李讷晚年方脸宽额像毛主席,曾回忆:父亲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是教育

景子淳晨辉说科技 2024-12-06 13:05:47

2014年7月11日晚,韶山的夜空下了一场小雨,也因为这场小雨,原定举行的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不得不推迟了20分钟。

许多的观众挤在候场区,很多人都不知道,就在这个夜晚,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与丈夫王景清也在人群之中,他们也是受邀来观看演出的客人,他们的衣着打扮都很不同,混在上千名观众中,如果不是身边的人都知道她的身份,只怕谁都会把她当做一个普通的人。

尽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岁月,但想起父亲,李讷仍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特别是剧场里演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李讷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回首过往,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几十个春秋了……

在毛主席的孩子中,李讷无疑是最幸福的一个,她在所有兄弟姐妹中,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过完童年的孩子。

李讷与姐姐李敏的名字是出自于《论语》,即“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毛主席希望两个女儿能够少说话,多做实事,这其中蕴含的期许,那是相当的深远。

在延安的日子虽然苦,可是毕竟是陪伴在父母身边,比哥哥姐姐们,又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

据李讷回忆:

“我六七岁时就跟着部队行军,当时因为年龄太小,不会骑马,就弄个铁架子固定在马上,把我放在架子里。”

毛主席对这个女儿,自然是爱护非常,并且他也非常希望哥哥姐姐们能够接受这个孩子,因此在给毛岸英的信中,特意嘱咐儿子要多给妹妹写信,还把李讷的剪纸寄给在苏联的毛岸青:

“你的妹妹问候你,她现在五岁半,她的剪纸,寄给你两张。”

那时的毛主席每天工作异常忙碌,抽出时间来陪伴女儿的时间还是太少,两人之间的交流,基本上就只有女儿李讷的几张信笔涂鸦的画儿,但每次毛主席看的都很仔细,看见这些画,就仿佛女儿在身边一样。

尽管毛主席很宠爱这个女儿,却绝不娇惯。

年龄稍长以后,李讷就跟着大家一起吃大灶,因为时局艰难,大灶的伙食并不好,野菜、黑豆,基本上是有什么就吃什么,李讷一开始不是很喜欢吃黑豆,还跑去问父亲:

“爸爸,我每天都吃黑豆,会把牙齿吃黑吗?”

毛主席笑着看着女儿:

“黑豆是营养价值很高的粮食,吃了虽然不好消化,但不会把牙齿吃黑的。行军走路吃黑豆,战士们更有劲,不会得浮肿病。”

在李讷的记忆里,父亲和大家吃的饭都一样,是小米混合着大米,有时会加上几块白薯,父亲曾称自己吃的饭是“金银元宝饭”。

因为吃的东西没营养,李讷小时候很瘦弱,就连走路也是有气无力的。

贺龙那时看到孩子这样,非常心疼,向毛主席提出让孩子吃小灶,可毛主席却摇头拒绝了:

“现在全国都非常困难,前方战士打仗流血,很难吃得上一顿饱饭。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支援前线,自己种的粮食都舍不得吃,都缴了公粮,他们自己吃野菜啃树皮。这么多中央领导的小孩都挺过来了,我毛泽东的女儿就要搞特殊吗?这坚决不行。”

尽管那时时局如此艰难,但毛主席始终没有让女儿李讷离开自己身边,一直到1947年3月,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随着局势日趋艰难,毛主席才不得已将女儿东渡黄河去山西暂避,一直到半年以后形势稍微有所好转,毛主席就又把女儿带在身边。

得益于是在父亲身边,李讷的启蒙教育也是由毛主席亲自担负的。

因为战争环境下,李讷到六七岁还一直没上学,中央后来迁到西柏坡以后,毛主席委托了保管员韩桂馨教育女儿读书,考虑到当时许多领导干部的适龄儿童都没有什么机会读书,毛主席就把这些孩子集中起来,系统的进行小学教育。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亲自把女儿送到了育英小学插班读四年级,还嘱咐她:

“你要珍惜大好时光。”

李讷许多年后,还对育英小学时期的印象非常深刻:

“育英学校的老校长韩作黎是位可敬的师长,他不仅善待学生,而且对教育理论很有研究,可谓桃李满天下。”

从上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李讷与父亲交流的非常多,父女两人即便是没时间碰面,也要写信交流思想,李讷对父亲很亲近,有什么话、什么观点也从来不隐瞒,毛主席教育上也很重视手段,他也从来不批评,而是耐心细致的进行说服,李讷也很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毛主席从过去战争年代开始,便意识到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7年9月,毛主席在武汉东湖开会,与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有过深入的交流:

“你记得曹操评价汉献帝吗?现在有的高级干部的子女,也是“汉献帝”,“生于深宫之子,长于妇人之手”,有些是“阿斗”啊。中央、省级机关的托儿所、幼儿园,孩子们相互之间比坐的是什么汽车,爸爸妈妈干什么?比谁的官大官小。这样不是从小培养一批贵族少爷吗?”

在毛主席的教育下,他的几个子女都秉持严肃的家风,堪称是后人的典范。

相比之下,李讷与母亲江青之间的关系就要差很多,而且母女两人的性格也有很大不同。

李讷确实人如其名,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爱读书,但是却性格内向,不怎么爱说话,可母亲江青对女儿的一切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1958年9月,李讷升学进入高三,眼看面临高考,那时江青对女儿未来大学学什么专业很是上心。

正如如今绝大多数父母一样,他们对子女的专业选择很关注,但因为有些时候不了解情况,难免出馊主意。

江青显然是一样。

李讷距离高考还有一年,江青就对专业的问题上了心,他找到了时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孙岩,询问女儿未来报什么专业比较好。

江青与孙岩过去在延安时,都曾在中央党校学习,彼此很熟悉,孙岩也很了解这位老同学的个性,于是并没有第一时间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是反问了一句:

“你的意见呢?”

江青五十年代初曾赴苏联治病疗养,曾亲眼见过苏联重工业化的发展,她记得很清楚,毛主席也曾在建国之初提出发展重工业,并要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的发展,江青也想让女儿搞重工业。

“中国现在飞机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车也不能造,很多精密仪器,我们也造不出来。……重工业是我们搞经济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然后才是其它。”

江青想让女儿报考船舶制造专业。

严格意义上来说,江青所提出的这个想法并不能算错,毕竟中国当时的发展战略就是如此。

可整个过程中,江青唯一忽略的是女儿的想法。

李讷从小就性格内向,喜好看书,偏重文史类专业,因此学习文史类专业,才是符合李讷性格的一个选择。

更为关键的是,李讷从小身体情况就不是很好,报考船舶制造专业,将来是需要乘船出海的,以李讷的身体素质,是不大可能承受住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的。

从这件小事上也足以看出,江青对女儿其实不了解。

好在江青后来也放弃了对女儿专业的干预。

1959年,李讷考上了北大历史系。

1965年,李讷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报》任编辑。不过,李讷那时仍然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负责了解北京各大学运动的情况,转达给毛主席,算是毛主席的联络员。

不过,李讷那时身体仍然很不好,毛主席为此很是担忧,还曾写信劝说她:

“你要好好养病,书宜少看。”

从六十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以后,应越南劳动党的请求,中国决定抗美援越,李讷那时也注意到了许多同志都积极投入其中,于是也向父亲提出:

“我也想到越南战场上去锻炼。”

毛主席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婉拒了女儿:

“你还是做好平凡的工作,干点当前要紧的事儿。”

不过,毛主席并不担心女儿其他方面的事儿,唯独婚姻大事上,毛主席感到很忧虑。

大女儿李敏在学校时期便谈了恋爱,男友是开国中将孔从洲将军的儿子孔令华,两人于1959年结婚,婚后生活美满幸福,到1962年,李敏大儿子孔继宁出生。

李敏、李讷相差只有四岁,但却始终没有什么动静,一直到1970年快三十岁了,还没有男朋友。

为了这件事,毛主席不知道劝过女儿多少次。

“要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

对毛主席的意见,江青显然不能苟同。

从早些时候,江青便开始忙活。

1968年,通过张春桥的关系,江青见了浙江省“省总联”的负责人。江苏美术学院的学生张永生。

然而张永生虽然出众,性格上却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气势,让江青很不满意,张春桥后来整理了一份报告递上去以后,江青就把这个人放弃了。

1970年,李讷在江西“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锻炼,结识了同样在干校参加劳动的小徐,小徐是北戴河管理处的服务员。

对女儿的这段恋情,江青显然不能同意。

1970年8月,江青在庐山参加九届二中全会,与来看望她的女儿大吵了一架:

“这几天我的头痛病又犯了,头痛的像要裂开一样,我把李讷叫上山来,她和我闹别扭,我们都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吵了一架,搞的两人都很烦恼。”

李讷自然不愿意听母亲的想法,于是就把事情报告了父亲。

大约是在1971年某一天,毛主席接到了李讷打来的结婚报告,据毛主席的警卫员陈长江回忆:

“毛主席坐在人民大会堂118厅的长沙发上,把李讷的报告看了又看,还是没有完全看明白。带信人也是一中队的,毛主席很熟,于是叫进来询问。毛主席认真地问男方是什么样的人,哪个单位的,两人关系怎么样……”

毛主席在了解了个大概以后,也为女儿的决定感到高兴,并在报告上批示了同意。

江青见状,也不好再表示反对。

1971年9月,李讷与小徐在江西“五七干校”结婚。

不过,很遗憾,这段婚姻并没有维持很久,婚后李讷与小徐在各方面习惯上都不合,最终形同陌路。

1972年,李讷离婚。

毛主席后来得知女儿离婚的消息后,也忍不住落泪:

“讷娃的婚事太草率了。”

毛主席晚年一直念叨着女儿,希望能再见女儿一面,只是这一点念想也全都成了奢望。

1976年以后,李讷定居在北京西郊一处四合院中。

到了八十年代以后,李讷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于是向组织提出了重新工作的请求,中央也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将她安排在中央某研究机构资料室工作,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总算是能够自食其力。

不过幸运的是,在李银桥、韩桂馨的介绍下,李讷同王景清走到了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李讷后来带着王景清到秦城监狱看望母亲,简单了聊过后,江青并没有反对,显然对这个女婿,她还是很满意的。

李讷与王景清婚后相处的很和睦,也很幸福,一直到此时,李讷才算是过上了普通人应该有的生活。

王景清同李讷结婚以后,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并且把关系也转到了北京,从结婚的那天开始,王景清便自主的承担了家里的劳动,除了日常的买菜买粮做饭外,还承担起了修门窗,拉煤块的重活。

就连门口国营商店卖肉的师傅也说:

“你来了,李讷的日子过得也好多了,过去她只买1、2毛钱的肉,少得没法切。”

王景清要细致的多,他每次卖肉都是买两斤,带回家以后细细的切开,分为好几顿吃,李讷的日常生活,这才算是步入正轨。

作为妻子,李讷也很关心丈夫的身体健康,过去战争年代,王景清身体负过伤,身子骨不算太好,李讷有时也常劝说丈夫:

“你岁数大了,可不要累病了,不要太伤神。”

什么是爱情?我想李讷、王景清夫妇的日常可以说是诠释的淋漓尽致。

有时候轰轰烈烈,山盟海誓并不是爱情的真谛,只有日常生活中,若有若无的细致陪伴,才是真实的。

李讷晚年始终过着平淡且安静的生活。

李讷晚年时身体情况很不好,王景清总是陪伴在身边,在去305医院的公交站旁,总是能够看到两个老人的身影,到后来为了方便接送,王景清还买了一辆三轮车,蹬着三轮带着老伴儿到医院看病。

有意思的是,在去丰台一家三轮车厂买车时,商家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夫妻,并一直盯着李讷看,一直到最后,厂方才确认,眼前这个老太太是毛主席的女儿。

李讷方脸宽额,从样貌上来看,确实与毛主席的形象有些相似。

厂长带着李讷夫妇介绍了厂子里最新研发的这种三轮车的姊妹车,还表示:

“我们送你们一辆三轮车。”

不过从小就深受父亲熏陶的李讷,却拒绝了厂长的好意:

“那我再等等看,到时候投产了,我们一定来买一辆!”

尽管已经过去了如此漫长的岁月,一提起毛主席,人们还是打心底里的热爱,并且把这份热爱,延续到了他的子女后人身上。

在李讷晚年,不仅仅有组织和上级领导对他们关心,就连普通群众也都记挂着他们,有的写信问候,有的直接把钱寄到了家里。

一位来自山东的普通工人,曾通过毛主席纪念堂,一次性给李讷寄来了3000元。

对于这一切,李讷虽然满怀着感激,却始终予以婉拒。

1993年,李讷到山东烟台,有人看到她身上穿的很朴素,坚持要给她买一套衣服,另外熟悉的朋友就劝说:

“你送礼,她是不会接受的。”

一句简单的话,让这位想送给李讷衣服的人感慨不已:

“真没想到,毛主席的女儿竟然和我们普通老百姓一样,甚至穿的都不如我们……”

李讷一生秉持着父亲的教育,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觉得父亲给予子女留下的最大财富,就是他对我们的教导,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最宝贵的,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年他那样严格要求我,完全是为我好。假如不是那样严格,后来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恐怕很难过得来。他的严格要求,完全不是过分的,而是很实事求是的,是按照我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来要求的,并不是随便那样做。他那是真正的父爱。他爱我,真的。”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