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秦朝灭亡后,那些功臣大多难以善终,然而王翦却主动放下权势,归隐而去,正因如此,其子孙得以不断繁衍,家族兴旺。王翦的后代发展成了两个庞大的家族,在东晋和唐朝时曾盛极一时,虽说最终还是走向衰落,但也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美谈。王翦通过归隐来保全自己和家族,这给后人带来的启示是:身处乱世,唯有坚守自己的内心,才能求得一生平安顺遂。
【【拓土立功,功成不居】】
王翦,本名王胜,表字孟起,乃秦朝的大将军。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军官之家,打小就勤勉好学,对军事极为热爱,时常跟着父兄练武。他年少时就展露了非凡的军事领导天赋,颇受认可。在青年时代,王翦凭借着出色的战略思维得以快速晋升,没过多久,就成为了秦王嬴政手下的大将。
公元前229年,秦王瞅准了统一六国的绝佳契机。那时的秦国国力强劲,天时地利尽归秦国所有。于是,秦王命王翦率领二十万大军进击赵国,成功将赵国拿下,就此迈出了统一六国的第一步。王翦对此次任务极为看重,他不停地钻研兵书、查看地图,拟定了极为详尽的作战方案。并且,他还亲身对士兵进行训练,保证军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这场仗的对手是赵国的名将李牧,他深受赵惠文王的信赖,领命坚守赵国的边疆。李牧在边境建造了牢固的城池,囤积了充裕的粮草物资,为跟秦军长期作战做足了准备。双方军队的实力相差无几,这毫无疑问会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争。
一番精心筹备后,王翦正式发起了攻势。秦军稳扎稳打,没过多久就抵达了赵国边境。双方军队在边境的几座城池展开了白热化的争夺,各有输赢。王翦发觉难以迅速取胜,于是决定采用持久战的办法,逐步对赵军的根据地进行围困。
这场围城之战足足持续了一年多,两边都遭受了惨重损失。王翦把所有的粮草弹药几乎都给耗尽了。前线的士兵们都快撑不住了,盼着能赶紧结束这场战事。王翦为军心不稳而忧心忡忡,他清楚要是再这么下去,那只能是失败的结局。得赶快把这场僵持不下的战争给结束了。
好一番深思之后,王翦打定主意要从赵军内部将其搞垮。他安排人去和赵国的官员打交道,总算把赵国丞相郭开给拉拢了过来。这郭开跑到赵惠文王那儿说李牧的坏话,让赵王稀里糊涂地对李牧起了疑心。到最后,赵王竟然信了那些坏话,把李牧给杀了。
李牧一死,那可真是称了某些人的心意。赵国军队一下子没了头儿,根本没法儿组织起有力的抵抗了。王翦瞅准时机,立马发起猛烈进攻,到底是把赵国都城给攻破了。就这么着,这场持续了一年之久的围困之战总算落下了帷幕,王翦率领的秦军大获全胜。
【【破燕消楚,三国克定】】
消息传到秦国,秦王那是高兴得不得了,当即下诏书对以王翦为首的将士们进行褒奖。王翦这下总算能把心放肚子里了,士兵们一个个乐得不行,庆功宴一连办了一个多月。王翦也养足了精神,打算投身到下一场征战当中了。
当王翦还在为胜利而欢喜时,转过年,秦王的诏书再次传来。这一回,王翦受命去攻打燕国,又拿下一城。此时的燕国已然是垂死挣扎,压根儿就没能力抵挡秦军的进攻。不过王翦心里明白,打仗这事可不能小瞧敌人,依旧仔细地做着准备。没过半个月,燕国都城就被王翦攻克了。秦军没费多大力气,几乎没受到什么抵抗,就轻轻松松把燕国给灭了。
两场大胜仗,让王翦的名声变得极为响亮,百姓们纷纷夸赞他的智谋和勇武。可偏偏在王翦出征的时候,家里出了事儿。他母亲在他离家打仗期间,突然病情加重,没等他回来就去世了。等王翦匆忙赶回家,母亲已经走了好多天。王翦悲痛万分,只得料理好母亲的后事,又赶紧回到军营。往后的日子,他常常想起亲人离世的那种痛苦,这也使得他在征讨中更加全力以赴,似乎想用一场场的胜利来填补内心的伤痛。
公元前 226 年,秦国大军再度进击楚国。这一回,秦王起初委任的并非王翦,而是让大将李信挂帅出征。李信领着 20 万兵马攻打楚国,没成想很快就吃了大败仗。众多士兵伤亡,20 万大军仅剩下寥寥几万人。秦王恼怒不已,赶忙启用王翦,责令他再次率军征讨楚国。王翦心里清楚,楚国可不是好对付的,必须谨慎对待。于是,他重新集结了 60 万大军,并且亲自督战指挥。这回,王翦跟楚军纠缠了一年多的时间,双方互有攻守,都使尽了浑身解数。最终,在王翦的精妙指挥下,秦军渐渐占据上风,并在决战中把楚军的主力给打垮了。楚国眼看就要沦陷,王翦的大军获得了全面性的胜利。
三国已然平定,王翦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完全能够再上一层楼,担任要职,参与国家政事。然而,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王翦竟然请求退休,想要回归田园生活。
【【功成身退,江山代谢】】
王翦战功赫赫,本能够更进一步把大权握在手中。可他生性淡然,对权力争斗毫无兴趣。而且他的母亲新近去世,王翦一心想要归隐山林,回到故乡,再度去过那种安宁的日子。尽管秦王想方设法极力挽留,然而王翦去意已决,坚决请求告老还乡。
王翦离开了军营,回到了故乡的小山村。在那儿,他开始了逍遥自在的日子,和邻里们相处得极为融洽,彻底远离了权力的纷争。每天,他除了会进行一些必要的武艺操练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拜访朋友、谈论历史,或是尽情地游览山水。村里的人对王翦都特别敬重,亲切地称呼他为“王叔”。而王翦呢,也很乐意帮着邻里们干些平常的农活,因此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王翦退下来后,秦朝那可是没少经历战乱。他的俩儿子,王离和王胜,都先后进入了军队,想要为国家出力。王离这人性格沉稳,还挺得民心的。王胜呢,则性子更冲一些,一心想着在战场上能立个大功。王翦对这两个儿子是抱有挺大期望的,可同时也担心他们会在这动荡的年月里碰到麻烦。所以啊,他老是跟他俩说,做事得踏实、小心,别一门心思想着要功成名就。
真是世事难料啊,秦朝在起义军的不断进攻下,最终走向了灭亡。王离身为将领,率领着部队奋力抵抗,可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王胜得知这个悲惨的消息后,伤心到了极点,他赶忙带着家人匆匆逃走,这才让王氏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
【【孤臣孽子,自立门楣】】
王胜带着一部分族人,在乱局之中跑到了太原那一块儿。为求平安自保,王胜跟当地一个名门望族家的女儿结为夫妻,靠着这门姻亲,总算安稳了下来。太原这地方地势很是险要,用来防守那是相当合适。王胜打定主意就在这儿落脚,重新把家业给整起来。
一开始,王胜一家子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小心谨慎。他们把自己的姓名都藏起来了,就是为了躲开这乱世的纷扰,只盼着能过得安稳踏实。白天的时候,王胜就在田地里勤勤恳恳地干活;到了晚上,他就和妻子和和美美地待在一起,还教导孩子们读书懂道理。
王胜一直把父亲王翦的教诲牢记于心,期望着自己能够如同父亲那般,将来能够让家族重振雄风。王胜的兄长已然不幸罹难,如今家中就剩他自己了。他无时无刻不在告诫自己,要承担起延续家族香火的重大责任。
渐渐地,太原地区的形势安稳下来。王胜也一点一点地重拾信心,做起生意来并且逐渐有了起色。他既勤劳又节俭,生意也就越来越红火。与此同时,王胜把父亲的过往种种都讲给儿子们听,鼓励他们在动荡的年月里奋发图强。就这样一代接着一代,这个王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在太原那一片地方繁衍开来。
王翦的另一个儿子王元,在战乱之时,带着族人奔往琅琊那一片地方。王元靠着家里的积蓄,笼络了一批部曲当保镖。有了这么一批人跟着,王元才能够在琅琊稳住阵脚。他和当地一个很有声望的家族结为亲家,由此得到了更多的庇佑。凭借着这双重的保障,王元总算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动荡过后的开头那段时期。
【【东晋掌门,出将入相】】
东晋王朝成立后,王氏家族开始真正强大起来。王元的后代王导等人力助晋元帝司马睿创建了东晋王朝,因而被封为功臣。在这些功臣的示范引领下,王氏家族的众人纷纷投身朝廷,使得王氏一族在东晋王朝时期达到了最为兴盛的阶段。
史书有载,东晋之时,王氏家族那可是相当厉害,族中出了足足36位皇后,还有35位宰相呢!而且,这当中有好多人都是当时的名将,为东晋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么一看,琅琊王氏在东晋朝廷里的地位那是相当高啊,绝对是东晋王朝的关键支撑。
东晋王朝建立之初,王导身任司徒、太保等重要职位,他辅政很有办法,深得司马睿的看重。王导之子王坦之也承继了父亲的志向,官做到征西大将军。王导和王坦之这叔侄俩,是那时声名远扬的谋士与大将。依靠他们的智谋策略和军事本领,东晋多次打退了北方强敌的进犯,守护住了江南的根基。
在各个时期,都有王氏后裔在朝中身居高位。王敦曾把控朝政,风头无两;王导则深得皇室信赖。很显然,琅琊王氏家族世代荣耀,是东晋王朝的重要大臣。经过几代人的拼搏,王氏一族在东晋时发展到了巅峰,其家族的声望无人能及。
【【唐朝四公,称雄一时】】
那迁至太原的王威这一支,在唐朝时发展到了巅峰状态。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王氏已然跃居“五姓七望”的首位,地位非同一般。在唐朝中期,王氏家族在一方称霸,势力极为强大。
据说,在唐代中期的时候,就算是皇帝要把公主嫁到王氏家族里,那也得先获得王氏主母的应允才行。从这就能看出,这个家族的地位那是相当高,门第也是极为显赫。太原王氏这四大家族,都各自以“四公”来称呼自己,分别是东宫公、西内公、南内公以及北内公。在这当中,东宫公的地位最为尊贵,差不多能和王族相媲美了。这也表明太原王氏已然成为唐朝的顶尖贵族世家。
在唐朝,太原王氏这四大家族把控着内廷的关键职位,常常有人担任宰相之类的要职。其中,王缙、王叔文、王守澄等人乃是当朝的著名大臣,深得唐玄宗的信赖。唐玄宗所开创的“开元盛世”,王氏一族着实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王家这四户人家,世世代代相互联姻,构建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利益群体。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关系紧密得不分彼此。如此一来,王家在唐朝朝堂上的权势和地位便得到了巩固。外人想要挤进这如同铜墙铁壁一般的王家关系网,那简直是难如登天,这也让王家的势力变得愈发坚不可摧。
【【江山易改,兴衰成空】】
不过呢,就算是再庞大兴旺的家族,也没法躲开世事变迁的命运。这两大王氏在达到鼎盛之后,也慢慢地走向了衰落。
东晋王朝没落之后,琅琊王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等到唐朝中期,太原王氏攀至巅峰后,也开始渐渐衰落。历史的潮流啊,就是这般变幻莫测,今日还是王侯将相,明日或许就沦为尘埃了。
虽说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可两大王氏家族所缔造的传奇,已然化作了历史上的美谈。
王翦的功绩,给子孙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他的后代也没让他失望,一代又一代以奋发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最终家族兴旺,使一方繁荣起来。
王翦的不少老相识,都为他的选择感到可惜。在这些人眼里,要是王翦当初能接受更高的官职,那就能帮秦始皇管理天下,能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好处。然而,王翦这人性格比较淡然,早就有了归隐的念头。
实际上,王翦的隐退,使他躲开了那乱世的风头浪尖之处。在那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时期,权力常常就代表着灾祸。如此看来,隐退这条路,反倒变成了最为安稳的人生抉择。
人活一辈子,最幸运的事儿就是知晓天命、顺从自然规律。王翦不贪恋功名,转而去过田园生活,这恰恰彰显出了他非同一般的胸怀和气度。
他成功地隐退了,其儿孙不仅得以存活,还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就这样延续了千年,成为了世家大族。虽说数百年后终究还是走向了没落,但那也是很久以后的事儿了。
从古至今,多少王侯将相,到最后都不过是一场虚妄。回顾历史长河,真正能够被后人铭记的,是那些为人间立下功绩,品德流传千古的人。王翦的事迹,恰是对这一道理的绝佳例证。
在那战国的乱局之中,他竭力护住自己的性命,还能悠然地看待世间的种种变化。虽说没办法改变这乱世的命运走向,但能够让自己的家族得以保全。在当时,这着实是千难万难才能做到的一件事情啊。
王翦的这辈子,体现出了一个平凡人在乱世里的处世之法。他的经历给后人带来这样的启发:甭管外界咋个乱哄哄的,做个有品德操守的人那才是顶要紧的;顺着自然的规律,晓得啥时候该进啥时候该退,这样才能过得安稳踏实。
【结语】
王翦主动放下权势,使得子孙能够延续发展,造就了两大世族。虽说最终还是难以避免走向没落,但这已然是千古罕见的奇迹。正如老子所言:“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王翦的一生,彰显出一种淡然处世、顺应自然的人生哲理。他在动荡的乱世中坚守自己的内心,通过退隐来安身立命、保全家族,为后人带来了宝贵的启发:只有保持镇定,不为外界所扰,才能让自己的一生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