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Vol.196|天水市博物馆

哈密瓜谈旅游 2024-02-19 05:36:10

天水市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建于1979年,是一个地市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该馆位于天水伏羲庙景区内,由明代宗庙建筑群和新建的历史文物陈列馆构成,同时负责胡氏古民居建筑(天水民俗博物馆)的管理工作。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书画古籍、杂项、民俗文物、现代书画和古钱币等,共计31909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048件。藏品以天水市内的出土文物为主,以周边地区出土的较为珍贵的文物为补充。

01

场馆概况

天水市博物馆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61平方米。1986年由天水城隍庙搬迁至天水伏羲庙,形成了“馆庙合一”格局。

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共设一个序厅、五个展览和一两个特展,分别为:“走进天水——天水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序厅”“文化天水——天水通史陈列”“甄陶天工——馆藏彩陶陈列”“铜华泛美——馆藏青铜器陈列”“范金琢玉——馆藏瓷器陈列”“墨韵传情——天水市博物馆藏邵力子先生捐赠拓片展”“胡汉同华——粟特葬俗中的艺术世界”“至孝天堂——宋墓搬迁复原陈列”。

--- 天水民俗博物馆 ---

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宅子是明嘉靖三十七(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万历十七(1589)年。占地505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由十二个四合院、78座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各院由甬道相联,高低错落,排列有序。门外有千年古槐两株,当地人称南宅子为“大槐树下”。

垂花大门内,以南北通道分为东西两区。西区由前院、后院、书房院、棋院和花园组成,是南宅子的主体部分。博物馆现开辟有天水胡氏家族谱系、祝寿、祭祖、婚庆等专题展览。东区由六个小四合院组成,现陈列有历史名人书画、皮影、剪纸、根雕、刺绣、车杖等各类民俗展览,同时,举办天水地方戏曲和曲艺等演唱活动。

--- 伏羲庙 ---

天水伏羲庙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宗庙建筑群。现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天水伏羲庙又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

伏羲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四进六院,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式建筑格局。主体建筑先天殿内现存明代伏羲泥塑彩绘巨像,身高三米,手托先天八卦盘,威仪古朴,俨然一位古代圣者的形象。殿内天花彩绘河图居中的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图,在国内古建筑中绝无仅有。太极殿尽间明代木质窗棂透雕团龙、团凤,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木雕艺术的精品。

02

基本陈列

--- 走进天水 ---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因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天水郡而得名,历史上曾称邽县、上邽、成纪、秦州,有着8000多年的人类早期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轩辕黄帝的故里,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是秦人早期活动的主要区域,是中国最早设置县制的地方;是三国时期魏蜀相争的战略要地,也是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文化、商贸重镇。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早期秦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佛教石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大文化和民俗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 八千年的记忆 ---

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距今38000年的“武山人”头骨化石、距今8000余年的大地湾早期人类活动遗迹、延续4000余年的史前文化遗存,见证了中华先民的历史足迹和文明历程。

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厚之地。秦汉的赫赫军威,魏蜀的金戈铁马,北朝的渭水梵音,隋唐的繁华盛景,宋金的商贾云集,元明清的人文蔚起,谱写了一曲曲悠扬而不绝的乐章。

--- 甄陶天工 ---

天水是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历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到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马厂类型等,遗留下丰富灿烂的彩陶艺术珍品。

在漫长的彩陶发展史上,先民们利用简单明快的色调,采用或写实、或抽象神秘的纹饰,在陶器上进行创作,创造出数量众多、造型各异、纹饰繁复的彩陶,成为研究史前社会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审美活动的重要实物资料。

--- 吉金华光 ---

青铜器铸造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中国最早发现的青铜器出土于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开启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先河。

天水出土的青铜器种类多样,包括礼器、兵器和杂器等。先秦时期以礼器为主,有鼎、簋等,早至西周早期;春秋之后兵器和杂器渐次增多。这些实物造型丰富、纹饰精美,反映了天水地区古代社会礼制、战争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是研究天水地域文化和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珍贵资料。

--- 范金琢玉 ---

耀州窑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窑口之一,窑址在今陕西省铜川市。始烧于唐,终烧于元。北宋为其极盛时期,以烧青釉瓷为主,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和印花两种,对邻近地区瓷窑有较大影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瓷系。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是宋代人对耀州窑青瓷的高度赞美。这里展出的部分馆藏耀州窑瓷器,瓷质莹润,制作精湛,基本上反映了宋金时期青瓷烧造的艺术成就。

--- 楮墨流彩 ---

1937年,邵力子先生在冯国瑞先生的力荐下,将收藏的五万多件图书、碑帖资料捐赠天水。其中,碑帖拓片现收藏于天水市博物馆,内容主要包括交通、佛教造像、终南山道教、陕西名人墓志和部分著名碑刻等。展览拣选出部分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价值的拓片展出,以飨观众。

--- 胡汉同华 ---

1982年6月,水利工作者在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修建上水工程时,发现一座墓葬。后经文物工作者抢救清理,出土了隋唐时期贴金彩绘围屏石榻。该石榻长2.18米,宽1.15米,高1.23米,由榻座、榻板、围屏等组成。其中围屏分别雕刻狩猎、宴饮、酿造、出行、泛舟、亭台楼阁、水榭花园等画面,雕刻精湛,技艺娴熟,贴金彩绘,富丽堂皇。

这件文物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粟特人遗物。通过对生活场景、伎乐、建筑、宗教等图像内容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粟特人的葬俗和信仰,对研究隋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 至孝天堂 ---

2012年底,秦州区中梁乡师家湾发现宋墓一座。经甘肃省文物局和天水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批准,天水市博物馆对该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家族性仿木结构砖室墓三座,一号墓和二号墓均被盗,墓室破坏严重,未清理出器物。三号墓保存较好,墓室四壁均有壁画,以妇人启门图和四孝图最具代表性。清理出宋褐釉瓷碗一件,灰陶瓶一件并少量铁钉和骨骸。2013年,该座宋墓搬迁至天水市博物馆进行保护。

中梁乡宋墓为典型的天水地区平民墓葬,是研究两宋时期天水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03

馆藏珍品

--- 错银云纹承弓器 ---

战国错银云纹承弓器,长24.20厘米,宽5.80厘米,厚2.90厘米,一组(两件),大小相同。头部为鸟形,颈细长而弯曲,柄部中空,可插入木楔。柄部一侧有不规则涡纹、曲线纹及弦纹组成的错银云纹图案,鸟头部眼睛亦为铜错银。

承弓器在历史考古中发现较少。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战国错银云纹承弓器,采用错银工艺,通体遍布纹样。作为车马具的一个小附件,其虽小,但造型与装饰都直观地体现了这一时期该地域的造型、工艺及装饰等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 贴金彩绘围屏石榻 ---

隋贴金彩绘围屏石榻长218厘米,宽115厘米,高123厘米,秦州区石马坪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棺床呈长方形,由大小不等的十七方画像石和八方素面石床组成床座、床板、围屏。其中由八方高33厘米、长短不等的素面石条和八方画像石组成床座。床板由长51.5-59厘米、宽115厘米的石条拼成,各拼缝间有子母榫卯相扣接。床的边沿除正面外,三面距床沿4厘米处镌刻成深3厘米、宽4厘米的凹槽。该石榻石质疏松,风华严重,贴金彩绘自然脱落严重,石质裂纹较多。

--- 掐丝焊珠蟠螭纹金带扣 ---

东汉掐丝焊珠蟠螭纹金带扣,长7.7厘米,宽5.4厘米金质,竖长形下方上圆,由扣首和扣身组成。扣首内两条小龙相对,扣身略呈圭形,有大龙一条,小龙四条,边饰联珠纹,回纹;在外轮廓周边有14个小穿孔。龙纹造型夸张,气势飞动。整体采用錾刻,掐丝和焊珠等手法,工艺繁缛,富丽堂皇。

--- 青釉十三瓜棱瓷执壶 ---

宋代耀州窑青釉十三瓜棱瓷执壶,口径9.5厘米,底径11.3厘米,喇叭形口,直颈,鼓腹,腹上饰有宋代流行的“瓜棱纹”十三条。圈足外撇,肩一侧附有一弯曲形细长流,另一侧与口沿连接一条宽带状执柄,柄身略弯。口沿下、颈部、肩部饰弦纹。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晶莹温润,器身无花纹,造型规正,挺拔俊秀,制作精致。

--- 双耳彩陶罐 ---

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双耳彩陶罐,口径11.3厘米,底10.2厘米,高34.9厘米,加砂黄陶质,撇口、短颈、溜肩斜腹,凹底,颈部饰一圈黑红彩动物纹,肩部饰辛店文化的典型纹饰“双勾”。颈肩部以一圈黑红彩条带隔开,肩下有对称双耳。

--- 三兽足单耳红陶罐 ---

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三兽足单耳红陶罐, 口径8.9厘米,底10.1厘米,高14.4厘米,红陶质,撇口,短颈,单耳,斜下鼓腹,三兽蹄足。颈部饰四道划刻弦纹,腹上部有三个等分钮状泥饼堆饰;腹中部有两组对称由九道锥刺纹交织组成的图案。腹下部饰一圈附加堆纹,口耳接合处并列三个钮状堆饰。造型特殊,尤其三只兽足,不乏生动之美,是少见的陶器精品。

---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

二里头文化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长13.7厘米,宽9厘米,铜饰件整体呈瓦形,上下两端外凸呈弧形,四角外有孔可穿系,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兽眉、目、须刻画清晰生动并以绿松石为镶嵌。

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考古遗址命名的,分为四个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应属礼器范畴,主要流行于夏代,对二里头镶嵌工艺的研究和探索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受到文物专家的关注。它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大唐舍利塔之碑 ---

大唐舍利塔之碑,长23厘米,宽18厘米,高49厘米,灰陶质,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碑座为鳌形,首残缺。其碑文中有“镇于唐邽川”,“天宝六载”及“永安寺”等历史地理信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出土于秦州区东方红村唐代地宫。

--- 陶舞马 ---

唐代陶舞马俑,长42厘米,宽18厘米,高41.3厘米灰陶质,胎细密,紧实,通体灰白,头、颈、鞍等处涂红色。马身备鞍鞯,头饰鞅、辔、勒,前左蹄弯曲提起,长鬃随马首潇洒的甩向右边,张嘴嘶鸣,缚尾。

舞马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当时驯马戏中的一种。唐代是舞马发展的顶峰时期,开元、天宝年间,舞马的规模极为盛大,尤其是百戏表演进入高潮以后,百匹形体矫健、毛色美观的舞马就会进入角色,随着乐曲的节奏奋首鼓尾,欢腾舞蹈,跳跃旋转,为宴会增色。

--- 四大圈纹双耳彩陶罐 ---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四大圈纹双耳彩陶罐,口径15.3厘米,底12.4厘米,高47.2厘米,细泥红陶质,侈口、丰肩、斜腹、平底。肩下有对称双耳。口沿内饰黑彩垂弧纹,口沿外饰黑红彩网格纹,肩部主题纹饰纹四个黑红彩大圆圈,圈内以黑彩斜线划分为九个方格。

--- 绿琉璃舍利塔 ---

宋代绿琉璃舍利塔,口径21.4厘米,底28厘米,高79厘米,琉璃塔为楼阁式,通体施绿琉璃,由塔顶、塔身、底座组成。底座为喇叭形,座身有六个桃形镂空,上部为六角形镂空仰莲,各角上都有圆形依柱,柱额上各有瑞兽一个。楼阁上置十三相轮及宝瓶尖底。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天水市博物馆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