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靠一条数据线起家,从华强北跑出来的绿联科技,也要冲击上市了。
这几年做小生意做到上市的特别多,安克创新就凭借几十块钱的充电头,市值冲到800亿,去年营收还破了100亿的历史记录。这不又有一家3C数码周边品牌要上市了,他就是今天的主角,靠着一根数据线起家的绿联科技。
一年进账34亿,高瓴加持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绿联)正式递交招股书,拟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年营收分别为20.45亿元、27.38亿元和34.46亿元,近三年营收平均增速达29.8%,表现十分出色。另外其毛利率为 35.71%、38.10%、37.21%;扣非后净利分别为2.2亿元、2.87亿元、2.76亿元。
绿联科技的上市信号最早显露于去年6月,高瓴资本出手3亿元入股绿联,随后又吸引了深圳世横、远大方略、坚果核力等机构投资者入股,这也是绿联仅有的两次外部投资引入。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4月,张清森曾和绿联科技副董事长陈俊灵,将原有的3.7%股份、1.85% 股份分别作价2亿元、1亿元转让给高瓴资本。以此计算,绿联科技估值约为54亿元。
招股书还显示,三年时间绿联科技共实行了6次现金分红,总金额达3.4亿元。
很多人对绿联的认知还停留在数据线,扩展坞,但其实据绿联官方数据,其旗下产品根据用途主要分为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以及储存类产品这五大系列。
仅过去一年时间,绿联就迈入了天猫数码配件类目的top卖家行列,次年入驻了京东商城并成为线上影音线材销量第一名。
值得注意的是,绿联曾获得两大3C巨头的支持,分别于2014年和2018年通过了苹果的MFI(Made for iPhone/iPad/iPod)认证和华为的DFH(Design for HuaWei)认证,即被授权生产相关周边产品。
干掉华强北档口,绿联不止数据线绿联的崛起之路,其实是80后小伙的赴深创业故事。
2007年,从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的张清森来到深圳,进入一家港资企业从事外贸业务。两年之后,年仅26岁的他一头扎进电子制造行业的创业大军,绿联公司就此成立。
成立初期,绿联科技也是靠给国外客户做代工生产数据线挣钱,但创始人张清森认准了线上的红利已至,便开始发力天猫商城等线上渠道,倾注资源打造品牌。
彼时,绝大多数山寨品牌为了节省成本,用的都是更为省钱的“公模”。但绿联科技选择打造品牌,就自己开发模具,做自有产品,加速了专利的研发。
而且在跨境电商还在草莽厮杀的2014年,绿联就已经决定以“UGREEN”品牌身份出海,并结合自身优势将产品从数据线扩到更多配件。相对于国内其他同等规模的品牌来说,绿联海外的搜索量明显更高。
短短几年,绿联迅速发展,在2015年前后就做到了2个亿。
创始人张清森分享了转型的三个要点:
1.小点切入,做好做透:
绿联的起步产品是数据线。当时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但张清森决定将其做好、做透。当时数据线大部分是1.8米,基本是按照老外的标准来做的。绿联考虑到不同的使用场景,推出0.5米,1米,1.5米,2米,3米,5米等等长度,受到用户的欢迎。
在产品质量上,也力求做到极致。
绿联创始人张清森在采访中将这种战略称为“草根”创业和“富二代”创业的区别:“普通创业者最可行的方式是切小口找准一个行业,花足够的精力去做重度垂直。当生存问题解决后,必须巩固自己的地盘,尽量做到重度垂直,在制造业,就是把产品做到消费者超预期;等翅膀硬了,再做进一步扩张,围绕着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而‘富二代’创业,则可以学习小米、Uber等企业。”
2.获得品牌口碑后,再行扩张,并力求微创新:
做好数据线,并获得口碑之后,绿联盯上了排插。当时智能手机风行,许多手机用户经常找不到充电口。
绿联推出排插+USB充电口,一下子收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连小米也跟在它后面,做起了USB充电口排插。
随后绿联推出车载配件。当时的车充的电流2A,充电很慢,有时超负荷,造成产品寿命短。绿联开发了车充3.4A的电流,销量很快超出预期。
3.狠下功夫,提升品牌和产品形象
在互联网年代,产品本身就是品牌的自明星,将工业设计引入到产品中,全力提升产品形象,继而提升品牌形象。
2亿这一数字在6年后的2021年变成了34.38亿,翻了17倍有余。
背后的隐忧:增收不增利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到产品遍销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的行业巨头,绿联科技不可谓不成功。
尽管如此,看似成功的绿联科技也存在着诸多隐忧。
2019-2021年,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2.27亿元、3.06亿元和3.05亿元,2021年出现了0.37%的下滑。
由于经营模式上严重依赖外协生产,供应商采购占比较大,售价的上涨跟不上成本,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外,公司的三费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销售费用方面,由于线上渠道占比较高,公司的销售费用本来就要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2021年进一步提升了0.38个百分点,2019年销售费用率较高主要是因为涵盖了运费。
管理费用方面,2020 年度及2021 年度公司对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确认了股份支付费用,致使当期管理费用较高。
图源:招股书
2019至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 6488.53 万元、9512.70 万元和1.57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17%、3.47%和4.54%,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如此,这个比例还是低于可比同行上市公司的平均值。
图源:招股书
另外绿联对平台的依赖度较高。打开绿联的独立站品牌网站可以发现,其页面相对简洁,且对于亚马逊、速卖通、lazada上动辄上千的评论来说,独立站内的销量较低。
近三年来,亚马逊都是绿联第一大收入贡献的电商平台。2021年,来自亚马逊的收入达到11.49亿元,占了公司总营收的1/3。
境外销售比例大不免存在风险。
结语绿联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消费电子巨头苹果、华为等辉煌时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消费电子的需求近乎狂热,换机周期18个月是业内共识,这对深度捆绑与此的绿联来说是飞速发展的机会。然而当前国内消费者的换机周期被拉长到30个月左右,再加上疫情的叠加因素影响,消费电子、智能手机行业也受到重创,绿联们自然不能幸免。
靠一根数据线起家,绿联拥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做到了极致,值得钦佩,但加强护城河都是绿联接下来急需要考虑的。
上市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征程的开始。
参考资料:
见闻IPO.卖数据线起家的绿联要上市了,三年营收80亿,高瓴持股近10%
铅笔道.卖数据线的年入100多亿,这个行业终于暴露了
镭科技.别只盯着苹果,做配件的绿联都要上市了
lite氢财经.2021年增收不增利,生产依赖供应商,绿联科技冲击上市有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