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座楼村名扬苏鲁:为何三晃膀和大洪拳这么出名?

文化漫步间 2025-03-29 09:22:55

没有亲眼见过,你可能无法理解五座楼村的大洪拳有多么精彩和神秘。

每到傍晚,村里的操场上总是热闹非凡,年轻人拍拍打打着三晃膀,老人在一旁点头微笑,偶有闲散村民驻足观望,时光仿佛在这些武术动作中停滞。

在这个武术之乡,一句“学会三晃膀,打人不听响”的俗语不仅流传至今,更是一种隐藏在风趣背后的骄傲和实力的象征。

李氏先人与少林谭腿拳的渊源

五座楼村与武术结缘,早在清中期之前就已注定。

村中李氏先人世代修习的是北派少林谭腿拳。

作为少林拳的分支之一,谭腿拳以腿法高踢、灵活多变闻名。

李氏一门深谙其法,不仅掌握了其中的奥秘,更是代代相传,不让这一绝技断档。

有一次,村里举办了一场传统的武术交流会,周边村庄的拳师们各显神通。

五座楼村的李家少年小李初次登场,略显紧张却掩不住骨子里的自信。

他一招“飞燕斜掠”腿法迅疾,如同燕雀穿林,让台下观众一阵惊叹。

那一刻,他不只是证明了自己,也让世人再一次见证了少林谭腿拳的魅力。

这种传承,不只是技巧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凝聚。

大洪拳的传承与创新

五座楼村的武术故事在咸丰年间达到了新高潮。

黄河决口,村庄陷于险境,水患过后枯木逢春,一切重新开始。

此时,李逢三先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客人:大洪拳宗师李大纲。

他凭借渊博的武学见地,邀请了他的同门师兄张公文成和侄子张鉴大师,在村里传授大洪拳。

张鉴带来了他一生所学,挑选了十八位弟子,这些青年才俊在这里整整修炼了十二年。

大洪拳以其独特的六步架和三晃膀成为了村子的招牌。

张鉴不仅教会了弟子们功夫,还启发他们不断创新,不拘传统,演绎出属于五座楼的独有风采。

有村民曾提起:“你看那‘六步架’,招招到肉,拳拳生风,真是神鬼都不怕!”

李大纲与张鉴的师徒情谊

武术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为人处世的学问。

大洪拳的师祖李大纲和他的弟子张鉴之间的故事传遍村里。

李大纲的曾孙李谨贞,严格按照家法修炼,这一武术世家最终形成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师徒情谊。

李谨贞生于1899年,活到了1977年,享年七十八载。

他教出的徒弟桃李满天下,每一个与他过招的年轻人都深知其为何被称作一代宗师。

李谨贞的高徒张子灵,丰县孙楼金庄人,甚至活到了九十八岁。

他们的寿命不仅仅是身体强健的象征,更是武术与内修合一的见证。

在严师益友的氛围中,徒弟们不断进步,将大洪拳发扬光大。

名师辈出的五座楼村

时光在五座楼流转,世事更迭,然而大洪拳的传承却从未中断。

从李大纲到李谨贞,再到当代的大师们,每一代都在不断完善着这套武术瑰宝。

每逢节日,村里的广场上总会搭起一个大擂台,师徒们或点到为止,或切磋技艺,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五座楼村的武术传承不仅仅是身体的延续,更是精神的贯通。

这种精神从碑文上可以一探究竟。

村中的李公谨纯纪念碑上赫然刻着“武林高风”四个大字。

李公兴美评价自己的儿子李公谨纯时,曾用一句“吾儿能如是,洪门之术,后继有人哉!

幸者也!”来表达自己的自豪和希望。

如今,这些碑文依然矗立在村中,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大洪拳,承载了五座楼村几代人的智慧与心血,确实值得每一个村民骄傲。

在2016年,它更是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村里人为此立下了“古沛十八位大洪拳先始祖纪念碑”,希望以此铭记和弘扬武德。

五座楼村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它构成了一个小村庄的大梦想。

武术不仅是娱乐,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村民们心目中的一种信仰。

今天,虽然时代变了,但村子里依旧传承着老一辈的精神和技艺。

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坚持、奋斗和勇气,也为未来的日子添上了光辉的色彩。

通过传承和创新,五座楼的大洪拳依旧充满生机,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学习武术的人们不仅掌握了技艺,更得以领略其中蕴藏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五座楼村的故事,远未终结,它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新的篇章。

在这里,武术不仅仅是拳脚功夫,更是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