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即消费系列08:“美食节”与“游乐场”——两个典型代表

风斯若之 2025-03-02 17:40:42

在和身边的朋友讨论“文旅即消费”的时候,我总是喜欢用“美食节”和“游乐场”来做示例,在我的认知当中,对于新兴文旅的商业模式而言,这两个概念是成功的、而且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复制的。

第一,与那些过度强调游客的文旅项目不同,对于美食节而言,难道来参与美食节的人只是为了看看吗?如果只是为了看,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花费时间来看“美食”呢?一旦发生了“品尝”行为,那么美食节的“游客”就和“消费者”画上了等号。游乐场也是如此,游客去游乐场肯定不会只是为了看看,如果只是为了看,他们根本不用购买门票,在游乐场的外面也可以看到那些游乐设施,既然来了,游客就直接转换成为了要花钱的“消费者”。

通过对比可以得知,那些不成功的文旅项目,出现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设计让游客直接转化为消费者的商业模型”。或许有的人会说,很多景区也是依靠门票收入来赚钱的,这不也等于了“游客即消费者”吗?这就引出了下面的话题。

第二,文化的融合是否成为了溢价空间。有赚钱的游乐场,也有倒闭的游乐场。从现代科技的角度来说,游乐场内的娱乐设施是大同小异的,差别,只在于游乐场的主题文化。通过现实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获得了更长生命力的游乐场,实际上都融入已经具有手中人群的文化。比如影视主题、卡通主题、体育主题、军事主题……等等。如果要强调“转化率”的话,其实这些游乐场在游客到来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从文化受众到旅游消费者的转化”,只要来的人,都是想花钱的。

美食节项目也是如此,啤酒节也好、烤肉节也好,实际上都已经对消费人群进行了“前置筛选”,到达美食节现场的人,绝对不会是单纯的观光者,他们的到来必然是伴随着现场消费行为的。换而言之,美食节、游乐场,都用自己的文化魅力吸引了前来的人群,而那些不成功的文旅项目,即便也想要依靠门票带来收入,但是他们的“差异化竞争力”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去现场观摩一处“新修的文化古迹”,恐怕还不足以构成游客前来消费的理由吧?

第三,回头客是美食节与游乐场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成熟的传统文旅项目不同,新兴文旅项目在少了一份“猎奇感”的同时,却对“回头客”有了一份更多的期待。拿美食节来说,不去的人,可能一次都不会去,但是对美食节餐饮感兴趣的人,可能在节日举办的一周之内就会有多次重复消费。游乐场的消费者也是如此,对于外地游客,或许猎奇消费模式更常见,但是对于本地游客,回头客的比例是很大的。

想要有回头客的,就要给出重复消费的理由以及各种可能性。前几年的很多文旅项目,并没有传统文化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却总想着只依靠“猎奇感”就可以吸引到足够的游客,这是一种“风险”很高的思考模式。

综上,或许未来的文旅项目可以在狭义的定义下参考美食节与游乐场的模型,形式肯定不止这两种,但是道理,却一定是差不多的。

0 阅读:3

风斯若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