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老牌劲旅的上海女排,曾经是如何创造五连冠辉煌伟业的?

散兵有勇 2020-07-28 12:40:31

文/小克老师

说起上海女排,资深一点的球迷自然会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她们缔造的联赛初期的“五连冠”辉煌;而新一代的球迷可能会把她们冠以“魔都大小姐” 的昵称,似乎与老一辈上海女排的队员截然不同。作为传统老牌劲旅的上海女排,曾经究竟是怎么创造“五连冠”的(1996年-2001年连续五年联赛冠军)辉煌伟业的呢?在巅峰期,又有哪些球员让人印象深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和分析一下她们吧。

1. 完备的技战术体系——真主攻,假接应的问世

上海女排曾经的接应二传张静

(一)强力接应二传—张静

上海女排在“五连冠”时期,正好经历了自由人制度从无到有的一个阶段。在没有自由人的时期,包括上海女排在内,全国各个队的打法也相对比较单一,相对来说都强调了队员的全面性,当时,偶尔队里有1-2名身高在185-190公分之间的主攻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基本上这名主攻手都要靠全队去“养”。

上海女排也不例外,身高190公分的主攻手张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1997年,时年18岁的张静就打上了上海女排的主力主攻手,并且之后连续几年都入选了中国女排的大名单,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站住脚,进入到最终的12人大名单。

直到蔡斌主教练上任后的几年,经过研究探索,大胆地对张静场上的位置进行了改造,由原先的主攻手改到了接应二传,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位置的改变,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从当时的眼光来看,蔡斌的这次改造是非常具有国际视野的。

当时世界上已经有了强力接应的影子了(如当时还是世界三流队伍的意大利女排,就有一位197公分的接应二传;而国内后来大名鼎鼎的副攻赵蕊蕊最早也是接应二传,是1999年进入国家队后,时任主教练胡进,把蕊蕊改到副攻位置的。)

到了正式比赛亮相后,我们发现上海女排的技战术体系和之前几年夺冠时期相比,非但保留原有的特点,更有很多创新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张静的确是站在了接应二传的位置上,和主二传诸韵颖打对角,但张静在前排时,两轮是在4号位,一轮在2号位,这样的安排,让原先主攻出身的张静,得以继续突出和保障她4号位的强攻,相对不太熟悉的2号位,就一轮,这个也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和配合弥补的。

此外,这样的安排,也弥补了现代排球中,很多强队受困扰的第一轮反轮的问题(我们可以想一下,2019年的美国女排,第一轮反轮,接应二传需要绕一大圈跑到2号位;早一点的2004年,中国女排“黄金一代”时期,周苏红需要在5号位接完一传后大跑动去2、3号位打战术球;还有好多世界强队,都出现过第一轮接应在4号位进攻的种种卡轮现象。) 当张静轮换到后排的时候,也是不用参与一传的,后排隐蔽站位,参与3轮的后攻,也与前排的副攻手形成一定的技战术配合,形成真正的立体进攻。

(二)“万金油”主攻手—沈弘

最近出席相关活动的沈弘

随着张静的改造,与之同时进行的,就是主攻手的人选问题了,首当其冲的,就是继续启用既担任过主攻手,同时有担任过接应二传的沈弘。沈弘是上海女排当时最为全面的运动员之一,说她全面,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发扣拦,垫传都非常出色,没有明显的漏洞,更是场上担任的角色,沈弘担任最多的角色肯定还是主攻手,并且在1997年入选过郎平指导执教的中国女排大名单,也担任过接应二传,还客串过副攻手(这点很重要,后期战术里,运用到了)。

职业生涯的末期还担任过自由人的角色,毫不夸张的说,沈弘的角色真的非常相似于俄罗斯的索科洛娃,那么张静当时的角色,也挺像后期加莫娃的了。

而当时上海队主教练蔡斌指导更加厉害的地方是,在发球轮次上也进行了调整,采用二副主这样的发球顺序(即二传后是副攻手发球,再是主攻手发球),这样一来,沈弘能连续两轮和张静在前排,张静两轮负责4号位,沈弘两轮则负责2、3号位进攻,其中这两轮分别和副攻手配合双快球,前交叉或背交叉,也可以打2号位定点强攻或者3号位半高球等,如果说,张静是上海女排当时的强攻担当,那么可以说沈弘的角色是上海女排这个体系中,战术进攻的担当。

(三)真主攻,假接应

真主攻,假接应这个专有名词,形容的就是当时张静和沈弘的角色,顾名思义,张静的实际位置是接应二传,但是需要场上负责两轮4号位强攻,而4号位是主攻手的主要进攻阵地,但到了后排后,则看到了早年强力接应的影子——不接一传,隐蔽站位,全力以赴投入后排进攻。

而同理可证,沈弘的角色,前排负责两轮2、3号位进攻,这是接应二传的进攻阵地,再确切地说,更像一名跑动接应的角色,到了后排,则全力接好一传,参与防守,很像一名当今全面保障主攻。所以,在当时看来,这样的体系是创新的,更是把队员的特点发挥到极致的一个典型,事实证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拥有特色鲜明的队员

(一)场上的大脑—二传手

和郎平指导一起合影的诸韵颖

说起上海女排的二传手,首先映入笔者脑海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韵颖,1995年,以17岁这个年龄就入选了郎平指导执教的中国女排,并且同年夺得世界杯的第三名。那么年轻,代表国家队随队征战世界三大赛,并取得前三名,这个记录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诸韵颖身高175公分,哪怕是在上世纪90年代时期,二传这个身高也是相对吃亏的了,但是诸韵颖凭借着自己娴熟的二传技术和及其出色的灵活头脑,稳居上海女排的主力二传位置,加上诸韵颖和副攻手有着相当默契的配合,所以在那个崇尚战术多变排球的年代中,小诸的存在,可以说是上海女排辉煌的核心和关键人物。

加上,她还具备出色的防守,弹跳也相当出色,哪怕轮换到前排,端拦网也不会因为她175公分的身高很吃亏。更难得的是,诸韵颖的场上调动,不单单是技术上的,言语上的,行动上的,作为二传手,更是在王怡退役后,作为场上队长,起到了一名精神领袖的作用。

只是很可惜的是,小诸在2002年,24岁的年龄(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宣布退役了,退役后,依旧在上海从事和青少年排球相关的工作,同样在为上海的排球事业,中国的排球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二)190公分的“小兔子”—刘振家

小兔子刘振家

在当时的上海女排中,除了身高190公分的张静外,素有“小兔子”之称的刘振家同样也是身高190公分,这就给主教练蔡斌提出了一个难题,怎么让这两个高大队员同时在场上呢?如果用一个比较愚笨的办法就是,两个队员打对角,都担任主攻手,到后排,自由人替换谁下场呢?但这样做,张静的进攻特点会被大大削弱。

所以当张静成功地担任了接应二传后,刘振家就和沈弘一样,担任主攻手。但让刘振家担任角色,需要承担前排两轮两点攻的任务(俗称“大主攻”),对于力量偏弱的她来说确实有些困难,但当时对于“大主攻”的定位就是过轮即可。

毕竟当时我们其他四位攻手的实力是超群的。另外,刘振家的拦网水平是非常高的,她担任主攻手,前排三轮的端拦网是非常出色的,可以有效限制女排盛行的二号位单脚背飞战术。

3. 娴熟的技战术配合

上海女排之所以当时能取得成功,除了体系的完备、具有特色鲜明的几个队员外,娴熟的技战术配合必定是不可或缺的,毕竟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对于队员之间的配合要求是极其高的。

(一) 二传和副攻的默契配合

二传手诸韵颖和副攻手李轶之,两人之间的配合可以用“心有灵犀”来形容,彼此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能达成默契和共识。在我看来,副攻手李轶之的一些特点,定然是和二传手诸韵颖的传球是分不开的。

小李飞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可以用来形容出刀之快,用在排球场上的副攻身上可谓再合适不过了。2003-2004年“黄金一代”时期的刘亚男,被球迷亲切的冠以“小刘飞刀”的美称,当时她和二传手冯坤之间的配合默契,背快球打得有声有色,用央视评论员孙正平老师的话说“手起球落”;用另一名央视评论员韩乔生老师说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更是借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决赛郎平指导解说点评时提到的“刘亚男的快球应该是世界上最快的了”,可见小刘飞刀并非浪得虚名。

李轶之

可是,如果看过李轶之打球的球迷,就会知道,李轶之比起后来的刘亚男,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转播技术还无法精确地统计或计算出李轶之的快球用时,但她打身前球居多,而刘亚男打身后球居多,各有特点,用肉眼来判断,身前球相对快于身后球,用现在流行的战术用语来说是“快快球”。

当然,更加难得的是,李轶之,只有179公分的身高,作为一名副攻来说,这个身高哪怕在当时也是非常非常吃亏的,所以李轶之必须有自己的特点才行,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还不是她的全部。

难得可贵的是,李轶之的绝活还不止这些,还有她配合快球的时间差进攻,可见她原地起跳的能力有多强(我们回忆一下,四川女排的陈静,她的打法和李轶之非常相似,但陈静身高182公分,后期就取代了李轶之在国家队的位置了)。此外,李轶之还能打单脚背飞和后排进攻,虽然运用不算多,但这都是笔者曾经在上海女排比赛中亲眼所见的,正所谓技多不压身。

(二) 副攻桂超然技术特点分析

上海女排曾经的优秀副攻手桂超然

说起娴熟的配合,除了诸韵颖和李轶之外,另一名优秀的副攻手桂超然也是值得一提的。桂超然身高184公分,和李轶之在上海女排正好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副攻手,李轶之擅长身前球,而桂超然更多的是跑背快,背飞,加上184公分的身高,(当时并不算矮)所以桂超然的背飞球也是高快结合了。

但更重要的是,桂超然的背飞球,和沈弘,张静都形成了有效的配合,这就大大丰富了上海女排的战术。如,第一轮的时候沈弘跑3号位的快球,桂超然跑2号位的背飞或背快,这就形成了前排的双快球,这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了;此外,第五轮和第六轮,前排两点攻的时候,桂超然依旧跑背飞背快为主,后排隐蔽站位的张静,往往是冲跳,随时准备“后三”进攻,和前排的桂超然形成了前后排立体进攻,互相掩护,非常有效。

结束语

2020年,距离上海女排最后一次夺冠的2001年也已经过去了近20年了,虽然这段辉煌让我们无数上海球迷至今热血沸腾,但毕竟辉煌只是历史,历史只能代表过去,“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这句一直贴在中国女排训练场馆的标语,用在上海女排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这近20年来,上海女排也是起起伏伏,经历过降级的磨难,也经历过升班马的一鸣惊人,同样又经历了重新杀回全国前三的喜悦,更是经历过2017-2018年与冠军的失之交臂等。

我们回忆过去,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我坚信上海女排未来的路还很长,距离重新回到全国之巅,似乎很近,又似乎那么远,但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来未曾停下,或许冠军会迟到,但我相信,它永远不会缺席!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