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克老师
曾经提起俄罗斯女排,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莫过于她们的主攻球员加莫娃了,这位身高超过2米的攻手,以强攻实力而闻名于排坛,也是世界女排球员中身高最高的,对于我们中国球迷而言,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除了我们中国女排夺得冠军让人格外激动以外,加莫娃的放声大哭也让我们同样印象深刻。
2006年和2010年世锦赛俄罗斯女排两度登顶,而在这两届比赛中,加莫娃自然都是球队的绝对主力,整个大赛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但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2006年加莫娃担任球队主攻手,转眼到了2010年加莫娃担任的却是接应二传的位置。
不同的两个位置,在我看来,体现出加莫娃不同寻常的“全面”,回顾其国家队的生涯,从她担任的不同角色,我们也能分析出她的成长轨迹,究竟哪个位置更适合她呢?
1. 1999年-2000年初出茅庐的替补主攻手1999年的世界杯和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是加莫娃代表俄罗斯女排参加的头两个世界三大赛,由于当时的队里“三驾马车”——阿塔莫诺娃,高迪娜和索科洛娃如日中天,因此当时不到20岁的加莫娃自然担任替补的角色,但时任主帅卡尔波利也有意识的换她上去打一下,主要是替补前排的高迪娜,由于当时高迪娜也是不参与一传的,所以加莫娃的替补就显得很合时宜,充分发挥加莫娃的身高优势,一门心思在前排进攻,拦网,哪怕个别时候到了后排,也是采用隐蔽站位的模式。
可以说,加莫娃的出道,非常符合,当时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内和部分国家培养一名主攻手的传统模式,那就是,让身高有优势,进攻有实力的苗子,安排到主攻手的位置上,并且几乎不安排她们参与任何下三路的技术环节。
放眼当年国内的攻手中,很典型的有上海女排的张静,甚至到了2003年后,辽宁女排的楚金玲和王一梅都是如此。再说得近一点,后期惠若琪和朱婷的刚出道时,其实都有点加莫娃当初的这种模式的影子。
2. 2001年-2004年俄罗斯女排不可或缺的绝对主力主攻手从2001年到2004年,我们中国女排在悉尼奥运会后,迎来了黄金一代的高光时刻,并逐渐走向了巅峰,这其中,我们无论如何,都绕不过的一个对手就是俄罗斯女排,可以说,当时的俄罗斯女排真的是我们中国女排最大的世界劲敌。
而俄罗斯女排中,加莫娃的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在国家队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加莫娃已经坐稳了球队主力的位置,取代了原来的三驾马车之一高迪娜,和另外一名大名鼎鼎的主攻手,队里的老大姐阿塔莫诺娃,打起了对角,这两个主攻手几乎承担了队里的进攻任务的80%以上。
或许有人会问了,那么三驾马车的接应索科洛娃呢?由于索科洛娃和时任的主教练卡尔波利有矛盾,2004年之前都没有回归国家队,所以接应二传启用了保障环节相对出色的普罗蒂尼科娃。
这样一来,两名主攻手——加莫娃和阿塔莫诺娃进攻的重任可想而知的沉重了。不过这个打法体系其实也很简明,就是围绕这两名主攻手的进攻,其他队员全力保障为主,并且两名主攻前后排都有进攻实力,保障每一轮也就是全场比赛都有两个强攻点。
从这一时期来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加莫娃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但从对她的定位培养来看,可以断定,她走的模式就是不接一传,只求进攻的主攻手路线,四号位的和“后二”或“后三”,成了她主要的进攻领域,也是当年传统主攻手的进攻的位置。
但是,其实那个时期开始,自由人的制度也逐渐发展起来了,世界各国已经逐渐开始用自由人替换了后排的副攻手了,加上这种模式下,必须要保障另外一名主攻手和接应二传,都必须是保障环节非常出色的队员,这样的体系,才能“养”得起,加莫娃这样的强攻手。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女排当时的场景,张静在2001年进入国家队,担任主攻手,但不参与一传,对角位置的杨昊和接应位置的周苏红,就务必要走全面化的路线,加上2001年下半年赵蕊蕊进入主力阵容,但蕊蕊是副攻手,这就对自由人后排替换的人选,轮次等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和麻烦。
虽然我们也拥有非常优秀的全能型副攻手刘亚男,但是依旧在整个轮次设计,体系等方面带来一定的问题存在,必然会出现蕊蕊和张静都到了后排,自由人替换谁?也会出现蕊蕊和张静都在前排时,自由人不需要上场了。这个问题直到2003年王丽娜重回国家队才得以解决,因为王丽娜只可以在后排参与一传的。但是到了2005年开始,北京奥运周期,王一梅楚金玲进入国家队开始,又面临同样的问题了。
所以我想,当时无论是中国女排还是俄罗斯女排,实力都是公认世界上前几名的,但是从这个现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本质,那就是虽然中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但不难看出是,球队的技战术打法还是有一定的隐忧的(后排保障环节),也为后期的培养模式和体系的改变,做了一定的铺垫。
3. 2005-2006年接应二传的尝试2005-2006年的世界女排大奖赛,在俄罗斯女排阵中,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加莫娃第一次出任了接应二传,甚至出现了俄罗斯女排也有2点换3点的场景,二传申申妮娜和接应加莫娃,经常一起拿着换人牌同上同下。
由于雅典奥运会之后,原主教练卡尔波利从国家队退休,接任者意大利人卡普拉拉,这名意大利教练在当年包括现在,都是有着非常好的国际视野的。
雅典奥运周期到北京奥运周期,关于强力接应的这个话题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欧美的一些强队纷纷采用了强力接应(即全场不接一传,是进攻核心),双主加自由人,接满六轮一传。这种模式体系,女排同样也是紧跟男排的步伐,开始逐渐学习并且采用的。(在我们国内,有段时间关于接应二传,启用八一队的白云和江苏队的陆倩等也引发过讨论。)
再来谈俄罗斯女排,2006年,卡普拉拉入住后,原来的三驾马车之二的索科洛娃和高迪娜重回了国家队(索科洛娃2004年已回归,参加了奥运会),出任主攻手,和全新的接应二传加莫娃,组成了新的“三叉戟”,由于索科洛娃在土耳其打球,2004年回归到俄罗斯国家队也都担任主攻手,所以当时俄罗斯女排全新的模式,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加莫娃能否适应接应二传的进攻位置变化。
4. 重回熟悉位置的06世锦赛到了2006年的世锦赛,我们并没有看到加莫娃继续担任接应二传,而是回归了她当时最为熟悉的主攻手,索科洛娃回归到了也是她是擅长的接应二传,高迪娜担任接满六轮一传的主攻手。加莫娃仍然是前排三轮全部在4号位进攻,第一轮的反轮,是索科洛娃在4号位,高迪娜在2号位,不换位的进攻。
可以说,这个安排是卡普拉拉的最经典的安排(没有之一),把这“三驾马车”最擅长的位置,特点等发挥得淋漓尽致。索科洛娃的全面串联,加上跑动进攻,高迪娜的前后排进攻和发球都有效地为加莫娃分担了很多进攻的压力。
当然,加莫娃本身在这次世锦赛上的发挥也是很不错的。用当时央视评论员洪钢的话说,俄罗斯女排这年是从两个人打球变成了三个人打球了。世锦赛的冠军,就是对加莫娃等这批队员一个非常好的褒奖和回报!
5. 被折腾的2008奥运经历其实我们仔细对比一下俄罗斯当年的阵容就不难发现了,2007年后,老大姐阿塔莫诺娃也回归了,并且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四驾马车”都进入了12人大名单,表面上看,纸面实力增加了,但边攻手“过剩”,加上队内的关系等因素,导致俄罗斯女排未能进入前四名。
这其中,加莫娃彻底“被接应化”,只有在第一轮反轮的时候在四号位,剩余的时候都要打二号位。和中国女排的那场四分之一决赛,加莫娃的2号位定点攻效果很一般,4号位的点主要由索科洛娃和下滑严重的阿塔莫诺娃来完成,个别时候高迪娜还替补上场。就这样,加莫娃和俄罗斯女排一起结束了北京奥运的之旅。
其实我们从2006年和2008年这两年的大赛对比一下成绩,就不难发现,加莫娃更加适合打主攻手,比如4号位的高点强攻,加莫娃能发挥她准备,助跑,起跳,最后完成扣球的一系列动作,换到2号位后,一方面,加莫娃不熟悉,更重要的是2号位的背传过来的球,往往比较隐蔽,很多时候这种球是融入快攻体系的球(如中国女排后期一直使用的背溜,背抠,背平等)。
所以这类战术球并不适合加莫娃,而且俄罗斯女排的传统调整强攻是打四号位高球或后二、后三的进攻,所以无论是加莫娃本人也好,还是俄罗斯女排那几个奥运周期的整体打法也好,都注定加莫娃在主攻上能取得巨大成功,但在正牌接应的位置上,至少她还没完全适应和胜任,可以说在北京奥运会上,让加莫娃打接应,索科洛娃打主攻的排兵布阵是一个败笔。
6. 重回巅峰的2010年北京奥运会失败后,卡普拉拉离开了俄罗斯女排,老帅库兹尤金接过了教鞭,在平稳度过了2009年后,2010年迎来了对这位老帅的“中考”——世锦赛。
这次世锦赛俄罗斯女排可以说是老中青三代结合的阵容,从这个阵容中我们也看到了卡尔波利时期的老将加莫娃,索科洛娃,也看到了新崛起的22岁的科舍列娃,当然还涌现了新二传斯塔尔彩娃。
而我们关心的加莫娃和索科洛娃的位置,悬念也就此揭开,加莫娃担任“真主攻,假接应”的角色,而索科洛娃自然担任“真接应,假主攻”的角色。
加莫娃和斯塔尔彩娃站位上形成对角,身份是接应二传,但加莫娃在前排有两轮打四号位,一轮打二号位;索科洛娃的身份是主攻手,但前排有两轮在二、三号位打跑动进攻,唯一一轮两点攻在四号位。
对比一下,2009年时期的中国女排,时任主帅蔡斌也想把王一梅打造成强力接应,而主攻位置上启用了保障环节相对不错的李娟和进攻能力突出的楚金玲,这就是所谓的“梅楚革新”。
但是没多久就宣告流产,究其原因,我们也不难发现,王一梅在2号位的那一轮基本上无法适应接应二传的各种任务,楚金玲的六轮一传无法顶住,后期虽然让殷娜替补上场,但殷娜的进攻相对薄弱,前排的进攻点就缺了一个角。还有,大梅到了后排后,需要打一轮后二进攻,两轮后三进攻,这在黄金一代后期成长起来的大梅,同样出现了诸多不适应。
当然“梅楚革新”夭折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但一年后的俄罗斯女排对于加莫娃和索科洛娃的安排,让我们就此得到答案,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主教练善于发现人才是一回事,怎么合理使用人才又是另一回事。
此外,俄罗斯女排这样的安排,在发球的轮次上就要做一些调整了,采用“二副主”的方式,这和大部分球队采用的“二主副”的发球轮次是不一样的。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朱婷的发球是紧挨着丁霞之后的,这样就能理解这两种不同发球轮次带来的战术变化。
另外,这样的安排,也能充分发挥加莫娃和索科洛娃各自擅长的位置的进攻,而同样对一传的体系又是很有利的,俄罗斯队采用了当时非常流行也是被高度认可的双主+自由人的一传模式,这样的一传模式,每一轮就保证是前排主攻一个人下撤接一传即可,这里我们同样不妨回忆一下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俄罗斯的一传体系,有一轮是需要前排主攻和接应同时下撤接一传的。这样一对比,我们也发现,俄罗斯老帅这样安排的精妙之处,瞻前顾后,全方位都考虑到了球队的需要。
这里我还想提一点,加莫娃在2010年出任接应二传的时候,她在后排的时候,后二后三的进攻明显速度快了,球的弧度也平了。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二传斯塔尔彩娃的传球水平高
(二)是加莫娃那几年自身也在转型,也一定程度上跟上了世界流行趋势——高快结合。
作为2米多的攻手,而且在30岁的年龄,还能通过自身努力进行一定的转型,是非常值得钦佩的。而且球队的整体模式打法体系比起之前的俄罗斯女排有了很大的区别,我们再来回忆一下,那个时期的俄罗斯女排,我们还能见到“屋顶球”吗?我想,很难了吧,因为二传换了,加莫娃也变了。
7. 黯然的2014年2014年的世锦赛,随着巴西,美国,包括中国女排的出色发挥,俄罗斯女排没有了之前两届世锦赛冠军的风采了,加莫娃依旧是在接应二传的位置上兢兢业业。
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又发现二传手悄然换了人,从当时传球高快结合的斯塔尔彩娃换成了潘科娃,当时更有相关的报道提到,潘科娃直言是加莫娃拖慢了俄罗斯女排的整体速度。
我却不以为然,如果潘科娃看过2010年世锦赛,至少是决赛,那么拖慢节奏的绝不是加莫娃,而正是二传这个位置本身,2010年加莫娃是可以高快结合的,为什么到了2014年却又慢了?显然完成最后一次扣球绝不是她一个人的事,二传到扣球至少三个人的事情,其中二传这个环节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所以,这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只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加莫娃绝不应“背锅”。
在渡过黯然的2014年后,加莫娃就此再也没有参加2015年和2016年的世界大赛,虽然在2016里约奥运前夕,加莫娃多次表示想回归国家队,但时任主帅马里切夫最终没有能成全加莫娃的最后愿望。
2016年年底,加莫娃在喀山迪纳摩俱乐部宣布结束自己的排球生涯,当时她刚年满36岁。
结束语从1999年进入俄罗斯女排,到2016年在喀山迪纳摩女排退役。
近二十年的排球职业生涯,不管是打主攻也好,还是打接应二传也罢。这一切都伴随着加莫娃一步一步成长,一步一步走向巅峰,直至登顶。
主攻,接应二传,这是排球场上举足轻重的两个角色,可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哪个角色更适合加莫娃呢?
我想,排球运动最适合加莫娃这个答案是最合适的,毫不夸张的说,加莫娃是为排球运动而生的!国内外的球迷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位排球场上的“巨人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