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后日本为何讥讽中国像条蚯蚓

凭阑听史 2021-04-15 19:54:53

众所周知,日本人以前总喜欢用“zhina”这个带有侮辱性的名词来称呼中国。要知道,中国古代可是东亚文明圈的中心,科技、文化遥遥领先,那时候,日本对中国是顶礼膜拜的。比如唐朝的时候,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来到中国进行学习,学成后再把先进的经验传播到日本。一直到现在,日本的建筑、茶道等还保持着唐文化的特点。可以说,那时的中日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日本遣唐使

  

后来,到了19世纪中期,清朝和日本都迎来了几千年以来未有之大变局,国门都被西洋的舰炮轰开,但两国却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清朝这个老大帝国一路蹒跚着,一次又一次地在失败的泥潭中挣扎,总是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而日本却锐志革新,全盘西化,通过“明治维新”,大踏步地走向了资本主义社会。

随着国力的冉冉上升,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师徒”关系发生了逆转,曾经被奉为“国学”的儒学全部抛弃,对中国的称呼由“唐”、“中华”变成了带有侮辱性的“zhina”。特别是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日本获得台湾、澎湖和2亿两白银的赔款,使日本驶入了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快车道。而晚于甲午战争1年出生的内藤湖南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后来他编著了一本臭名昭著的《zhina论》,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理论依据。他在《zhina论》里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中国人在秦汉以前的精神状态是饱满的、富有张力和创造力的,整个社会都崇尚信、义和诚,“士为知己者死”就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写照,民风刚健有力。秦朝大一统以后,使用法家的一套东西治理天下,壹民、弱民、贫民、辱民、疲民,实行高压统治。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用阉割化的“外儒内法”愚弄国民。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使得中国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人民只有宗族意识,没有国家意识。人民的忍耐与坚忍无与伦比,但就是麻木不仁,对压迫逆来顺受,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遇到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中国人在宋朝以后实际上变成了行尸走肉,明清时特务制度和文字狱盛行,老百姓变得奴性和流氓气十足,普通中国人活得既贪婪又懦弱。比如1792年9月,英国派出马嘎尔尼勋爵来华访问,通过他在回忆录中的记述就可见一斑:中国百姓是一群极其吃苦耐劳、快乐活泼的人。然而,官吏们总是任意处罚和凌辱他们。

在英国使团的船只行驶于中国内河时,官员们强迫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百姓拉到一半往往连夜逃跑。“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下来加入民夫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每夜都在发生。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其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

  

此外,英国人还注意到中国百姓的两面性,在没有官员的场合,中国人的表情十分正常,一旦有官员出现,中国人的神情立即变了:中国普通百姓外表非常拘谨,这是他们长期处在铁的政权统治下自然产生的,在私下生活时他们非常活泼愉快,但一旦见了官员,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

这说明清朝完全就是一个专制国家,他是依靠高压和暴力才逼迫臣民如此驯服,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自然就变得麻木不仁了,更谈不上有什么国民意识了,在危机到来的时候,也别指望臣民们为其卖力。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步,甚至比中国还要早几年。但中国学习洋务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皮毛,西方真正核心的东西一样都没学,中国的政体和国民性并没有改变。表面看洋洋大观,建立了一支表面上脱胎换骨的新式海军和陆军,其中的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其实,只是个花架子。

战争爆发前,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拖欠海军经费的事时有发生。大战前,为了给慈禧老佛爷过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还挪用了几百万两白银。慈禧说:“谁让我一天不好过,我就让他一辈子不好过。”你想想,最高统治者都是如此,下面的人会好好干吗?

反观日本,虽然起步比中国晚,但上下一心,发展却很迅速。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颐和园十七空孔桥

  

再看两国老百姓的精神状态怎样?对比也是非常强烈!中国老百姓送亲人上前线,哭哭啼啼。日本人出征的情形,梁启超写过了:“亲友宗族把送迎兵卒出入营房当作莫大光荣。”他还说,日本人欢送亲朋子弟入伍都以“祈战死”三字相赠。报刊所载赠人从军诗,都以“勿生还”相祝贺。就连在日本社会地位最卑微的妓女,也捐钱捐物资助国家战争。

在实际作战时,由于清廷内部各方势力互相掣肘,中国的陆军和海军根本就没有配合。清军没有守住一座该守住的城池,没有攻下一个该攻下的阵地。丰岛海战、平壤之战,乃至大东沟海战,清军没有一战不是一触即溃。

甲午海战

  

更可气的是,在北洋舰队孤军奋战之际,南方的另外三只舰队作壁上观,没有任何举动。更可笑的是,威海卫陷落后,南洋舰队曾派人向日本海军请求,归还被俘去的南洋舰队的两艘舰只,因为这两艘舰是北上参加北洋水师会操的,而非参战,理应归还。此事成了海战史上的笑柄。

通过这场战争,说明日本在仅仅经过三十年的时间,国家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自上而下日本的国民意识有了质的飞跃。反观大清帝国,当日本在不顾一切地调动和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的时候,清朝则不顾一切地将民间思想火花扑灭于萌芽之中。甲午战争其实是近代化的日本战胜了封建制的中国,属于降维打击,中国焉能不败?战争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事,甚至不只是军人的事。这说明,国民意识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法宝。

中国航母编队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每一个中国人提起这场战争无不悲愤交加。但可喜的是,中国在几十年以后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渐渐的由弱变强,终于建立了新中国。现在的中国国力强盛,没有一个国家胆敢欺负我们,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时代!

图/来源于网络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

0 阅读:790

凭阑听史

简介:拨开时空的烟云,洞察历史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