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苏轼的清明,充满离愁,人生很多时候也是在思念中度过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5-03-27 06:19:54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宋·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清明节作为传统四大祭祀节日,自带思念气氛。配合着渐入佳境的春天,也让人们在心情的转换中,略带忧伤和思考。

很多时候的清明时节,都是细雨纷纷扬扬伴随,仿佛天空也在寄托着无尽的哀思。而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手持鲜花,肩扛纸钱,踏上寻根祭祖的路途。山间小径上,嫩绿的草叶与缤纷的野花交相辉映,却难以掩盖那淡淡的哀愁。每一步脚印,都似在诉说着对过往的追忆,对先人的敬仰。

到达墓地,大人们神情肃穆,孩子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份沉重的情感,却也学着大人的模样,虔诚地鞠躬,献上手中的花朵。纸钱在微风中缓缓燃烧,化作一缕缕青烟,带着后人的思念,飘向那遥远而又亲近的世界。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让人心生敬畏,也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午后,一行人围坐在先人墓前,分享着带来的食物,讲述着家族的故事,欢声笑语中夹杂着对过去的回忆。这样的场景,让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悲伤的日子,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家族文化与情感的桥梁。

夕阳西下,人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踏上归途。心中那份淡淡的忧伤,逐渐被春天的温暖与生机所化解。

清明节,就这样在思念与希望、哀愁与释怀之间,悄然完成了它独特的使命。而人们,也将带着这份复杂的情感,继续前行,在生活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02

北宋诗人苏轼,也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却不能回乡,客居谪地,倍感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表达了自己的惆怅心情。

那些绚烂的花朵似乎也在诉说着季节的更迭,静静地退出了它们的舞台。客居他乡的我,再次目睹了清明节的到来,心中涌动的情感如同这春光一般,既温暖又带着几分哀愁。

小院在黄昏时分显得格外寂静,我独自站在这里,思绪万千,回忆起与故人分别的那一刻。那些凋零的花瓣四处飘落,伴随着杜鹃鸟凄切的啼声,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离别之苦。

眼前的江山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同分隔了楚越两地那样遥远。我极目远望,心中充满了惆怅与失落,或许,那些曾经熟悉的声音和消息,已经永远地离我而去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从梦中惊醒,五更天的寒冷让我的心几乎要碎裂。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号角的声音,它凄厉而悠长,仿佛要将我心中的痛苦都吹散。而那轮皎洁的明月,也被这号角声惊得从梅花枝头跌落,洒下一片清冷的月光。

苏轼的这首《蝶恋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春日里的离别之愁,那些关于时光、关于距离、关于思念的情感,都在这简短的词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03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但同时又充满幸运,因为他活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样子,成为很多人人生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归根结底,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其实过得很苦,基本不是在被贬谪就是在贬谪的路上,离庙堂越来越远就不说了,还有家不得归,过尽颠沛流离的生活。可是,这个过程中,他却懂得生活,会化解生活中的困境,人生还积极努力向上。

表现出来的那一份豁达和从容,肆意和洒脱,装是装不出来的!

在逆境中,苏轼没有选择沉沦,反而以诗酒为伴,以笔墨为友,将生活的苦涩转化为艺术的甘醇。他的词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也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柔情,更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

他用文字记录每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场人生的风雨,让后世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不灭的热情与坚韧。苏轼热爱自然,山川草木皆能成为他心灵的慰藉。无论是赤壁下的月夜泛舟,还是承天寺中的深夜漫步,他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让他即便身处困顿,也能保持一颗平和而敏锐的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苏轼从不因个人遭遇而放弃对社会的关怀。他在贬谪之地兴修水利、推广教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种高尚情操,更谈不上在虚度人生。

他的故事告诉人们,即便命运多舛,只要心怀热爱,勇于担当,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照亮他人,也能成为不朽的传奇。

苏轼的一生,是对“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最生动的诠释。

04

转回来说,在《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这首诗词中,苏轼的清明,充满离愁,人生很多时候也是在思念中度过,就看怎么化解这一份情感了。

苏轼以他独有的豁达,将这份离愁化为笔墨间的淡淡哀愁与深远哲思。春事虽阑珊,芳草亦歇,但生命之树常青,正如他心中那份不灭的情怀,即便面对离别,亦能寻得一丝超脱与释然。

他漫步于历史的尘埃中,以诗为舟,词为桨,缓缓驶向心灵的彼岸。在那里,没有季节的更迭,只有永恒的宁静与自在。

或许,正是这份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让苏轼在每一次离愁别绪中,都能找到自我救赎的路径。他教会人们,即便是在最孤寂的时刻,也要学会拥抱内心的温柔与坚强,将思念化作前行的动力,让心灵在岁月的长河中自由翱翔。所以,很多人能够在在苏轼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其中不仅有对过往的深切怀念,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用诗词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着现实与理想,让每一个在思念中徘徊的灵魂,都能找到归途。

正如他在另一首词中所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苏轼的世界里,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安宁与释然。所以,当再次面对生活中的离愁别绪时,不妨以苏轼为镜,学会在思念中成长,在离别中寻觅,让心灵在每一次的起伏中,更加坚韧,更加宽广。

05

生活不也就是这样吗?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