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心象雄浑苍茫试谈陇上著名画家陈天铀山水画作(成功美术馆)

美术人冯宜玉 2024-11-03 18:00:38
西北心象 雄浑苍茫——试谈陇上著名画家陈天铀山水画作(成功美术馆)的笔墨新意

昆仑净土 清凉世界

谈起西部山水,大漠、雪山、驼铃、戈壁这些景象,不禁浮现眼前;雄浑苍茫、旷凉博大、壮阔雄伟这些词,一个个从脑海里蹦出。但是在中国山水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却鲜有展现壮阔雄伟、豪迈苍健西部山水的画作和画家。到了近现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关山月、叶浅予、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大师对西北地区山水题材的关注和笔墨实践,才逐渐被开掘出来。在经历近百年的发展后,当代以西部山水为题材的中国画作,也逐渐成为时代山水绘画的主流之一。

塞上驼铃

若要讨论以西北山水为母体的当代山水画作,笔者认为中国美协会员、甘肃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甘肃画院原副院长陈天铀先生和他的画作,必然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陈先生在西部山水之上的创见性和笔墨开拓力,确如著名评论家邵大箴先生所言:“他从所处的地域自然山水出发……赋予自己的画作以宏大气魄的时代特色,为我国当代西北地区山水画宝库提供了新的创造经验”。

在绘画这条路上,陈天铀先生幼时就得母亲教育引导,后又得陶梦仁、张心智等先生的帮助,尤其是赵鹤青先生的教导,使其在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论,以及笔墨语言的发展流变上,得以系统的学习研究。由此,也打开了他学习研究和创作中国山水画的堂奥之门,为其在后来的个人风格形成、笔墨语言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雅居

国画的学习研究,历来讲究“师传统,师自然”。陈天铀先生始终坚守着向大自然学习,向经典的传统山水画研习的习惯。一方面在对传统笔墨、经典画作的学习研究中积累笔墨素养;另一方面立足于自己生活的西部高原,在苍茫自然、浩瀚宇宙中寻找其蝶变的突破口。

陈先生曾数十次深入青海、甘南、河西走廊等地搜集素材和写生,尤其是六次深入祁连山中的采风写生,对他创作方向确立、对他的笔墨思想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亘古绵延一千三百多公里的祁连雪山,以及与其相伴生的千里河西走廊,自汉代张骞开通丝绸之路近两千多年来,这里在各民族对立、争斗、统一、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蕴。而这些历史人文与自然奇景交织而成的壮阔、奇异文化对画家的冲击,使陈天铀先生在创作上终于找到了传统笔墨与自然山水相融的契合点: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章法和意境,为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以祁连雪山为主的甘肃地区的高山峻岭和苍茫大地写生的切身体悟中,发掘到了一些前人尚未运用的特殊笔法、墨法;再加上对西画表现方法的借鉴,逐步形成了其表现西北河山的完备笔墨语言符号。

秋染祁连

这种全新的表现语言、绘画符号既适合表现西北地区客观自然山水的特征,又能在文脉上与传统山水画衔接和吻合。并将传统山水画注重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和诗意化的表现原则,切合时宜的体现在了描写西北高原的山水当中。

唐代画家张璪曾有言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艺术家内心的情思与构想才是“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的关键所在。因而笔者认为,陈天铀先生在探索西部山水的特有艺术语言,创建全新的画面呈现过程中,“师法古人、师法自然”固然重要,但画家内心对于笔墨传统的体会,对西部雪山、瀚海等自然之景的内心感悟,方是其笔墨沉淀、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也更是关键因素。以陈先生今天的绘画观之,笔者却已对此深信不疑。

虽居焉支山 不道朔雪寒

仅以其在山水章法图式上的表现而论,画作中对西部山水的辽阔、苍茫的高度概括,对国画山水精神、内蕴、品格与时俱进般的的画面解读,就让我们遐想到画家胸中所藏——豪迈万丈、昂扬壮丽的西部山水以及其所孕育的生命的特有气质。以笔者近日所见“大哉笔墨•馆藏名家画作双线专题联展”中陈先生作品而论,无论是《塞上驼峰》、《雅居》、《祁连雪峰》,还是《昆仑净土》、《山水清音》等,其中大的块面铺陈与细窄留白的对比,苍茫雪峰、茫茫草原与走驼、归雁的对比,在大与小、宽与窄、黑与白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其西北山水独有的画面图式。

《祁连雪峰》中,那一弯明月下,祁连雪山莹莹生辉的透亮皎洁,与近处崖石山峦的凝重浑厚、沉郁墨浓形成鲜明的对比;山峦罅隙中,流下的一泓悠长瀑布、清泉,与暗夜笼罩下,两边山石的浓重构成关系。再如《雪峰横云上 疑是舞玉龙》一作,远处连绵不断的雪峰,近处墨色写成的松柏,与山岚云巅飞过的鸟及奔跑而出的鹿群。在点与面的对比下,在雪山延绵不绝的画面中,构成了祁连雪山绵延千里、舞动而来的整体,也构成了画家心写西部山水、笔绘祁连雪峰的心象。

正如画家个人感叹的那样:“在传统中立定精神,在生活中悟得感受,保持创作激情,求得心性的明澈”。无论是对高寒草原、祁连雪岭、河西走廊等自然之景的心灵感受,还是在笔墨、图式上的心悟神会,陈天铀先生都在其画作中以其“心中之象”,放置于笔端,绘之于纸上。

河西牧归

他从西部山水的实际出发,运用大的块面和雄健的笔力和饱满的墨色构建画面,或以水墨为主敷以淡彩;或墨与彩并重,墨彩辅成、相互辉映;或汲取青绿山水之手法;或工或写、极尽晕染。所有的笔墨运用,皆从绘画对象的实际出发,又以个人心悟体会为主,自由的运用皴、擦、点、染。《塞上驼铃》,山崖横断面上皴擦而成的线条组合与墨、色彩晕染而成的草原,以及旷凉焦黑线条勾出的古堡,用墨点成的飞鸟、驼铃等等,在笔墨的微妙变化中,体现画家精巧细腻的心思,吐露艺术绘写者的情感逸动。无论是在成功美术馆看到这些作品,还是陈先生的成名画作《昆山下石头城》、《深入祁连》、《屹立千秋》、《丝路心象》、《阿尼玛卿•雪》、《万仞不灭》、《祁连净土清凉世界》等,都可见画家与笔墨上的明澈体悟,对西部山水的由衷赞美。

陈天铀先生在进入甘肃省画院工作后,历任创研室主任、副院长,数年间从事山水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遵循“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同时,也更注重个人的情感注入和心性表达,注重作品中人的心灵发挥。他在对绘画传统中,体悟国画笔墨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和东方艺术哲学;在对西部山水的描摹、对自然苍茫的笔绘中,挥写艺术的胸臆。数十年间,陈天铀先生于艺术之路上的艰难探索,立定方向的追寻,不仅是创造了西部山水雄浑苍茫的经典绘画模式、创造了新的经验,更为西部山水绘画的内质精神、独特气韵的开拓,开启了“陈天铀样式”,也使其成为“西北山水心象”的创造者。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冯宜玉)

——原文2015年发表于成功书画家网 《当代书画家》

祁连雪峰

画家简历:陈天铀,男,汉族,1945年8月出生于陕西勉县,籍贯江西赣州,号“临河轩主人”。 师从赵鹤青(胡佩衡先生入室弟子)学习山水画及中国画理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甘肃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1990年调入甘肃画院,开始中国山水画研究创作,历任甘肃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画院副院长。

1 阅读:87

美术人冯宜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