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放肆又克制,伊以冲突究竟是在争啥?

沐阳说战争史 2024-11-02 02:31:17

伊以冲突持续多日,一来一回的打击和报复进行了好几轮。

从双方既“放肆”又“克制”的反应来看,似乎都不愿意升级成全面战争。

所以,双方其实都是在争一口气,争的是冲突过后的优先发言权。

以色列和伊朗的冲突旷日持久,激烈的对抗背后是两国在中东格局中的长期角力。

当以色列决定对伊朗发动空袭、对真主党展开直接打击时,冲突从幕后角力升级到公开战场,本已脆弱的中东局势变的更加动荡不安。

以色列和伊朗,互相打击,互相报复,谁都不打算作罢。

双方都希望在揍了对方之后,对方能在还击和隐忍中选择后者。

回到冲突开始,在伊朗支持哈马斯后,以色列率先出手,选择了打击其“抵抗轴心”中的关键一环,黎巴嫩真主党。

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削弱伊朗在中东的代理网络,尤其是通过摧毁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的军事设施和指挥体系,使伊朗在局势中失去重要支点。

当时的以色列还享有美国的坚定支持,所以动起手来,特别有底气。

自拜登上台以来,尽管他在台面上试图劝阻以色列不要采取过激行动,但在实际支持上,美国仍然为以色列的导弹防御系统增派支援,包括提供先进的萨德反导系统,以保障以色列的安全。

实际上,也纵容了以色列的后续行动,于是,以色列不但对伊朗实施了空袭,还加强了对加沙和黎巴嫩的压制性打击,直接引发了真主党和伊朗代理势力的激烈反应。

对于伊朗而言,选择报复或忍耐的代价都不轻。

报复,会换来以色列更嚣张的打击,并且进一步刺激了美国采取更多措施保护盟友。

隐忍,德黑兰则可能被外界视作软弱,让盟友和民众对其信心减弱。

尽管哈梅内伊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伊朗会对外来侵略予以反击,但其实际行动却十分谨慎。

所以,自冲突发生以来,伊朗从未直接冲向全面战争,而是通过低强度的对抗向以方施压。

比如用弹道导弹攻击以色列的一些防御设施,并且还特意避开人群密集地区,同时继续支持在黎巴嫩和加沙地带的武装势力对以色列实施打击。

这些回应更多是象征性的,意在“表明态度”,而非真正发起战争。

但以色列,似乎不打算罢手。

此过程中,美国的立场尤为微妙。

尽管拜登政府极力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利”,并为其提供先进的防御装备,但同时也担忧局势的全面失控。

拜登总统在与内塔尼亚胡的通话中一再强调希望以色列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以免中东地区出现全面战争。

同时,美国大选也让白宫在中东事务处理上显得更加谨慎。

毕竟,一旦场面失控,大战爆发,都可能带来经济和区域安全的严重风险。

事实上,美国虽在公开场合对以色列的举动持支持态度,但其内部文件显示,美国也对以色列的单边军事行动感到不满。

据透露,美国国防部曾秘密对以色列攻击伊朗的计划进行评估,说明美国在密切关注以色列的行动可能带来的更大后果。

对于美国而言,稳住局势,才可以维护中东及其自身的战略利益。

真主党作为伊朗在黎巴嫩的代理力量,一直是伊朗在中东对抗以色列的重要支柱。

多年来,伊朗通过持续提供军事物资和人员培训,使真主党具备了相当强的武力。

然而,以色列选择了直接进攻真主党,击毙了其重要军事领导人,并摧毁了大量武器装备,几乎打破了真主党在南黎巴嫩的防线。

此举使伊朗处于进退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伊朗不愿失去在黎巴嫩的重要盟友,另一方面也担忧局势的进一步失控。

而在真主党处于困境的情况下,以色列对其施压的策略获得了暂时的成效。

即便真主党继续在南部边境对以色列实施零星袭击,面对以色列的猛烈打击和制裁,真主党的整体战力已受到显著削弱。

这不仅对以色列的安全形势有所帮助,也使伊朗的“抵抗轴心”在冲突中陷入低谷。

目前,伊朗和以色列的矛盾仍在继续,都没打算平息。

中东局势波诡云谲,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既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影响,也牵动着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神经。

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伊以冲突的走向将继续深刻影响中东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

伊朗在国内民众、地区盟友及国际舆论的多重压力下,似乎更倾向于低烈度的“代理人战争”而非直接对以色列宣战。

而以色列也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避免对伊朗的核心资产采取更激进的打击。

换言之,大家都不想忍,但在对抗中,都留了一手。

留一手,可能是为了日后好相见?

但不管如何,场面虽然看似可控,但战争的阴影已经实实在在的笼罩着整个中东。

而未来走向如何,就看是哪方愿意妥协,放弃争夺最后的发言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