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寄死窑”多残忍?60岁老人被儿女送进洞里,没饭吃直到饿死

御史论点 2024-12-30 11:19:44

很难理解,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竟然存在着一种残忍至极的丧葬习俗。

只要家里的老人过了一定年纪,不管是患有疾病还是身体硬朗,都要被子女送进一个洞穴,并逐渐将洞口封死,而里面的老人则会被活活饿死!

这种无情的弃老行为,曾存在于湖北武当山地区,它还有一个贴切的名字——“寄死窑”。

那么这种残忍的“送终”方式是如何兴起的?“寄死窟”的仪式如今又是否还存在呢?

“寄死窟”的发现

根据村中老人们的记忆,由于古代和近代民国时期缺少粮食,当一个人年满60岁时,就会被视为家庭的负担。

家人会将老人送入专门的窑洞中,等待其自然死亡。

这个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家人会在老人60岁生日那天,将其带到预先选好的窑洞前。

窑洞十分陡峭,没有绳索,无法通行。

之后老人会被安置在窑洞内,家人会在前三天为其送饭。

但是每天送饭的时候,家人会用砖块封锁住洞口的一部分。

等到第四天,洞口就会被彻底封死,老人将在里面孤独地等待生命的终结。

大概等半个月后,家人会重新打开洞口,将老人的尸体放出来,重新埋葬在土地里。

这种残酷的丧葬习俗,直到2001年才被正式发现。

当时湖北民间艺术家刘守华根据印度经典古籍《弃老国缘》,推测出这种习俗与武当山附近的“寄死窟”非常相似。

恰好当时一群工人在武当山进行工程施工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窑洞。

5月20日,刘守华等人在胡书记的陪同下,来到了一处陡峭的山体。

果然,在山腰处,有几个若隐若现的洞窟。

随后,考古专家们对这个窑洞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

他们不仅实地勘察了窑洞的结构,还走访了当地居民,试图了解更多关于这个习俗的信息。

通过考察,专家们发现这些窑洞有着独特的特征。它们通常依山而建,洞口小而规整,看起来像是人工开凿的。

窑洞内部空间虽然狭小,但足以容纳一个人躺卧。

更有趣的是,专家们发现有两种不同长度的窑洞。经过推测和向当地人求证,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为了区分男女。

较长的窑洞大概有两米深,用于安置男性老人,而较短的窑洞只有一米九深,应该是用于女性使用。

那么,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习俗是如何产生的呢?

“寄死窟”的由来

古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现在的湖北地区。在《左传》中就有记载:“春,楚子伐糜。”

当时,古麋国与强大的楚国长期交战,导致国力衰弱,物资匮乏。

在这种极度困难的环境下,老年人逐渐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君王为了节省有限的资源,决定将麋国内60以上的老人都处死,来保证将士们有粮食吃。

一位大臣不忍心老父亲被处死,于是在山体挖了一个洞,将父亲藏在里面,托下人给其送饭。

后来这个秘密被其他人发现,于是纷纷效仿。

但有的儿子趁机不给老人送饭,将其活活饿死,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寄死窟”。

这种做法虽然残酷,但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却被认为是一种无奈之举。

此外,还有一个《斗鼠记》的故事,唐代册封的糜国来了一名外国使臣,带来了一只巨型犀鼠,挑衅中国人。

好多人派出自己的动物出面应战,可没人能解决掉这只老鼠。

最后一位大臣的父亲告诉他:“鼠惧猫,如将一猫养至十三斤半,放出即可击败犀鼠。”

于是大臣如法炮制,消灭了西洋老鼠,增长了大唐的威风,为糜国立了功。

皇帝为了感谢大臣,答应满足他一个愿望。

于是大臣说这个法子是自己的父亲想出来的,请皇上废除弃老行为,“寄死窑”因而也就失去了作用。

不过以上都是民间历史记载,专家们推测,“寄死窑”可能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就已经不再存在了。

当时被流放在房县(今湖北省十堰市一带)的庐陵王见到湖北地区竟然流行如此残忍的习俗,立即宣布废除。

同时他还上奏武则天,请求在全国范围内审查此类情况。

此后武则天就在全国废除了“寄死窑”,严禁子女做出此等残忍之事。

作为日本战国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大名之一,织田信长在统治尾张国期间,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这项法令的内容简单而残酷:要求家中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必须将老人遗弃到荒山中。这段历史被记录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在《老捨山》一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雪花纷飞。一位老妇人被她的儿子背上山。老妇人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她没有怨言,只是默默地流泪。

儿子将母亲放在一处避风的山洞前,跪下磕了三个头,然后转身离去。老妇人看着儿子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雪幕中,知道这将是她生命的终点。

后来日本导演木下惠介将这个风俗搬上了银幕,拍摄了电影《楢山节考》。

此外,日本还有《弃老山》、《年高智不衰》的传说。

再次探秘“寄死窑”

2005年,武汉大学的一位老师来武当山采风,再次发现了这些奇怪的洞窟。

之后老师找到了方永海老人一家,了解了关于“寄死窟”的全部内容。

尽管有了证据,还是有专家认为这些窑洞另有他用。

而且,如此精心建造的窑洞,更有可能是用于祭祀活动的场所。

不过除了“寄死窟”,湖北还有一种“已死窟”。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子女将老人送入洞窟,后者是老人自愿进入洞窟。

据说这是清代留下了的习俗,当时如果老人自愿了结,子女就会挖一个大一些的,带有床铺的洞窟。

如果是被动的,那么子女可能挖的洞窟质量就会很差。

到了抗战时期,有些家庭吃不饱饭,就会将小孩子送到废弃的洞窟里,让他们等死。

直到解放后,家家户户都吃上了饭,这种陋习才彻底消失。

写在最后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那种“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至此,“寄死窟”的仪式也成为了历史,只存在于人们的只言片语中。

参考信源:

凤凰网:湖北武当“寄死窑”证明我国曾有“弃老”习俗

0 阅读:3

御史论点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