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人都入了曹氏宗庙,为何荀彧死后却没有资格?

小蝌蚪历史 2023-02-18 13:43:28

曹操在征战四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对宗庙的建设,早期,曹操驻扎于许昌,所以曹氏的宗庙也建在许都,直到魏明帝曹睿在位时,曹氏宗庙才转入了洛阳。

能够配享曹氏宗庙的大臣多为魏国的功臣,他们也都具有一定的身份。公元233年,魏国正式实行太庙制,而前魏国功臣的灵位也陆续被搬到了太庙,他们作为功臣享受宫室供奉,荣恩之至。

魏国第一批进入太庙的功臣有三位,他们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和程昱,其中,夏侯惇和曹仁为原曹操麾下武将的代表,而程昱则为谋士的代表。夏侯惇和曹仁皆为曹操的本家子弟,他们也都为魏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程昱呢,曹操倚重的重要谋士,魏国柱石。

曹魏第二批入选太庙的功臣要多于第一次,正始四年,齐王曹芳正式拟定了入选太庙的功臣人选,当时,共有二十位功臣的灵位进入太庙,他们分别是曹真、曹休、夏侯尚、桓阶、陈群、钟繇、张郃、徐晃、张辽、乐进、华歆、王朗、曹洪、夏侯渊、朱灵、文聘、臧霸、李典、庞德、典韦。第二次配享太庙的功臣多以武将为主,像李典、乐进、张郃、曹真等人,也都是原曹操麾下的大将。

第二次入选太庙的功臣多是以曹操时代的武将为主,不过,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其实在武将的背后,依然也有文臣的出现。像王朗、华歆、钟繇、桓阶、陈群五人,却都是魏文帝时期的柱臣,这五人都曾为魏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也都是魏文帝曹丕称帝的辅助大臣。由此可以看出,从第二次选择配享功臣开始,曹魏已经不再局限于从曹操时代的文武之臣中选择了。

正始五年,经齐王曹芳钦定,曹魏另有一位功臣再次入选太庙,他就是荀攸。荀攸是吃曹操麾下的重要谋士,他曾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曹操早期创业史上,荀攸的地位丝毫不亚于程昱和荀彧,其善出奇谋,在曹操心目中的位置很高。

继荀攸之后,魏国又有两位功臣先后入选太庙,他们就是司马懿和郭嘉。司马懿去世于公元251年7月,而当年11月,司马懿的灵位就被搬到了太庙。至于曹操麾下的第一谋士郭嘉,则直到高贵乡公曹髦时代才迁入太庙。

曹芳在位时,司马氏已经获取了朝中大权,而作为权臣,司马懿自然有资格进入太庙。司马懿一直以来都以曹魏功臣而自居,特别是在消灭辽东公孙渊之事上,更令他名扬四海,这样的功臣,自然应当入选太庙。至于郭嘉,则为原曹操麾下的第一谋士,他的入选,也没有深究的必要。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曹魏配享太庙的二十六位功臣,却没有荀彧的身影,要知道,荀彧曾经可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像他这样的士族领袖,应该有入选魏国太庙的资格,那么,为什么他会落选呢?

荀彧之所以落选太庙,和他的经历有关。荀彧虽然对曹操的贡献很大,但其却并不是效忠于曹氏的大臣。荀彧的一生,都以兴复汉室为目标,这也是后来他和曹操决裂的主要原因。荀彧早期归顺曹操的时候,也正是看重了曹操忠于汉室的理念,至于曹操后来为何会改变,荀彧也是始料未及的。

荀彧虽说是曹操麾下的重要谋士,但其却并不受到曹氏的推崇。因为其坚持忠于汉室的理念,他也就最终被曹操逼死了。魏国太庙选择的是忠于曹氏的功臣,像荀彧这样的"忤逆"之臣,自然就没有入选的资格了。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