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调公开第四座地下弹道导弹基地,现场视频显示隧道内导弹发射车密布,指挥官宣称库存“足以覆盖中东任何目标”。这一动作发生在美伊关系剑拔弩张之际——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要求重启核谈判,以色列频繁暗示将发动先发制人打击,伊朗则以数千枚导弹作为回答。
新揭幕的导弹基地是伊朗“地下军事网络”的重要节点。伊朗已连续启用四座同类型设施,均采用复合装甲防护结构,可抵御钻地弹打击。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分析称,这些基地通过数百公里隧道相互连接,形成“地下导弹长城”。伊朗的底气来自其庞大的导弹库存。据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数据,伊朗拥有中东规模最大的弹道导弹库,包括射程2000公里的“流星-3”和可精确制导的“法塔赫-360”。此次曝光的基地距离波斯湾仅150公里,部署的“波斯湾”反舰导弹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全球20%原油运输的咽喉要道。
伊朗的军事动作直接回应美国与以色列的联合围堵。特朗普政府1月重启对伊石油禁运,并授权中央司令部在红海拦截伊朗油轮。五角大楼2月向卡塔尔增派F-35中队,被德黑兰视为“攻击前兆”。以色列的威胁更具即时性。3月18日,以军总参谋长哈莱维宣称“已制定打击福尔道铀浓缩厂的作战方案”。作为回应,伊朗在靠近纳坦兹核设施的伊斯法罕省举行防空演习,测试了自主研发的“巴瓦尔-373”防空系统,其性能接近俄罗斯S-300。
伊朗的强硬姿态得到中俄战略背书。3月20日,中伊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追加条款,中国将参与建设恰巴哈尔港导弹预警系统。俄罗斯则向伊朗提供“格洛纳斯”卫星导航支持,提升其导弹打击精度。美国的地区盟友体系出现裂痕。沙特虽与以色列推进关系正常化,但拒绝对伊动武;阿联酋悄悄恢复从伊朗进口石化产品;卡塔尔则在美军基地与伊朗大使馆间玩起“平衡术”。
伊朗的导弹战略本质是“恐惧经济学”。通过制造“同归于尽”的潜在代价,迫使对手回到谈判桌。2023年波斯湾危机期间,伊朗击落美军无人机后迅速释放英国油轮,展现“可控冒险”能力。但当前局势比以往更危险。美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已进入阿曼湾,B-52轰炸机在卡塔尔待命。以色列摩萨德局长巴尔内亚宣称:“伊朗的核突破时间窗口只剩10个月。”
这场博弈的结局或将改写中东规则:当制裁无法颠覆政权、空袭难以摧毁战力时,超级大国也不得不学会与地区强国共存。正如伊朗国防部长阿什蒂亚尼在基地揭幕仪式上所言:“我们的导弹不是用来发射的,是用来改变算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