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帝林之前有写过一篇关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文章。在战争初期,以埃及和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联军势如破竹,眼看着就要一扫前三次战争的阴霾,将以色列人彻底赶下海。
奈何,时也,命也随着战争的深入,以色列爆发出了惊人的战争潜力,最终一举扭转乾坤。此番大战使得以色列这个中东平头哥名声大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阿拉伯人不得不夹起尾巴来做人。没办法,谁叫你打仗打不过呢?真实的世界,无论大国政治还是社会生活。实力永远是最本质和最朴素的真理。而就在以色列的威望如日中天之际。眼看着身边没一个能打的,以色列也不禁飘飘然起来了。1982年,苏联虽然还没断气,但其对于世界大势也越发变得无力起来。此时,趁着全世界的目光正聚焦于遥远的英阿马岛战争之际,以色列忽然决心兵出黎巴嫩。而这个故事,笔者再另一篇文章《黎巴嫩内战》中,曾经有过详细介绍。总体来说,应该讲以色列的这个行动,确实也有其对安全的顾虑。毕竟那时候的巴解组织,时不时就会给以色列来个突然袭击。但事实上,这却也从此将以色列引入到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中。因为无论是以色列试图吞并黎巴嫩,又或是在当地建立附庸国,都不会被阿拉伯世界乃至美国所接受。然而就像老话说的: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相对于飘渺的未来,人们更在意的是此刻、今生。更何况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不正是从黎巴嫩过来的吗?(虽然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只能算是小卡拉米)。也为此,就算不能在黎巴嫩建立傀儡政府,也必须在以色列北部建立一个缓冲带!在这种共识作用下。以色列上下,对于黎巴嫩的局势可谓关注至极。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足够供以色列高层开会研究个半天。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认为,以色列对于黎巴嫩贝卡谷地的重视,始于叙利亚在该地部署萨姆导弹连的时候。但实际上,这个说法自第四次中东战争刚结束就有了。在这场战争中吃过萨姆导弹亏的以色列,老早便对贝卡谷地乃至黎巴嫩垂涎欲滴了。那么,到此,我们必须说明下。为什么贝卡谷地这么重要呢?贝卡谷地位于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的边境地带,全长约100公里、宽约16公里。其当地气候温和,土壤也比较肥沃,是历来当地重要的农业产粮区。
而叙利亚之所以看重贝卡谷地,还在于该处的两道由北向南的高地,不仅很好掩护了首都大马士革方向的侧翼。更同时是叙利亚军由北方进攻以色列的绝佳集结点,尤其是在叙利亚丧失了戈兰高地后。另外很重要的是,一旦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站住了脚跟。那事实上,也就等于锁死了以色列任何北进黎巴嫩的路线。
为此,早在以前,叙利亚就将其战力不俗的第一装甲师部署在贝卡谷地南部。并在1981年4月于谷地的中部和南部先后部署了14个地空导弹连,其中有6个萨姆I型、剩下的8个则是更为先进的萨姆II和萨姆III型。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下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情况。在这场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在初期正是靠着前苏联的这一强大武器,使得其地面部队能无惧于以色列的空军威胁。萨姆防空导弹,英文名威SA-6 Air Denfense MIssile。属于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研发的,一种全天候中近程机动防御导弹系统。
从结构上来说,萨姆防空导弹的武器系统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作为发射部分的导弹车为三联装式,其成员为3人。而作为制导部分的雷达车,则有成员4人。实战中,首先由制导雷达锁定目标,然后将数据传输给发射车进行射击。在性能特点上,由于萨姆防空的制导雷达主要采用多波段和多种频率工作,为此其抗干扰能力十分优秀。而作为发射部分的导弹,则采用的是固冲组合发动机,这个在世界导弹史上还属首次。客观的说,苏联之所以研发机动式地空防空导弹,与其一贯重视陆军地面防空兵是分不开的。毕竟对于苏联的机械化洪流来说,其地面部队的突破不可能完全指望航空兵来保护。以色列人永远不会忘记,在1973年战争刚开始的几天里,当埃及军队在萨姆导弹掩护下突破巴列夫防线之时,以色列空军几乎无法越雷池半步。
据不完全统计,仅开战的第一天。以军在西奈方向单日的飞机损失,就高达30架。而如今,眼看着叙利亚堂而皇之的这贝卡谷地摆下这防空导弹的大方阵,以色列人的眼中都快喷出火来了。还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数关于讲诉贝卡谷地战役的文章中。似乎这场战争,是以色列空军单方面的胜利。但实际上该战役客观的说,不仅有无人机和电子战的协同,更同时也是地面部队和空中部队的紧密配合所致。而这点,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一一解析。双方地面部队的作战序列以色列第1空降先遣队第3空降旅第36装甲旅第146装甲旅第188装甲旅第6步兵旅第8装甲旅叙利亚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5步兵师第7步兵师第9步兵师叙军的部署及其目标从前后来看,叙军在贝卡谷地的防守主要由第1装甲师担任,而其他步兵师则进行辅助。其初衷,是依托于在贝卡谷地部署的萨姆防空导弹阵地,将此作为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前进基地。但因为叙利亚国内局势的不稳,为此贝卡谷地的驻军一再调动。尤其在此前出击黎巴嫩时,叙军更是在此多有抽调。而这就导致整个贝卡谷地的守军在防守上存在不足。
与此同时,更为糟糕的是。1980年前后,可能正是因为考虑到国内局势的不稳定。为此,叙利亚高层对于是否和以色列正面开战,尤其是打大仗颇为摇摆。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注定了贝卡谷地驻守的叙军,对于究竟是攻是防难免无所适从。不得已,指挥官只能以保持警戒来约束官兵。但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一策略,使得叙军指挥官似乎放弃了贝卡谷地南部的前出计划,仅在南部建立了几个雷达站来提供预警。同时由于导弹阵地的后置,使得叙军对于贝卡谷地以西,也就是黎巴嫩方向实际上非常缺乏观察手段(或许这是出于对黎巴嫩反以武装的信任)。不过相比起这些问题。最为致命的,乃是叙军事实上没有为空军布置专门的地面雷达指挥控制中心,而转为由萨姆导弹的雷达阵地进行引导。想来这可能是在上次战争中,叙军的飞机也曾有被自己的导弹误伤过。为此,叙利亚人图方便,干脆直接让萨姆导弹和空军凑合着一块用了。在这种局面下,当以色列于1980年至1982年正式开战前,多次派遣无人机沿着贝卡谷地西侧山脊进行侦察时。叙利亚人总是仗着萨姆导弹的神威把以军无人机击落,而其空军则完全不曾出动。这就进一步使得以色列,摸清了当地守军的习惯和部署应对方式。以色列的作战目标完整来说,贝卡谷地战役中以色列真正的核心目标有三个。而这三个目标互为链接,形成了整个以军作战的三个主要阶段。1-在以色列北部,即以黎边境地带建立一个安全区和缓冲带。以此来缓解巴解组织对于以色列北部安全的威胁。2-根据这一目标,以色列必须动员大量地面部队进攻黎巴嫩。而这点,由于叙利亚在贝卡谷地部署了大量军队,这便意味着以军主力在深入黎巴嫩前,必须优先清理掉这一地带的叙利亚军队。否则其侧翼将始终暴露在叙利亚的打击范围内。3-要成功清除依托贝卡谷地据守的叙利亚军队,光靠陆军无疑是很难迅速完成的。而空军的加入,又必须建立在萨姆导弹阵地被摧毁或者说压制的前提下。
那么,应该如何来达成这一目标呢?谁都未曾想到的是。这契机之一,却源于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和以色列敌对关系的和解。想来十分魔幻的是,原本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作为带头大哥的埃及。如今,一方面由于该次战争中损失实在太重,另外一方面则是和苏联的关系太过恶化。为此,时任埃及总理的萨达特和后继者苏菲·阿布·塔勒卜都清楚的明白。埃及想要接下来日子能过得下去,必须调整政策,来为接下来埃及的国家安全和发展谋一个稳定。也故而,当埃及通过将一整套萨姆6防空导弹系统交给美国投名状时。不仅举世震惊,更是引得阿拉伯世界从此和埃及是越走越远。甚至于为这事,萨达特还在阅兵场上被自己军队给杀害了。但无论埃及人后来如何评价萨达特点这一决策吧,至少在当时的美国和以色列人看来,这笔买卖可是相当的划算。而通过拆解萨姆防空导弹的结构,美国和以色列总算搞清楚了它的命门。不过就资料来看,最终促成贝卡谷地之战中的策略的究竟是以色列本身的智慧,还是来自于美国的指点,实在倒也还是是不太好说明白的事。但总之,在1982年6月4日,以色列最终决定发动第五次中东战争的时候。在以色列所部署的军队中,其已经装备了E2-预警机、猛犬无人机、F15、F16第三代喷气式战机、F-4鬼怪战机等若干先进武器。从单一层面来说,上述这些武器与叙军倒也可谓半斤八两。某些方面甚至来讲,叙军还有部分优势,比如在地面部队中,叙军的T72型坦克就比以军的M60A靠谱多了。
按后来的战斗记载,以军的M60A往往无法在正面贯穿叙军的T72坦克。相反,T72坦克却能轻松击毁以军的M60A。当然了,造成这一战损的原因,也可能是叙军主要是依托贝卡谷地的即设阵地进行防守有关。毕竟在上一次的眼泪谷之战中,以军的M60A坦克同样有着不错的发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贝卡谷地之战,尤其是第三阶段的空战部分。从来都被视为以军对叙利亚人,乃至F15等三代机对米格21等二代机的压倒性胜利。
其流传最广的,更有以军VS叙利亚83:0的神话。但事实上,无论是多年后当事双方更多的资料披露,亦或是当年远距空战系统的不成熟,都表明这个说法并非毫无瑕疵。圈内著名兵棋设计师刘源,在其作品《决战贝卡谷地》的序言中就曾表示。媒体上长期报道的以色列6分钟干掉叙利亚防空导弹阵地、对空作战无一损失,很可能只是一个被有意营造出来的神话故事。
当然了,以军的胜利还是不容置疑的。庙算在先长期以来,人们回顾贝卡谷地之战,谈论更多的往往是以军充分发挥了多兵种协同,又或是发挥了电子信息战的优势。但在此之前,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开战时机的把握。其中无论是1982年的马岛战争,又或是1980开始的两伊战争,在很大程度上都促成了叙利亚在阿拉伯世界的孤立。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因为以色列成功把握住了这一历史上的契机。才使得其后续的战役执行,不管在兵力还是武器配置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那么,以军究竟如何来执行这一计划呢?事实上,尽管贝卡谷地的叙军导弹阵地,对于以色列来说如鲠在喉。但从战略目标而言,以色列的核心目地在于驱逐北部的巴解武装,以期能在战后建立一个缓冲地带。故而,以军一开始集中三个旅在左路和中路担负对黎巴嫩的主攻,而剩余的一个旅则用来牵制贝卡谷地的叙军,使其无暇西顾。换言之,至少从开战前的部署来看。这会使得叙军对局势产生一定的误判,即以军的目标并非自己,从而进一步锁死叙利亚的机动空间。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至少从法理上来说,黎巴嫩和叙利亚是两个国家。为此,叙利亚在局势不明朗前选择等一等,也并非就完全没道理。但这个选择的潜在隐患是,这加剧了前线官兵的混乱。而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及的,从战略层面来说,贝卡谷地的驻军实际上担负的,更多应该是机动威慑力量。可有鉴于国际上叙利亚的孤立(指能对抗以色列的阿拉伯世界)和自身国内政局的不稳定,又使得叙利亚对这支驻军的定位极为模糊。你说它威慑吧。可人家真打黎巴嫩的时候,你又不敢上。你说让它做永固式守备吧,高层又指望说凭此,能够时机到来时,能冲出去咬以色列人两口。所以,长久以来该地域的叙军阵地甚少进行改变和加强。以至于后来等到战争近在眼前之时,叙军已经来不及给防空导弹建立隐蔽的发射阵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军几乎是一开始就明确了,贝卡谷地的叙军防空导弹阵地必须瓦解。为此,不管是以军的空中部署,还是地面部队的第二梯队,某种意义上都是互为补充的。即哪怕是空袭没有成功,实际上以色列还是会准备把第二梯队投入,以便从地面来摧毁叙军的防空阵地。就这个角度来说,就算没有以色列空军在贝卡谷地的漂亮行动。其当地驻军的最终命运,仍然很难说就可以躲过一劫。战争进程1982年6月3日,以色列以驻英国的大使施莫罗。阿尔戈夫被三个巴勒斯坦人枪击为名,悍然于6月4日和5日发动对黎巴嫩南部地区和首都贝鲁特进行大规模空中打击。6日凌晨,以色列宣布执行代号“加利利和平”的特殊军事行动。经过5小时的炮兵和海空军的火力准备后,上午11时,以军出动大约10万人的地面部队,分左中右三路越过黎以边境,正式开始了第五次中东战争。其中,其地面部队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在第一攻击梯队中,主要由四个旅构成。其中2个旅在左翼担负第一梯队的主攻任务,从纳哈里亚、鲁什哈尼克拉地区出发,在纳库腊、宾特朱拜勒通过哈达德民兵和联合国部队控制区,目标直指贝鲁特。而中路则由1个旅居中策应,其从谢莫拉地区出发,越过哈尔达利,包围和攻陷沙吉夫堡后,主力朝纳巴提亚攻击前进。在作战目标上,中路军以切断贝大公路为核心(即贝鲁特到大马士革),同时也是向东阻止叙军无法从西面增援贝鲁特。至于最后的1个旅,则前出谢巴方向,以牵制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守军。
与许多报道给人一贯印象不同的是。事实上,第五次中东战争是首先以地面行动开启的。在贝卡谷地决定性的9日战斗前,以军的进攻重心在于黎巴嫩的西部。
从法理上来说,人家以色列的借口打的是黎巴嫩的巴解组织。你叙利亚有什么权力干涉不是?为此,尽管叙军也一定程度探测到了,贝卡谷地外围有大量以军的空军活动,但却不敢随意开火(毕竟明面上双方还没宣战)。与此同时,在这关键的三天里,叙军的地面部队也没法冲出谷地占领有利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后来整个谷地叙军的被动局面。那么,是否存在说以色列进攻黎巴嫩是虚招,而其真正的目地是在于调动贝卡谷地的叙军进行歼灭呢?毕竟我们都知道,移动中的部队总是防御相对较弱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帝林个人的角度。这个说法是有其道理的,但应该说这也只是以色列的方案之一。其真正的高明之处是,作为第二招杀手锏,以军在第二梯队保留了足够的预备队,这个预备队的投入方向直接决定了叙军的目光必须紧随其改变。但在这之余,以军的终极杀招却能在这个手段下始终保持其隐蔽性。那么,这个终极杀招是什么呢?9日下午14时14分,叙军阵地上突然响起一阵阵警报。严阵以待的叙军官兵密切注视着南部天空。紧接着,叙军指挥官下令导弹连阵地全体雷达开机。几乎瞬间,他们便锁定了从南面疾驰而来的敌方战机。于是,叙利亚人立刻组织导弹发射阵地进行开火。以色列的飞机很快便被一一击落。眼看开局如此顺利,叙军阵地上无不响起阵阵对胜利的欢呼。但很快,几个去前线收缴战利品的叙军士兵却发现,被击毁的以军飞机几乎清一色的是塑料制品。
原来,这是来自于以军的猛犬无人机。妈的,上当了!慌乱中,叙军指挥官立刻命令所有雷达关机,并立刻开始转移。但可惜的是,这已经太迟了。紧跟在无人机后的,是大约96架以色列的有人飞行攻击编队。在该攻击群中,不仅大量装备了F15、F16等三代战机,更有侦察兵无人机、E2预警机和装备有大功率电磁干扰设备的海种马重型运输直升机。这样的组合,使得就算叙军重新展开雷达。也只会在屏幕上看到一片白茫茫的雪花。
而就在叙军上下忐忑不安之时。以军的26架F4鬼怪对叙军雷达进行了重点打击。顷刻间,叙军的雷达便被摧毁殆尽。紧跟着,以军包括F4鬼怪、F15、F16乃至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开始对残余的导弹发射部进行轮番蹂躏。
15时45分,叙利亚人紧急调动约54架空军飞机前往支援。但这一决定似乎并没有考虑,叙军的飞机部署一直有赖于萨姆导弹连的雷达指引。为此,当叙空军的几十架飞机进入贝卡谷地的上空时,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入了由以军精心布置的杀戮区。
处于第一线的17架叙军编队,率先遭遇来自F16的伏击。仅数分钟后,叙军飞机便基本被摧毁殆尽。而第二线的11架叙军飞机刚准备反击,却不想以军在第二线部署的F15正恶狠狠的等待着对手。为此,叙军编队只能硬着头皮硬撞进去。其最终,在9日当天的战斗中。叙军大约损失了28架飞机,而以军则疑似损失包括一架F15在内的2架飞机。9日夜间,不甘失败的叙军继续调集飞机和大约7个新的萨姆导弹连前往支援。其核心目的,是试图在贝卡谷地保留一个,哪怕是能刚好掩护到贝大公路的防空网。在该过程中,考虑到缺乏地面雷达引导。为此,叙军将空军组成两个飞行编队。其中。第一编队集中了米21和米23的精华部分。而第二编队中则混合了苏22和少量米23组成。具体部署上,每个编队又再次分为两线展开。其中,第一线由性能稍差的米21担负主要缠斗,而第二线的米23则作为雷达指引,并为前方的米21提供侧翼掩护和支援。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据后来叙利亚方面的飞行员回忆。10日出动的叙军,事实上担负着争夺制空权和同时压制以军地面部队的双重任务。而这究竟是前线叙军地面部队吃紧,还是说单纯的指挥失误,实在不好说得明白。但总之,在本轮空战中交战的叙军。尽管通过调整策略,使得其获得了一定的战果。可惜的是,此时的叙军无论在飞机数量还是性能上,已远落后于以色列能投入的上百架飞机。最终,10日的交战又使得叙利亚方面损失了30多架战机,而以色列方面则约损失4架斯科特、3架猎犬和疑似1架幻影和2架F15。
11日,交战仍在继续。此刻对于叙利亚不利的地方在于,以军的中路部队已经切断了贝大公路,而谷地中的叙军防空部队不仅损失惨重,更几乎丢光了一切可以用来指引空军战斗的雷达。唯一稍微有所欣慰的,是贝卡谷地中的第1装甲师仍在坚持。其T72(更准确说,主要是T62)跟以军坦克杀得是有来有回,甚至于疯狂的叙利亚人,还用T62坦克打中了两架以军的AH1武装直升机。
但伴随着又有超过快10架飞机被以军击毁,叙利亚人总算还是撑不住了。最终,就在当天,叙利亚宣布停战,贝卡谷地之战终由以色列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战后评点正如上文所言,人们一般谈到贝卡谷地之战。大多会把目光的重点,放在以色列利用电子干扰、预警机指引、又或是有人机和无人机的组合进攻上面。再又或者,则是痛惜于叙军指挥官的愚蠢,为何会在面对以色列的无人机时,仓促下令全体雷达开机,从而暴露了自身的位置。
但事实上,尽管上面这些说法都有其道理。可就帝林的个人看法,叙军最大的失败还在于并没有真正对于贝卡谷地的驻军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因为从理论上来说,驻扎在贝卡谷地有助于防护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左翼,可实际上叙利亚自身又极度渴望南下收复戈兰高地,乃至攻入以色列复仇。这又使得其军队部署,实际上长期摇摆于防御和攻击的两种选择之间。而更可怕的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叙利亚本身的军事实力早已消耗殆尽,其国内政局又颇为微妙。在这种节骨眼上,就算当地的叙军指挥官有心要调整,却难免也会受到国内的掣肘。所以等到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叙利亚在开战的前三天里几乎无所作为,不仅其地面部队被锁死在贝卡谷地不得转移。同时阵地上的所有官兵,也被以色列近在咫尺的调动搞得精神高度紧张。最终,虽然说战斗中的叙军,相比九一八事变时的东北军要表现得好,但这也仅限于困兽犹斗和垂死挣扎了。不过讲到这,我们必须申明的是。实际上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的叙军,其艰难时局中仍有不乏亮点。要知道,他们面对的以军,仅在战机层面就有跨一代的差异。而在缺失雷达指引的情况下,能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并积极上空出击,还击落了以军若干架飞机(传闻最高达16架),应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至于说这一仗有什么启示的话。我想,多兵种联合作战和体系作战已是再耳熟能详不过的事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对于重点战区的指挥员不能使其拥有独立的军事指挥和判断,又或者说不能给其划定明确的政治界限和军事目标。那贝卡谷地的悲剧仍将不断出现在人类军事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