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安徽大山深处发现的“神秘部落”,究竟是些什么人?

梅梅评历史 2024-06-17 06:28:10

在今天安徽省东至县花园乡的深山峡谷中,有一个名为“南溪古寨”的神秘村落,村里的人大多数姓金,千百年来,他们一直坚持着“同姓不婚”的传统习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2006年,一个偶然的发现,这个神秘的村落才为外人所熟知。

据村里金姓老人说,他们是匈奴后裔,先祖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金日磾。

在我们的认知里,匈奴是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而且在东汉之后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他们的后裔怎么会出现在安徽深山里?这里面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匈奴这个民族到底是怎么来的。

“匈奴”的民族由来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 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也”,也就是夏桀的儿子淳维的后代,他们常年居住在西北草原,逐水草而居。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从夏商时候起,匈奴就已经出现了,后来,王国维又在多方考证后,得出结论:

匈奴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多个游牧民族的大联盟,像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可以被称为“匈奴”。

战国之前,匈奴各部落的势力比较分散,偶有入侵中原政权,也往往以失败告终,到了战国末期,匈奴各部落吸取了教训,开始联合起来统一行动,军事实力一下子得以增强,六国不得不开始修筑长城,以防范匈奴的进犯。

可由于六国之间忙于混战,谁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匈奴的问题,以致匈奴逐渐壮大起来,并南下占领了河西走廊。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不仅一举收复了河套地区,还修筑了万里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但秦朝灭亡后,匈奴先后击败了另外两大游牧民族——月氏和东胡,在头曼单于的带领下又卷土重来,并迅速壮大起来。

这时的匈奴到底有多强呢?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却被莫顿单于的40万大军吊打,自己也被围在白登山差点领了盒饭。

之后,汉朝就改变了对匈奴的强硬政策,转而以“和亲”换取暂时的和平,刘邦去世后,莫顿单于还专门写信调戏吕后,素来心狠手辣的吕后,面对双方悬殊的实力,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表现出丝毫不满。

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三朝的休养生息,大汉王朝终于有了与匈奴对抗的资本,汉武帝这才一改往日的屈辱和亲政策,转而与匈奴正面对抗。

此时的汉朝兵强马壮,名将如云,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个个让匈奴闻风丧胆,汉武帝在位54年,光汉匈之战就持续了44年,最终,匈奴大败,不久分裂为南北匈奴两部,其中,南匈奴南下归附汉朝,与汉人杂居,北匈奴被迫西迁至中亚一带,从此在历史上失去了记载。

很显然,生活在安徽深山里的匈奴后裔,属于南匈奴的一支,他们自称先祖是金日磾,金日磾是何许人?

匈奴王子——金日磾

公元前121年,为了夺取河西走廊,打开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一万精兵出击匈奴,霍去病打仗素以“快准狠、出其不意”著称,大军刚出陇西,他就命全军扔掉辎重,全部轻装上阵,在连续奔袭六日,孤军深入匈奴腹地千里后,霍去病终于生擒了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8900多人,还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这年夏季,霍去病再次受命西征,在孤立无援、孤军深入的情况下,霍去病仍带着大军过居延泽、攻至祁连山脚下,匈奴被斩杀30000余人,匈奴单于大怒,准备重罚在此地驻军的浑邪王、休屠王,二人恐惧不已,遂秘密向汉朝上表,请求归附。

但在受降的过程中,霍去病接到密报,说休屠王及其所部并不是诚意归降,为防后患,霍去病斩杀了休屠王,并将他的妻子儿女没为官奴。

金日磾,就是休屠王的太子,当时他仅有14岁,被安置在黄门署养马,从养尊处优的匈奴王子一下子沦落到养马的奴隶,这种生活和心理上的落差是常人所无法承受的。

可金日磾却坦然处之,他不仅尽心侍奉母亲,还很认真地养起马来,凡是他饲养的马,全都膘肥体壮,看着威武极了。

一日,汉武帝在宫中举办宴会,席间突然想阅马助兴,当时后宫佳丽全都围绕在汉武帝两侧,惹得一众养马人纷纷侧目,唯有金日磾目不斜视,牵着马匹气宇轩昂地从队伍中走过。

再看他养的马匹高大肥美,汉武帝立即对这个小伙子产生了兴趣,他诏来金日磾,一一询问了他的家世和经历,金日磾谈吐自若、对答如流,汉武帝对他更是赞赏了。

当天,金日磾就被赐姓“金”、提升为马监,不久后又升任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由于金日磾为人谨慎、忠于职守,在汉朝任职近30年中,“未尝有过失”,所以,汉武帝对他十分信任,临终前,他特意拜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并“授以后事”,命他与霍光、上官桀、桑弘羊一起辅佐年仅8岁的汉昭帝。

然而,天不假年,在汉武帝驾崩1年后,金日磾也因病去世了,终年49岁。

之后,金日磾的次子金赏、三子金建承袭父业,在宣帝朝分别担任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等职,他的侄子金安上也得以封侯拜将。

在金日磾“忠孝礼义”家风的影响下,金氏子孙从汉武帝到汉平帝,历经七朝,一直活跃在大汉朝堂上身居要职,可以说,在王莽篡汉前,金家枝繁叶茂,已发展成为京城的名门望族。

然而,随着朝代更迭、天下局势的变化,金氏子孙的命运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金氏子孙流落各地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他上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害、打击拥护汉王朝的勋贵旧戚,作为汉王朝的坚定拥趸者,金氏自然在迫害之列,为了活命,金氏族人不得不四散迁徙。

其中有一支一直向东走,一部分东渡高丽,另一部分不愿远离国土,就在山东不夜(今称为“文登”)丛家岘一带隐姓埋名定居下来,他们将“金”姓改为“丛”姓,一直繁衍至今,所以,社会上也流传着“天下丛氏宗文登”的说法。

另外还有一支南下辗转迁徙到今安徽境内,金氏子孙在此地虽然并不“发旺”,连续十几代都是单传,但他们官运亨通,有不少人都是官身。

到了唐朝时,金日磾的第45代孙金廷烈考中了进士,在新安担任别驾,但好景不长,席卷半座江山的黄巢起义很快爆发,北方大姓纷纷南迁避乱,金廷烈也带着族人躲入黄山的黄墩避难,不久又迁居到地势更险要、位置更隐蔽的南溪。

南溪古寨三面环山,只有一条路通向村寨里,数条山溪自然汇聚于村首形成水口,于是,这里自古就有“九龙戏珠”和“金线吊宝葫”的美称。

据说,刚开始村里有99条弄、88条沟,弄弄相通,沟沟相连,人走进去如同迷宫,外人一旦进入,很容易迷路。

在南溪定居下来后,金氏族人才开始修建祠堂、祭祀祖先,据村里的老人讲,1980年前,村里还有祠堂十几座,后来为了支援建设都拆掉了,目前只留下一座修建于明朝的大成祠了。

由于南溪古寨的金氏族人已在当地生活了千余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长期与汉人通婚,外貌上凶悍、强壮的“匈奴”特征早就看不出来了,但从一些传统习俗上,还是能看出一些“匈奴”的痕迹。

比如,古代匈奴有“报蒸婚”的风俗,即“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南溪古寨的金氏族人直到解放前,还有弟继兄嫂的“规矩”。

此外, 南溪古寨的建筑虽然大部分都是青砖、灰瓦、马头墙,但也有部分房屋四面以土石筑墙基, 屋顶用毛竹做瓦, 乍一看就像游牧民族搭建的帐篷。

寨子留下的唯一金氏宗祠里,前后共三进房屋、99根顶梁柱,柱梁上雕刻的内容有许多并不是当地常见的耕种景象,而是弯弓骑射等军事场景。

而且,当地的村民素以骁勇果敢为荣,有很浓厚的尚武精神,他们从小就喜欢将弓和箭当玩具,在与附近的村民发生械斗时,他们总是胜利的一方,这大概就与深藏在金氏族人体内的匈奴基因有关了。

如今,南溪古寨的金姓村民从先祖金日磾算起,已传至67世了,整个村子目前有170多户、近800口人,虽然南溪古寨被外界称为“最后一个匈奴部落”,但在我国,它并不是唯一一个与匈奴后裔有关的村落。

经过多方考证,湖南省邵东县黄陂桥乡明星村,也是有明确记载的匈奴后裔聚居地。

这个村里的人也大多以“金”为姓,根据当地保存下来的族谱记载,黄陂桥乡的金氏始祖也是金日磾,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 年),他们的第五十九世祖魁公从金陵来到邵阳任教,300年后,昭公、俊公父子又带着族人从邵阳迁至黄陂桥一带,从此,他们就在此地定居下来。

除了上述说的两处地方,兰州榆中金崖镇、江西婺源延村、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也发现有匈奴后裔,他们大多以“金”为姓,根据族谱记载,先祖也都是金日磾。

“匈奴”这个民族虽然早已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它并没有灭亡,而是融入到了华夏各民族中,与各民族成为了血肉相连的“一家人”。

除了上述笔者提到的,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有匈奴后裔吗?

参考文献:

1、《探密东至深山里的匈奴后裔》,吴芳,江淮文史

2、《东至南溪古寨的历史及其文化遗产探究》,谈家胜 、杨修菊,池州学院学报

3、《匈奴:一个撼动世界的民族》,王雄峰,人文·掌故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