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他如何回答

主任克星 2023-05-12 20:57:05

1980年8月,世界著名的女记者法拉奇来到中国采访邓小平。法拉奇过去采访过多位首脑人物,因为采访风格犀利,文笔尖锐,有时甚至咄咄逼人,让世界上许多领导人避而远之,不愿意接受她的采访。

在采访邓小平时,法拉奇就问了一个火辣辣的问题: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听完这个问题,邓小平预感到,法拉奇果然与其他记者不同,问的问题如此地尖锐,但邓小平的回答也不含糊,几句话就把她镇住了。

那么,当时邓小平是怎么回答的呢?法拉奇为何会问这个问题?

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剧照)

法拉奇被称为20世纪的采访女王,主要的采访目标是各国的政要,因为风格独特,连基辛格也曾被她弄得下不来台,他曾说过:接受法拉奇采访是我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法拉奇1929年生于佛罗伦萨,父亲是一个木匠,母亲是一个清洁工,家里靠着父母的微薄收入支撑着,虽然家境贫困,但却买了很多的书,父母的这个行为在他们阶层中是很少见的,因为柜子里的书很多,法拉奇没事的时候都会将它们拿出来读,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父亲虽然是一个木匠,但却热爱政治,因为反抗墨索里尼的统治而多次被捕入狱,因此法拉奇在10岁就跟着父亲参加革命,帮助抵抗者站岗放哨、传递情报,逐渐培养出了坚毅的性格。

1943年秋,盟军逐渐取得了优势,派出战机轰炸了佛罗伦萨,法拉奇跟随父母躲进了一个教堂里,炸弹一颗又一颗地不断落下,谁也不知道会不会落到教堂上面,法拉奇吓得哭了起来;这时父亲走了过来,不仅没有安慰,反而抬起手打了她一记耳光,训斥道:女孩子不要哭,也不许哭!法拉奇从此与眼泪绝缘。

二战结束后,父亲成为了一名英雄,跟随父亲参加革命多年的法拉奇,自然成为了一名小英雄,得到了政府的帮助,重新回到了学校。

法拉奇

不久后,法拉奇就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到《意大利中部晨报》做报道员,她的伯父之前曾在这里任职,因为法拉奇从小就读了很多的书,文笔比较好,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记者,每天行走在大街小巷里,搜寻新闻素材。

因为当时意大利的女记者很少,法拉奇深知女记者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比男记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法拉奇逐渐养成了单刀直入的性格。

经过十几年的磨练,到60年代中期时,法拉奇已开始向世界新闻平台进军,采访过基辛格、甘地夫人、霍梅尼、卡扎菲等人物,法拉奇每次的采访都不是心血来潮,会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采访的对象,而且她采访的技艺非常地高超,有时还会给被访者设下陷阱,连基辛格都曾栽在她的手上。

她问基辛格:“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会选择谁?”

基辛格一脸严肃,摇摇头表示无法回答。

基辛格

但法拉奇却说道:“基辛格博士,如果允许我替您回答的话,您应该是想选择阮文绍与您共进晚餐的,对吗?”

基辛格否认:“不,不,我无法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法拉利紧紧抓住越南问题不放,连续地向基辛格展开“进攻”,最终“迫使”基辛格对越南战争,发表了真实的看法。

继越南战争的问题之后,法拉奇又问道:“人们说您对尼克松根本不在乎,说您关心的只是您干的这一行,同任何一位总统都可以合作,那么您是如何成功的呢?”

当时基辛格已被法拉奇问得乱了阵脚,说道:“我能取得事业成功的秘诀,在于我都是单独行动的……”

这些问题都让这位在外交上游刃有余的基辛格一时哑口无言,多年后仍懊悔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

法拉奇

法拉奇将采访各种政要当作打一场“重要战役”,在采访之前,她都会搜集这个人的各种资料深入研究,有一些国家的政要因为“保密性”比较强,外界的资料少,但法拉奇并不会因此而放弃采访,她有很多种办法可以获得受访对象的资料。例如阿拉法特,当时还属于“神秘人物”,但法拉奇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他的出身、事业等关键信息。

1979年,邓小平访问了美国,引起世界的轰动,成为西方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事件,各大记者纷纷请求采访邓小平。

这样一位当红人物,自然也引起法拉奇的注意,多次向父亲表示,采访过这么多的政要,唯一遗憾的是,没有采访过中国的领导人,之前她就想到中国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但都未能如愿。

1980年,意大利的总统佩尔蒂尼准备访华,法拉奇认为这是一个到中国采访邓小平的好机会,早在这之前,法拉奇就曾两次请求采访邓小平,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而这一次形势已经不同,如果通过佩尔蒂尼可能有机会。

法拉奇的父亲跟佩尔蒂尼是好朋友,法拉奇就让父亲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希望可以帮助“走个后门”,跟着他一起到中国访问。

采访中的法拉奇

因为是好友的请求,而且法拉奇在世界上颇有名气,于是就给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打了一个电话,替法拉奇“担保”,表示她是一个严肃的记者,而且对中国非常地友好,对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很有兴趣,希望可以安排采访邓小平。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立即向外交部新闻司汇报,让他们征求邓小平的意见,看是否接受法拉奇的采访。当时法拉奇的采访风格已闻名世界,很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避而远之,怕到时候会被弄得下不来台,连基辛格都吃过亏,中央领导因此也建议邓小平不要接受法拉奇的采访。

但邓小平认为,中国的政治宣传不同于西方国家电视讲话的方式,过去基本都是通过会见外国记者,通过他们向世界传播,当年毛主席与斯诺也是这样,现在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很需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变化,而且又是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提出来的。

邓小平也了解到,法拉奇与其他记者不同,她习惯于用录音机录下全部的采访内容,然后一字不改、一字不漏地全文发表,如果她有意见的话,会另外在旁边写出来,不会与正文有交涉,虽然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观,但至少比那些断章取义的记者要强,因此他决定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果断地说道:见,让我看看,她到底有多厉害。

佩尔蒂尼

经过商定后,邓小平在8月21日接受法拉奇的采访。

8月18日,法拉奇收到了外交部的邀请,她非常地兴奋,因为之前两次都没有成功,而且她也听说,邓小平是一个“难缠的受访者。”

法拉奇不敢耽搁,立即动身前往了中国。

法拉奇住在了民族饭店,从机场到民族饭店的这一路上,法拉奇看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与之前资料的描述的完全不同,深感中国的这一次“改革开放”是彻彻底底的“开放”。

法拉奇这一次到中国,还给自己做了“保密”工作。当时民族饭店正在改变,一部分空调被拆除,只有部分房间有,而北京的八月依旧十分地炎热,但法拉奇为防止走漏风声,主动选择了一间没有空调的房间,因为民族饭店也住了不少的外国记者,但他们都住在有空调的房间。

距离访问邓小平还有两三天的时间,法拉奇拿出事先准备的邓小平资料反复温习,“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她一贯的作风。

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118厅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按照惯例,中央领导人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人民日报等大型报社会派出摄影摄像团队到现场跟踪记录,以便第一时间发表在报纸上。

邓小平

法拉奇见到有“这么多人”跟着她一起采访邓小平,与她过去的采访风格完全不同,因此在开始采访之前,就向邓小平提出要“专访”。

邓小平对法拉奇的风格颇有了解,既然这个要求也不是很过分,于是就让无关人员退场,118厅只留下法拉奇、邓小平以及一名翻译、一名记录员和新闻司的司长等五人。

两人坐定后,法拉奇首先开口,预祝邓小平生日快乐,因为第二天就是他的生日。邓小平很惊讶,他基本不庆生,连他自己都忘记了明天是生日,足可见法拉奇事先做足了功课,与之前采访他的外国记者,完全不同。

双方寒暄了几句之后,就进入了正题,法拉奇单刀直入,第一个问题就问道: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因为法拉奇认为,中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在关心邓小平的选择,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西方国家的疑虑。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吸了一口凉气,没有想到法拉奇一上来就如此咄咄逼人。

天安门

天安门悬挂毛主席的画像,最早是在1949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

当时北平才刚刚和平解放不久。十天前,北平军管会以及市政府开始搬到北平市区内办公,并在3日举行入城仪式,这一天虽然天气寒冷,北风不停着在吹,但人们还是早早地起来,在解放军入城的道路两旁等候;林彪、聂荣臻、罗荣桓、聂荣臻等人登上了箭楼,检阅入城的部队。

上午十时左右,随着一声令下,解放军入城仪式正式开始,部队从永定门进入,还特地从东交民巷前经过,压压帝国主义的威风,与从西直门进入的部队会合,而后从广安门出城。

北平的入城仪式经过缜密地安排,引起了世界的震动,一家国外的报社发文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规模前所未有,士气十分高涨,装备异常精良,实为一支强大的有战斗力的部队。

北京市委在研究后,决定在2月12日举行北平和平解放的庆祝活动,以进一步扩大影响。

天安门

这一天也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对于北平市民来说,无疑是“双喜临门”,这一座获得“新生”的古城,数十万的市民,一同参加了庆祝活动,天安门城楼上挂着毛泽东、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的画像。其中,毛泽东的画像挂在最中央的位置,这是天安门城楼第一次挂了这么多人物画像,也是毛泽东的画像第一次挂上天安门城楼。

不久后,中央决定于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朱德等人将会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的成立,因为天安门年久失修,满目疮痍,必须要进行修缮,并且在10月1日要完工;同时还决定,重新画一幅高质量的毛主席画像,

当时这个任务交给了著名画家徐悲鸿担任院长的国立艺专来完成。徐悲鸿深知这项任务的分量,让美术系的周令钊具体实施。

周令钊是在1948年应徐悲鸿的邀请,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的,主要教授速写、水彩等课程,因为构思速度快,动作也很快,有着“快手周”的美誉。

会交给周令钊,还有一个原因是几个月前他曾画了一幅毛主席戴八角帽的油画。蒋介石下野后,李宗仁开始着手派人到北平与共产党和谈,周令钊的这幅画,曾一度挂在双方和谈的会议室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好评,毛主席本人也十分满意。

毛泽东

1949年9月上旬,周令钊接到了在开国大典之前,绘制一幅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的任务,当时距离开国大典只有二十多天的时间,周令钊带着妻子以及学生,在天安门城楼旁搭建了一个大型的画架,连续干了十几天。在收尾前,聂荣臻亲自到现场视察,看了周令钊的成果之后,说道:“像,非常地像”。聂荣臻的话,给了周令钊最大的肯定。

9月30日夜,这一幅高6米,宽4.6米的毛主席画像终于完成了。

在特殊时期,全国各地到处都在挂,在最高峰的时候,平均下去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张毛主席的画像。中国进入新时代后,中央曾作出了一个指示,要求在公共场合逐渐减少挂毛主席的画像,法拉奇的这一次北京之行,也看到了这个变化。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一些细微的变化都会受到全球媒体的关注,制造出了不少了“流言蜚语”,法拉奇也很想知道邓小平的态度,不仅是她想要知道,西方的国家都很感兴趣,当时西方很多国家都猜测,中国会将天安门上挂着的毛主席像给拆除。

毛泽东

在还没有采访邓小平之前,她曾到天安门广场走了走,见天安门城楼上还挂着毛主席的画像,她十分地惊讶。因为此时的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在形成,中国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一切都在变化。在西方的政坛上,新的领导者上任后,经常会给前一任总统“穿小鞋”,因为两人本来就有竞争关系,因此她认为中国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但法拉奇还是对中国的历史了解得不深,无法体会到毛主席与人民的感情,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如果不是有毛主席的领导,中国的革命不知道要晚胜利多少年,人民要多受太多太多的灾难。

在别人看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法拉奇面对的是邓小平,他果断地说道:“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

天安门

邓小平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毛主席的画像至今仍挂在天安门上,由于颜色经过风吹日晒后,会发生褪色的现象,影响视觉效果,邓小平也要求相关单位,每隔一段时间要将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做一次更换,而且不能是简单复制品,要手工重新创作。

邓小平说这一句话的时候,没有任何地犹豫,态度非常地坚决,掷地有声。

法拉奇原本以为邓小平对这个问题会含糊其辞,不敢肯定地回答,但没有想到他却如此地大度和从容,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提问,同时也深感邓小平的魄力与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完全不同,邓小平短短的几句话,就牢牢掌握住了主动权。

法拉奇虽然咄咄逼人,但邓小平却能轻松应付,还在两天后的23号,再次接受法拉奇的采访。

对于法拉奇来说,三天内两次采访邓小平,收获满满。在将采访稿件整理后,于9月1日在美国的《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法拉奇与邓小平的部分谈话,使国际社会对改革中的中国,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