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武功夫如是说:
本文阐述了太极拳的核心功法 —— 棚劲,以及如何通过肢体放长来实现,包括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圆档等要领。同时,还解释了为什么打太极拳要慢,以及棚劲在实战中的作用。

提起太极拳,人们总联想到慢悠悠的招式与软绵绵的表象,甚至将拖沓的办事风格戏称为 "打太极拳"。这种认知误区让许多人沉溺于 "用意不用力" 的片面理解,却不知太极拳的真正劲力源于肢体放长所产生的棚劲。
太极拳宗师陈发科曾明确指出:"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说用意不用劲。" 这种独特的棚劲,正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法的核心所在。
一、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拉伸脊柱,激活劲力根源"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是太极拳修炼的首要法则。
头部向上虚虚领起,尾闾微微下坠,形成头尾对拉的争力,如同将脊柱拉成一张满弓。这种拉伸不仅从意识上构建了上下对撑的劲力框架,更通过实际的头顶部撑与尾闾下沉,使脊柱周围的筋肉得到充分延展。
正如中医所言 "筋长力大",长期坚持这种训练,能使脊部筋肉弹性增强,为劲力的生发奠定坚实基础。
二、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塑造弹性躯干,贯通上下劲力含胸并非凹陷胸脯,而是通过胸部的适度内敛,使背部筋肉得以横向拉伸,形成 "背如弓" 的弹性结构。配合沉肩坠肘的动作,肩关节向下松沉,肘关节自然下坠,如同在手臂与躯干之间拉起一张弹性网。这种拉伸不仅让手臂的缠丝运动有了稳固的根基,更使背部劲力能顺畅传递至手部。当双肩下沉内抱、双肘微撑时,身体便形成了上下左右的十字争力,这正是太极拳棚劲的雏形。

腿部的放长训练是太极拳的一大难点。
通过松腰圆裆、开胯屈膝的动作,腿部筋肉被螺旋式拉伸,胯部的弹性潜能得以激发。当膝盖向外旋转时,腿部外侧筋肉充分延展,内侧则自然收缩,这种虚实转换配合脊柱的运动,形成了 "上动下自随" 的整劲。
双胯的前后左右争力,不仅增强了下肢的稳定性,更使腿部劲力能通过胯部与背部劲力相贯通,最终实现全身劲力的整合。
这种肢体放长的训练,如同将全身筋肉拉成一张充满弹性的大网。当对手触及这张 "弹性网" 时,便会感受到如同皮筋反弹般的棚劲。为了保持这种劲力,练拳时必须放慢速度,确保每一寸筋肉都处于拉伸状态。只有经过长期慢练形成肌肉记忆,才能在实战中做到 "以慢制动",将棚劲转化为瞬间爆发的弹抖力。
太极拳的 "放松" 并非松软无力,而是在肢体放长基础上的 "棉里藏针"。通过头与尾、肩与肘、胯与膝的对拉争力,身体在松紧有度的状态下产生弹性劲力。这种刚柔相济的劲力,不仅能让太极拳兼具养生与实战的双重价值,更揭示了传统武术 "用意不用拙力" 的真正内涵 —— 唯有通过科学的肢体放长训练,才能让太极拳的劲力从表象的 "软绵绵" 转化为内在的 "刚猛劲"。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拳艺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