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二大民企跌落神坛,欠下7500亿巨债后,公司“卖身”改名

窦来嗦娱 2025-02-14 02:54:31
文:豆莱说编辑:豆莱说

海航,曾是国内的第二大民企,它的破产重组,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曾经依赖金融杠杆和快速扩张的商业模式,如今已经无法继续维持,走到了尽头。

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许多企业通过高杠杆融资和金融工具迅速扩张,依靠资金堆砌规模。

不过,现在这种过度依赖杠杆的模式变得越来越不可行。

像恒大、甚至万科等曾经的行业巨头,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曾经的辉煌不再,困境重重。

海航的衰败最终也因为无法承受的财务压力走向自我毁灭。

1

伴随着90年代下海创业的浪潮,许多人开始投身商业世界。

王健与陈峰,两位曾在航空系统工作过的年轻人,也抓住了这个机会,成立了海南航空。

他们从西方航空公司借鉴经验,迅速推动了海航的快速发展。

陈峰能说会道,有胆有识,成功吸引了著名金融家索罗斯的投资,“十上华尔街”足以形容他。

到了21世纪初,海航通过一系列收购和资本运作,成功跻身国内第四大航空公司,成为行业内的巨头之一。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多不确定性和挑战。

航空业本身就是一个重资产、薄利润的行业,且抗风险能力较弱。

尽管海航跻身行业前列,但这条路并不轻松,未来依然充满了挑战。

面对这样的困境,海航选择了多元化发展,试图以此分散风险和拓展新的增长点。

不过这一决策也注定了海航的沉沦。

它启动了多元化扩张战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大举收购。

不到四年的时间,海航从一家单纯的航空公司,转变为一个覆盖旅游、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大型综合企业。

2008年之后,海航的收购步伐更加急剧,进入了一个“疯狂收购”的阶段。

十年内,其总资产暴增了39倍,在2017年,海航达到了顶峰,总资产突破万亿元,企业触角遍布12个行业,成为继华为之后的第二大民营企业。

在金融领域,海航甚至一度成为仅次于明天系的金融巨头。

曾几何时,海航已经难以被定义为一个单纯的航空公司,还是金融企业,外界对此已无法明确界定。

然而,支撑这一庞大帝国的,却是一堆巨额的债务。

总资产迅速飞升的同时,也有着债台高筑。

这些债务并非完全依赖银行贷款,更多的是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加杠杆借来的。

海航利用短期和长期债务、信托、股权交易、资产抵押等金融手段,甚至包括P2P平台,不断攀升杠杆,试图为扩张提供资金。

这种做法仿佛是解渴的饮水,却让公司陷入了更深的危机,最终以债务过重而导致了自身的困境。

2

海航的经营方式可以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金融游戏。

通过不断的收购,海航成功地膨胀了资产规模,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收购的公司不仅成为了扩大资本的工具,还通过资产和股权抵押向金融机构借款,进一步推动了收购步伐。

海航高调收购上市公司,利用资产转让的方式美化财务报表,抬高市场预期,进而通过二级市场套利获取资金。

随后,它将收购来的“优质”公司资产或股权再次抵押给金融机构,利用新资金偿还之前的债务。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滚动担保融资,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和“庞氏骗局”的操作方式十分相似。

这场游戏的核心在于资金流动的速度和高风险的赌注,一旦资金链断裂,整个局面将迅速崩塌。

海航内部的资本运作虽然隐秘,但随着并购活动的深入,负面消息逐渐浮出水面。

海航收购金海重工时,旗下多家上市公司上演了百亿资金的大幅调动,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

2013年发生的“扣船危机”虽然被公关手段压制,但同样揭示了潜藏的风险。

危机真正爆发,就是在2017年,当时银监会要求进行风险评估。

这就切断了海航的资金来源,金融机构开始对其保持距离,融资渠道迅速枯竭。

最终导致海航陷入了全面的流动性危机,债务问题集中爆发,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王健

紧接着的不幸是,时任董事长王健在赴法考察期间意外去世。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原本反对激进扩张的陈峰不得不接管公司,处理残局。

此时,陈峰不仅要为王健的过度扩张付出代价,也不得不承担自己一直试图避免的经营风险。

3

陈峰接管海航后,迅速启动了一系列自救举措,开始大规模处置资产,短短时间内出售了超过3000亿元的资产。

试图效仿万达的“断臂求生”策略,化解公司的财务困境。

同时,海航调整了发展方向,继续通过出售国内外资产来缓解债务压力。

然而,尽管进行了多次资产变卖,仍是杯水车薪,甚至离破产的边缘仅一步之遥。

后来,疫情更是让本就脆弱的海航雪上加霜。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未按规定披露非经营性关联交易和关联担保,海航集团及陈峰等人遭上交所纪律处分

由于封城、出行管控和航班取消等措施,航空公司航线全面中断,给海航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压力。

陈峰的努力终究未能挽回颓势,债权人最终向法院申请对海航进行破产重整。

虽然海航是一家民营企业,但其背后有着强大的国资背景,因此破产清算将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这也引起了省政府的关注。

为避免“硬性破产”带来的损失,海航在重整过程中着重剥离劣质资产,并寻求引入战略投资者收购其优质业务。

它的许多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但其航空和机场运营业务仍具一定的竞争力。

航空板块是海航最具盈利能力的部门,只要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仍能继续创造价值。

机场业务则涉及多个国内外机场及相关的食宿、旅游、仓储和房地产等配套业务,潜力巨大。

因此,这两个板块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而金融和商业等其他板块则因持续亏损而无人问津。

2021年,海航集团也终于完成破产重整,被拆分成了航空、机场、金融、商业和其他四个板块。

辽宁方大集团收购了海航的航空业务,海南国资的海发公司接管了机场建设和运营,海航基础则更名为海南机场。

剩下的320多家经营困难的公司被纳入信托计划,努力弥补债权人的损失。

同时,陈峰、谭向东、包启发等高层管理人员因涉嫌违规操作被警方控制。

写在最后

尽管海航的品牌依旧存在,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曾经声势浩大的并购狂潮,如今只剩下一个空壳,昔日的商业帝国在债务的压力下轰然倒塌。

0 阅读:0

窦来嗦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