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道长怒批《封神2》反遭举报威胁,正面硬刚提及“游牧计划”

窦来嗦娱 2025-02-13 19:01:30
文:豆莱说编辑:豆莱说

《封神2》自上映以来,便被不少观众所吐槽,更是大失所望。

在宣传的时候,导演的口号是试图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与现代电影工业相结合,欲以好莱坞的标准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神话宇宙,类似于漫威的模式。

尽管充满了雄心壮志,但它实际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不仅未能实现原来的设想,反而在多个方面遭遇了批评与质疑。

1

电影的野心很大,想通过现代电影的技术和叙事方式,将中国的经典神话故事以全球化的视野重新呈现。

这本应是一个富有创意且具有开创性的项目,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暴露出种种问题。

最为显著的一个问题是对中国神话的“去本土化”改编。

它套用了西方的叙事框架,却未能真正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让不少出世的道士都坐不住了,纷纷下场怒批。

看似想借鉴好莱坞的成功经验,打造一部全球化的中国神话电影,结果却成了“邯郸学步”的典型,既没有成功模仿西方电影的优点,又失去了中国神话的文化底蕴。

片中人物设定的改编引发了广泛争议,原著中尊崇的神仙形象被重塑后失去了神性,变得面目全非。

元始天尊的形象就像是模仿漫威电影中的“老校长”,显得既荒诞又失去威严。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封神2》到底在忙什么?

而邓婵玉与姬发之间的感情戏,更显得突兀,缺乏应有的情感张力。

许多观众和道长们对此不满,认为这些改变不仅让中国神话失去其本有的文化内涵,更将其神圣性亵渎。

电影中的神仙角色也因其设定而遭到批评,仿佛经历了“降维打击”。

三清之首的元始天尊,为了复活徒弟,竟然被吸干法力,变成了一夜白发的可怜人物。

闻太师这一殷商的顶梁柱,居然是被凡人偷袭成功,就这样被打败了,让观众感到困惑与失望。

电影中的一些设计和人物形象,如殷郊的蓝精灵法相的造型,更是让人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影片的观赏性。

此外,战斗场面的设定和主角光环的过度渲染,使得电影的节奏显得不伦不类,观众甚至无法理解其中的逻辑,感到情节和角色的设定充满了漏洞和不合常理。

2

更为令人不满的是,片方对批评声音的处理方式,使得本已激烈的争议进一步升级。

片方不认真听取批评的声音,从观众和道士的反馈中吸取教训,反而通过封禁社交平台上的批评者,甚至对批评者施压,试图压制负面声音。

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观众的愤怒,导致舆论的对立愈发激烈。

片方的这种回应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更多的观众和道士感到愤懑和不满,进一步加剧了电影的争议。

对于电影内容的批评上,其实还有电影在阐教与截教两派的塑造上,采用了“非黑即白”的方式,阐教的角色几乎是完美无缺的正面形象,而截教的角色则几乎一无是处。

这种极端的设定缺乏深度和层次,失去了原著中那种复杂的道德和哲理。

而姬发与邓婵玉之间的爱情线也被许多人认为是“喧宾夺主”,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故事的核心主题,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观众通过评论和讨论,表露了对电影改编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保护。

参考资料:东南早报——《封神2》票房破10亿!路演现场观众情绪失控,质问导演乌尔善:为什么口碑两极分化,你想过没有?

道士们的抗议尤其值得关注,他们并非单纯反对电影的改编,而是针对电影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与曲解。

希望电影能够尊重道教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现其真正的魅力,而不是将其简单化、娱乐化,甚至利用其作为猎奇的工具。

《封神》系列原本有潜力成为中国神话电影的标杆,但由于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最终未能达到预期。

尽管电影投入巨大,特效制作精良,但其文化内涵的缺失却让影片失色。

缺乏深刻的精神内核,是这部电影未能打动观众的关键因素。

电影的改编虽然追求新颖,但若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它的文化价值便会显得空洞。

《封神2》更强调的是“家”的情感,而缺少了对“国”与“天下”的思考,整个故事框架显得较为狭隘。

第一部中之所以还能看,能够看出商纣王的塑造较为立体,经典场面如比干挖心虽然痛苦,却依然充满戏剧张力。

加之李雪健老师与姬昌形象的契合,费翔作为商纣王的出演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然而,第二部的情感铺陈和人物塑造明显薄弱,尤其是在叙事核心的设计上,显得更加单一和欠缺深度。

尤其是在政治与历史层面的表达上,影片缺少了原作中的“反抗暴政”的宏大主题,而更多地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纠葛,削弱了整体的文化厚重感。

2

国内的道教文化中,一些道士往往秉持“随心所欲”的理念,既能注重养生和玄学,也能提供占卜等服务。

这原本与《封神》系列电影并无太大关系,如果不是电影的故意碰瓷,也许不会有这样的争端。

之前第一部上映的时候,乌尔善及其团队的一些负面新闻让不少观众产生了不信任。

而紧接着的《异人之下》的失败,更是让该系列的未来蒙上阴影。

第二部的扑街,也使得其制作人的名声几乎崩塌。

未来,除非他能转向那些定制化的小型项目,类似于过去的一些定向任务作品,否则难以获得更大规模的制作机会。

写在最后

《封神2》所引发的争议,完全说明了它在大规模的改编和创新中迷失了方向。

片方的过度野心和对西方叙事模式的盲目模仿,最终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四不像的存在。

无论是道士们的愤怒,还是观众的失望,都揭示了一个问题:

当一部电影试图用外来的方式来改编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时,失去了其根基和精髓,最终只会让人感到空洞和无法接受。

0 阅读:0

窦来嗦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