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国央企的危机,一夜之间没了

荀攸广 2024-11-18 17:32:57

最近,经济圈里突然传开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一些曾经深陷困境的国央企,竟然像一夜之间翻了身,摆脱了过去的泥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不禁让人好奇得挠头——难道真是天降甘霖,解决了它们的难题?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背后的玄机到底在哪儿。

先说建筑类国央企。这几年,说它们是“苦日子中的苦命人”,恐怕一点也不夸张。减薪、裁员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有些区域公司直接“一锅端”,让人不禁感慨:“命运多舛”大概说的就是它们吧!不仅企业日子难过,连带着高校里的土木工程专业都快成了“冷门中的冷门”:

一度风光的土木专业,为啥突然成了“鸡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建筑行业的大环境太差了。除了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更大的难题是地方政府欠款。咱们常说,搞基建要钱,但这钱从哪儿来?地方政府要么靠土地财政,要么干脆让建筑公司垫资,结果工程建好了,款却拖着。你说,这日子还能好过?

拿中建举个例子——2023年上半年,应收账款高达3118亿元,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直接成了负数:-1087亿元! 如果照这个势头下去,别说企业盈利了,能活下来都是奇迹。

但就在这个“死局”中,一纸“十万亿化债”政策横空出世,简直是场及时雨!各大建筑类国央企火速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单位向政府催款。于是,地方政府终于有钱还账了。那些曾经喘不上气的企业,终于稍微松了一口气。

“化债”这个词听着有点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把高利息的隐性债务变成低利息的显性债务,拖长还款周期,用时间换空间。要不咱打个比方:

你手头拮据,借了一堆高利贷,年利率8%,一年还清。突然银行批了笔大额贷款,利率只有3%,而且五年内还清就行。于是你用这笔低息贷款还了高利贷,接下来的生活负担瞬间减轻,起码不用天天愁着“拆东墙补西墙”了。

“十万亿化债”就是这么个意思。债是还不完的,但至少眼前的压迫感没那么强了。地方政府缓过劲儿,拖欠的工程款就能陆续付清;建筑公司一有钱,欠供应商的账也可以慢慢还;供应商资金充足了,工人们的工资也能准时发放……这样一环接一环,整个链条开始“活”起来。

除了建筑类国央企,地方城投公司也是“十万亿化债”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去年,市场上各种“城投要暴雷”的传闻满天飞,可不是空穴来风。数据显示:

以往靠卖地的“老路子”走不通了,新模式却还没完全成型,这让地方城投公司举步维艰。可“化债”政策一出,它们的处境大为改观。债务变透明了,短期压力减轻了,利息开支少了,剩下的就看地方政府怎么操作了。

有了喘息的机会,城投公司不仅可以重新推动基建,还能恢复一些停摆的公共服务,比如公交、地铁、垃圾处理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其实跟咱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运行起来,经济活力自然就回来了。

政策出台后,一个明显的连锁反应是:资金开始流动了! 从政府到企业,从企业到个人,每一环都开始“补血”。资金一旦动起来,消费、投资都会随之上升。你会发现,突然间街上的餐馆热闹了,电影院的票不好买了,甚至连旅游线路也开始涨价。就连股市,也多了几分活跃的迹象。

当然了,这一切都还只是“治标不治本”。无论是建筑类国央企,还是地方城投公司,短期内看似缓了口气,但长远来看,经济转型的压力还摆在那儿。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来的路怎么走,终究还是得靠自己踏实干。

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暴风雨过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么撑过来的,但你一定会明白,自己从此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 这句话送给眼下的国央企和城投公司,或许再贴切不过。眼前的风浪,是磨砺,也是契机。只要找到对的方法,它们不仅可以挺过去,还能走得更远。

人嘛,企业也好,地方政府也罢,生活本来就没有什么一帆风顺。关键是,每次跌倒后,能不能找到继续前行的理由和勇气。这次的“十万亿化债”,或许就是一次重启的机会。我们拭目以待吧!

0 阅读:1

荀攸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