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生无非是这四个字

高天洞察 2025-04-13 10:22:48

王阳明在著作《传习录》中提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慎独”’。“

这句话的大意是:人生除了人情世故、世事变迁这些事,就没有其他事了。喜怒哀乐,难道不属于人情吗?从看、听、说、行动,到富贵、贫贱、患难、生死,都是世事的变化。而世事的变化也都包含在人情之中,其中的关键在于‘致中和’,通过内心的修养和实践,达到内心的中正以及与外界的和谐统一。而‘致中和’的关键又在于‘慎独’。”,不断地磨练自己,克制私欲,扩充良知。

“人情”是指人的情感、情绪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变”是指各种事情的发生和变化。这表明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与人的情感体验以及所经历的事件紧密相关,不存在脱离人情和具体事件的抽象事物。

例如,人与人的交往和相处、学习、工作和合作等所有的日常活动,都既是人情的展现,也是事变的体现,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

这句话体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务实思想,强调实践和对现实生活的重视,反对脱离当下的现实生活去空谈成长、道德和修行。

王阳明认为,人的成长、修行和道德的提升等等不能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和空谈上,而是要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和事务处理等“人情事变”中去落实和提升。通过积极应对当下所面临的各种具体事件,实现个人的成长、道德的进步和修行的精进。

处理人情事变的过程正是良知显现的场所。人们在应对人情事变时,要依靠良知来判断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并在过程当中不断地“致良知”,实现智慧、能力和心灵的提升、道德的完善。

如王阳明所言:"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心外无事,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呈现,皆依赖于心的感知和参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依赖于自己的内心。

任何的理论和想法都需要回到实际检验。人们要通过结果反馈中来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行验证,确定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和做事方法是否正确,而不是自以为是和想当然,与现实脱节。人们需要在现实实践中面对和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最需要的真理和智慧也不在远方,而来自当下的现实生活和工作,来自如何应对所面临的事情。人的成长来自如何从自己的经历中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改进和升华。

真正有价值的目标和意义也蕴含在当下的现实生活和工作当中,真正有价值的目标也应该是与当下的自我紧密相连的,是基于当下环境、自身能力和资源所能够直接触及和实现的。

在修行上,王阳明反对空谈心性,他强调内心强大的要领就是在事上磨,如果离开了事上磨,反而会落空,遇事则乱。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才是真正的直抵本心,认清本心。

心外无物,所有的事物只有在与内心产生联系时才有意义,因此人们应该时常察觉自己在应对面临各种事件时的内心变化。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在突发事件中保持定力,恰是检验心性修为的试金石。

正如六祖慧能所强调的那样,修行并非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真正的觉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和实践。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由物欲、情欲和妄念所产生的种种烦恼、焦虑和痛苦如同滋养如来智慧种子的土壤。脱离了现实的土壤,智慧的种子难以生长。

心外无理,道德准则以及事物的规律等,这些都源于人的内心良知,而非外在的客观世界。事物的一切善恶,都是我们的心赋予的。我们周围的事物和情境如何,不在事物和情境的本身,而在于我们的内心理解和感受,其意义和价值由我们的心所赋予。

人生即修行,现实生活即道场。当人们赋予日常生活的平凡劳动或工作以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并极度专注时,曾一度认为是乏味甚至痛苦的劳动或工作将转化为精神修炼和创造力提升的过程。

当人们极度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时,人们的意识将开始变得井然有序,逐渐进入心流状态。从而提升效率,在帮助自己高效完成工作和提升自我的同时,摆脱焦虑,获得愉悦和满足。

只要能够专注过程,即使是工作和打扫卫生等日常平凡活动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契机和精神成长的阶梯。

正如美国哲学家波西格在其经典著作《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所提到的那样,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寺,而在变速箱的齿轮之间。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

人们生活的全部,都在人情和事变当中。人的成长、修行和道德的提升,来自如何应对人情和事变。

0 阅读:11

高天洞察

简介:有空一起聊聊科技、财经和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