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是麻省理工学院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斯特·迪弗洛教授合著的著作,本书历时15年、通过对全球18个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实地研究,深入剖析了贫困的复杂成因。本书颠覆了一些传统对贫困的认知,揭示了贫困人口在生存决策中的深层逻辑,并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减贫应对策略。
"穷人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改变现状的能力。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贫困的本质并非个人懒惰或资源匮乏,而是长期贫困所导致的生存压力使得穷人更倾向于短视决策和即时满足。
例如,贫困的人可能因为即时生存需求放弃长期规划,更加注重短期利益、或选择即时满足以缓解压力和痛苦。书中揭示穷人因生存压力倾向于“愉悦型消费”(如烟酒、零食),
受调查的不少贫困家庭即使获得短期援助,也常因缺乏营养知识选择高热量零食,而非购买营养均衡的食物。部分贫困家庭在经常挨饿时仍然购买电视机,理由是认为"总得给自己找点乐子",这种"即时享乐"的认知偏差,使贫困者陷入"越穷越短视"的循环。
同时,社会风俗也扭曲了贫困家庭的资源分配。例如,印尼爪哇岛贫困家庭将30%收入用于婚丧仪式,部分家庭为此借贷,导致儿童辍学率上升40%。
贫困家庭通常因为即时生存需求而被迫同时涉足多种低收益工作(例如打零工和摆摊等等)。虽然能够缓解短期的生存压力,但与此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长期发展。
由于缺乏专注和深耕,同时从事多种兼职工作不但导致效率低下,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精力过度分散,导致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会在长期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位置、越来越难以摆脱人生困局。
现代神经科学证实,生活压力也会损害人们的理性。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短视行为。
由于信息不对称,贫困家庭常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无法利用新兴技术或新政策机会,同时对陌生(如金融产品、医疗知识)存在认知偏见,导致决策失误风险上升。
作者强调,贫困的本质是‘选择的匮乏’——缺乏选择的权利与能力。贫困的真正陷阱,是人们无法看到未来的回报。结构性限制与认知偏差交织,导致了贫困的发生。
作者认为,改变贫困,需要先改变看待贫困的方式。真正的改变始于对认知资源分配模式的系统性调整,而非单纯依赖意志力的消耗。人们需要改变认知,警惕“短视决策”,合理平衡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
本书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有价值的启示:
贫困的人因生存压力陷入“即时满足”的恶性循环,缺乏规划能力会导致财富迅速流失,摆脱贫穷需要建立“延迟满足”机制。
人们要破除短视,警惕“即时享乐”倾向,培养延迟满足的习惯。摆脱社会风俗和价值观的束缚,减少不必要的非理性消费。
作者强调,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人们要学会对抗信息不对称,打破信息茧房,主动获取可靠信息,突破认知局限。
人们要意识到正是过往自己的认知局限,导致自己目前的困顿。提升认知的第一步在于持空杯心态,放下自己的主观立场和成见,打破信息茧房的限制。同时,人们不但要打破自己既有知识、思维和视角的束缚,也要打破既有外部知识和价值观的束缚。
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萨特这句话说明了人们往往习惯于基于自己的认知、立场和偏好,有选择性地看待世界。从而被困于自己的信息茧房之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难以获取有效和可靠的信息、导致自己认知局限的主要原因在于被自己主观立场和成见所束缚。只关注与自己已有兴趣、信念或价值观相契合的信息,而忽视或排除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从而将自己的生活、认知和价值观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深度阅读和思考、对标学习和模仿优秀人士也是提升认知的关键。
沉迷社交媒体算法推送的碎片化信息,削弱了人们深度思考的能力。人们需要更多地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
重复过去,往往只能得到与过去同样的结果。过往的人生困顿必然是有自身的原因, 逆天改命的关键在于改变限制自己成长的性格、行为和习惯。
人们需要通过定期复盘、反思和对标学习等方式,持续审视并改进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提升自我。人们需要建立“失败清单”:记录过去决策失误,避免重复犯错。没有改进,就没有进步。
作者认为,穷人因稀缺而陷入认知狭隘,只关注短期利益。人们要合理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不要过于关注短期结果,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影响长期和全局利益。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决定一个人能否逆袭的关键在于自己认知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即使由于生活压力被迫同时从事多种兼职工作,人们也要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以深耕主业为主,拓展副业为辅,尽可能选择那些与自己主业相关的副业,这样才有助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人生逆袭。
同时,一个人,真正的懒惰并不是体力上的懒惰,而是思考上的懒惰。唯有深度思考,洞察本质和规律,才能提高认知,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