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的颠覆性认知和觉醒智慧: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

高天洞察 2025-04-27 11:03:40

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这一思想,挑战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指向一种超越分裂的觉知状态。不仅是对传统认知结构的颠覆性反思,更是对人类存在方式的深刻启示。

在传统的认知模式中,人们习惯将世界分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即主体和客体。例如,当人们在观察一朵花时,会觉得自己是独立于花之外的观察者,花是被我们观察的对象。

但克里希那穆提则认为这种划分是一种幻觉。外部事物固然是独立于人们个体意识的客观存在,但如果人们不去观察它们、赋予它们意义和价值。那它们对于我们而言,就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关联。

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认知和理解,实际是基于自身所接收到的信息和自身的成见、立场、偏好和理解能力等因素,这些因素使得观察者对被观察对象的看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紧密关联、相互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即使不考虑认知和理解能力等因素,由于不同种类的生物感官能力强弱不同,在不同种类的生物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并不相同,甚至相差巨大。

例如,人类感官只能接收有限波段的光谱和声波,大脑通过神经编码构建“现实模型”。而蝙蝠则能通过超声波感知空间。同时,客观世界远超所有生物的感知范围。

同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人、事、物和情境或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实际上是自己认知的投射、是被自己的意识中介化的体验世界。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认为: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要想了解世界我们就必须要了解我们自己。

因此,外部事物如何,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于人们的感知、理解和感受。人们理解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着一切。

克里希那穆提这一思想穿透了生活、工作与精神成长的表层现象,直指意识活动的本质矛盾,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超越分裂、回归整全的觉醒之路:

一、跳出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当我们在观察外部世界时,时常会认为自己能客观地看待事物,但实际上,我们的观察总是受到自我的各种局限,无法脱离自我的影响。

我们或以为自己看清了客观事实、看清了他人和世界,但其实看到的仅是与自我相关的东西,或只是客观事实的冰山一角。

当我们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跳出主客二元对立思维,便能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例如,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对某个观点持反对意见时,要思考这是基于观点本身的不足,还是受到自己认知和理解能力等自我局限所影响。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打破自我局限,减少主观因素对判断的干扰,提升自己的认知 。

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后,在与他人相处时,共情与理解自然就会发生。当与他人意见不一时,我们或将会意识到他人的观察也是基于他们自身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如同我们自己一样。这能让我们更加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意见,减少因意见分歧而产生的冲突和对立。

当我们能够放下自己的成见、偏见和立场,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时,就能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中汲取智慧,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更好地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

同时,“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元思维,提醒我们要培养整体观和系统性思维。在看待问题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事物或现象,而要考虑到它与周围环境以及观察者自身的相互关系。

二、激发创造性智慧和潜力

在平时的工作中,观察者(自我)与被观察者(工作或行动)的二元对立不仅容易使得人们对工作感到乏味甚至厌倦,也使得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导致得失心过重和缺乏激情等等。

当人们深刻理解“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不再区分“我”与“工作”,进入“无观察者”的心流状态时,人们将会更加专注过程本身。不但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而且也能减少工作中的焦虑和烦闷。

同时,真正的创造力诞生于“观察者消逝”的瞬间,知识和经验积累会固化观察模式,使人成为“过去的奴隶”。例如,如果设计师执着于既有风格(观察者的知识框架),将难以捕捉灵感闪现的“无观察者状态”。

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分离时,传统意义上的“努力改变”成为观察者改变被观察者的过程,相当于一个“我”试图改造另一个“我”。

而真正的彻变需消解这种分裂,让工作或行动成为自己觉察的自然延伸——如舞蹈者与舞蹈合一、武术中的人剑合一的境界。从而突破自身的经验和思维等瓶颈,激发出创造性的智慧和潜力。

三、消解负面情绪的根源,实现个人内心成长

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习惯于将自己分为“观察者”(主体)与“被观察的对象”(客体)。

例如,当你说“我在生气”时,似乎存在一个独立的“我”(观察者)在审视“愤怒”(被观察者)。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认为,这种分裂是思维制造的幻觉。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都是当下的觉知本身,分裂制造了内在冲突。当人们将负面情绪、欲望或问题视为“需要被解决的外在对象”时,便会产生对抗(例如压抑情绪、批判自己)。

不同的人对同样事物和情境有不同的看法,愤怒和恐惧等负面情绪和其实就是观察者自己本身,是观察者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所导致。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接纳完整的自我,消解内在分裂时,冲突便失去了立足之地。

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或情绪困扰时,不应仅仅从外部寻找原因,还需要深入内心,,直面自己的各种情绪和问题,追根究底背后的原因,实现个人的内心成长和心理成熟。

当恐惧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升起时,不做抵抗、解释或逃避,只是安静地观察它们的流动,这种觉察本身就能带来情绪的转化。

神经可塑性研究也表明,持续7天以上的非评判自我观察,可使前扣带皮层活动出现明显下降,从而削弱固有心理模式的支配性,削弱这些负面情绪。

四:精神成长启示:主客消融,直抵觉醒本质

庄子的名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实际也是一种超越主客的哲学思想和心灵境界。

“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虽然并不等同于“万物与我为一”,但它为理解“万物与我为一”提供了一条去概念化的路径。当人们不再将自己割裂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时,万物与“我”在觉知中自然呈现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超越自我,触及真实的生命体验。

当人们不再将修行和精神成长视为与日常割裂的 “特殊状态”,而是在日常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中觉察自己,就能发现觉醒和解脱不在远方,而在当下主客消融的寂静中。

克里希那穆提这一思想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我要开悟”和“我要平静”的追逐,转而觉察“我要开悟”的欲望是如何制造心有所住的、觉察“追逐平静的欲望如何制造不平静的”,才能触及无需努力的解脱。

当人们放下评判和分别,只是全然关注当下发生的一切时,“观察者”的立场消失,只剩下纯粹的觉知流动。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我们一旦进入全观的觉知状态,自我感就不见了……真正处于冥想运动的心充满关怀、警觉性而又富有观察力。

当人们深陷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时,早已亲手铸造了囚禁自己的牢笼。

“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不仅是一句哲学论断,更是一把打开内在自由的钥匙,它颠覆了人类惯性的思维模式,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构与他人、社会和工作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心灵成长。

0 阅读:0

高天洞察

简介:有空一起聊聊科技、财经和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