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真正阻碍人们觉醒和开悟的根源只有一个

高天洞察 2025-04-27 10:59:25

克里希那穆提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灵性导师和开悟者,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五大圣者”。在精神成长方面,克里希那穆提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观点和思考,这些深刻见解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有价值的帮助和启示。

实相是无法累积的,凡是能累积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衰萎,而实相是不会衰萎的。你可以在每一个刹那的思想、关系、言语、姿态、微笑及泪水中发现它。

克里希那穆提这句话一方面强调了实相和知识、能力、经验和财富等事物不同,无法通过累积的方式获得。实相是流动的、鲜活的,只存在于永恒的当下,只能在当下的觉知中被直接感知。就像试图用昨天的阳光照亮今天的路,积累反而成为遮蔽真实的面纱。

同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实相既超越日常经验,它不会衰萎,但又存在于身边日常生活细节中的每个刹那,而非远方。人们可以在工作时的专注、活动时的自我觉察、甚至眼泪背后的真实情感里等情境中发现它。

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实相”和佛教的“见性“类似,是一种超越了二元对立、自我、时间和思想限制的纯粹觉知状态。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实相只能通过个人直接的觉察获得,强调当下“突变”而非渐进修持。他主张通过不带有评判或分析的自我觉察,对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思想和行为的观察,直接与当下经验合一,打破自我的局限和动机的束缚,在当下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解脱,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生活和看待世界。

克里希那穆提的“当下彻变”与禅宗的“当下即是“类似。

例如,禅宗祖师达摩强调:“见性必须在当下,当下不能明了,读再多的经典,打再多的坐也意义不大。

禅宗三祖僧璨强调:“悟通人生最高真理并不难,面对当下时,内心别存好坏顺逆。莫对眼前情境有爱憎的分别。如能达此境界,便能洞然明白,不明白这玄妙至理,止心念静修行只是徒劳无功。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实相在刹那中发现,真正的觉醒必须在当下,真正阻碍人们开悟和觉醒的根源在于人们深陷二元对立的思维牢笼。

《心经》和《金刚经》等经典强调,开悟和觉醒的关键在于心无所住、不以自我立场看待眼前情境和境遇的好坏顺逆、无我地融入任何的眼前情境,从而摆脱痛苦和烦恼,到达寂静的彼岸。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彻底地摆脱好坏顺逆等二元对立思维的束缚。外部事物和情境如何,不在事物和情境本身,而在于人们的内心感受,而人们的内心感受如何,则取决于人们的思维。

只要二元对立的思维一刻不消融,我们的内心就会永远存在好坏顺逆的想法,无论我们到达了何种层次和境界。

由于被二元对立思维所束缚,人们时常把他人当标准、或用自己所期待的理想状态,否认或拒绝接纳当下的自己,从而割裂自己。这种割裂会带来矛盾、冲突和痛苦,使得人们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无法真正地活在当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陷入了思维惯性,试图依赖时间、依赖渐进修持的方法使自己圆满,但与知识、能力、经验和财富等事物不同,实相无法通过累积的方式获得。

越是能把一切声音都听进来,你的心就越安静,而这种安静的状态是不会被噪音所破坏的。只有当你在抗拒某个东西时,亦即在你和你不想听的那个东西之间树立起屏障时,心才会出现挣扎。

真正的觉知意味着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保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没有任何形式的抵抗。”

克里希那穆提以上两句话说明了真正的内心寂静只会出现在全然接纳一切情境、心无所住的当下。

欲念无生,则念愈生。王阳明也认为,越是不想有杂念,杂念就越会出现。真正的无念和寂静出现在全然接纳一切时,

真正的全然接纳并非是“忍受”或“无奈”式的接纳,它出现在二元对立彻底消融时。这时,人们才能自然而然地放下所有的执着、分别,比较和评判,才能放下一切的抗拒和挣扎。

真正的寂静、圆满和解脱也没有一种可衡量标准,它出现在二元对立彻底消融时。当我们试图通过传统的打坐或冥想等累积精进的方式追求一种虚无飘渺的状态、感觉或境界时,说明了我们仍然被二元对立的思维所束缚、仍然是心有所住、仍然在割裂自己、否认当下的自己、与当下抗拒。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一味追求解脱的心永远是不自由的,只有不谴责、不批判、不转译,而能觉知事实的心才是自由的。真正的冥想是不加选择和评判地觉察自己,是对当下时刻的完全接受,而不是试图达到任何东西或成为任何人。

觉醒和开悟必须在当下,思想是一个人最大的枷锁。真正阻碍我们觉醒和开悟的根源是二元对立思维。我们要培养觉察的习惯,在每一个当下直接观照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当二元对立思维升起时,当下消融它。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5-04-27 13:54

    “自行车为什么不倒”问题困扰了科学家两百年:为什么自行车骑行不会倒一直没搞明白。在研究电动独轮车AI算法的时候发现电动独轮车和人力独轮车在加速、减速、失衡纠正、转向时遵循的物理学理论都是相同的,实际控制过程逻辑也是相同的,仅仅是控制主体不同电动独轮车的控制主体是传感器和微电脑而人力独轮的控制主体是骑行者。以日常生活行为中物理学基本规律是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原则,用物理学力学和控制论基础知识深入分析证实自行车(人力独轮车)玩家学习过程中心理与行为动作过程。 在研究自行车骑行过程中骑行者的行为控制过程,用成熟的物理学矢量法则、控制论、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求证在骑自行车活动中骑行者的行为控制过程及相关的心理活动内容。用物理学基础知识,证实骑自行车过程和发射卫星过程物理学抽象的运动控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物体运动和姿态控制过程。客观上物体运动时由前一种运动状态向后一种运动状态变换必须先打破前一种运动状态的平衡,提出了骑行者学会了骑自行车的结果不仅仅学会了如何控制自行车骑行时的平衡,一定还学会了如何打破自行车骑行时的平衡。

  • 2025-04-27 13:54

    利益

高天洞察

简介:有空一起聊聊科技、财经和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