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自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一直是影响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核心议题。
近年来,岛内“台独”势力抬头,美国介入加深,国际形势复杂化,使得这一问题愈发敏感。
无论是赖清德的“台独”言论,还是外部势力的推波助澜,台湾问题都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甚至威胁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2023年11月20日,赖清德在台北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邀请萧美琴作为他的竞选搭档,共同角逐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
萧美琴站在一旁,面带微笑,向台下挥手致意。她此前曾被大陆两次点名制裁,被列为“台独”顽固分子,这一点在岛内无人不知。
赖清德选择她,显然是冲着她的政治立场去的,想借此拉拢那些支持“台湾独立”的选民。

也就是11月21日,赖清德和萧美琴一大早就来到选举管理机构,完成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登记手续。
登记完成后,两人站在选举管理机构门前合影留念,面对镜头露出笑容。
赖清德对围拢过来的记者说,他们已经准备好,要把自己的理念带给台湾选民。萧美琴也在一旁补充,他们会全力以赴,为台湾带来新的希望。

时间快进到12月30日,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电视辩论会在台北如期举行。
赖清德站在辩论台前,面对镜头和现场观众,发表了一系列充满火药味的言论。他先是斩钉截铁地说,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不需要任何人来认可。
这句话一出口,现场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起来。他接着把矛头指向“九二共识”,称这是大陆用来限制台湾的工具,根本不符合台湾的利益。

他还大声宣称,两岸互不隶属,台湾和大陆就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赖清德没有停下,继续攻击大陆,说中国大陆对台湾的生存构成了最大威胁,台湾必须强化国防,团结一致来面对所谓的“中国威胁”。
他的言辞激烈,显然是想通过制造对大陆的敌意来争取选民支持。
辩论会上,其他候选人迅速做出反应,有人当场反驳,说赖清德的言论是在挑起两岸对立,对台湾的未来有害无益。

2024年5月20日,赖清德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
典礼开始后,他在就职演说中再次强调,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要坚定捍卫自己的主权。
他还提到要强化国防,提升台湾的国际地位,言辞中依然带着浓浓的对抗味道。

同年10月10日,赖清德在台北的“双十”庆祝活动上发表讲话。
这一次,他的态度比之前更加强硬。他说台湾和中国大陆互不隶属,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台湾的未来必须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
他还暗示要推动所谓的“宪政改革”,进一步强化“台湾独立”的立场。
赖清德的言辞挑衅意味十足,显然是在就任后变本加厉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的这些举动,让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升温。

大陆方面很快做出回应。
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批评赖清德的言行,语气严厉地说,赖清德的一系列举动暴露了他作为一个顽固“台独”工作者的本质,他是两岸和平的破坏者,更是台海兵凶战危的制造者。

近年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动作逐渐增多,成为影响两岸关系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
从升级对台军售到频繁派遣高官访问台湾,再到在国际场合为台湾争取更多曝光,美国的种种行为不断触碰中国的底线。
2022年8月2日,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乘坐军机抵达台北,成为自1997年以来首位访问台湾的美国众议长。

中国大陆随即展开强硬反制,8月4日起,人民解放军在台湾周边海域和空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演习区域覆盖台湾海峡多个方向,持续数日。
同时,大陆宣布对台湾部分产品实施经济制裁,包括暂停出口天然砂和暂停进口台湾柑橘类水果等。

美国的介入远不止于这一高调访问。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台军售的规模和频率显著提升。
2019年7月,美国国务院批准向台湾出售价值22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包括108辆M1A2T艾布兰坦克和250枚便携式毒刺导弹。
2020年10月,又批准了价值18亿美元的军售案,包括高机动性火箭炮系统(HIMARS)和空对地导弹。

这些先进武器的提供大幅增强了台湾的军事能力,也向中国传递了明确的信号。此外,美国高官访台的步伐也在加快。
2020年8月,时任美国卫生部长亚历克斯·阿扎尔访问台北,成为1979年以来访台的最高级别美国内阁官员。
2021年6月,三名美国参议员乘坐军机抵台,宣布向台湾捐赠75万剂新冠疫苗。

美国还试图将台湾问题纳入其与日本的同盟框架。2021年4月,美日领导人峰会后发表联合声明,特别提到“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这是自1969年以来两国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及台湾。

在国际舞台上,美国也在推动台湾的曝光度。
2021年5月,美国国务院公开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尽管中国坚决反对,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具备独立参与国际组织的资格。
2022年,美国又多次呼吁联合国系统接纳台湾的声音,尽管这些努力因中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而未果。
这些行为被中国视为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直接挑衅,促使两岸关系持续恶化。

台湾问题的持续发酵,对两岸关系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其后果将在多个层面显现。
军事方面,台湾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咽喉地带。

若台湾落入敌对势力手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份将直接暴露在威胁之下,大量军力将被迫长期部署于此。
经济方面,两岸贸易联系紧密,2022年两岸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0%以上。
若两岸关系彻底破裂,贸易中断将重创双方经济,尤其是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其产品广泛用于全球供应链,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因此放缓。

国际层面上,台湾问题的恶化会削弱中国的形象和话语权。
美国等国若持续利用台湾问题施压,中国的外交处境将更加艰难。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台湾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民族复兴进程。
自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实现国家统一一直是中国的核心目标,若这一进程受阻,14亿中国人的民族信心将受到打击。

最严峻的情况是台海爆发军事冲突。2023年,中国大陆军方多次警告,任何“台独”分裂行为都将触发武力回应。
若冲突发生,美国基于《台湾关系法》可能提供军事支持,日本因其靠近台湾的地理位置和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也可能被卷入其中。

2019年起,台湾当局修改教科书,淡化中国历史内容,强调台湾的“本土性”。
2021年,台教育部门进一步调整课程,将中文课本中的古典文学篇目减少,代之以更多西方和台湾本地作品。
这些变化让岛内年轻一代对中国的认同感逐渐减弱,调查显示,2022年台湾20-30岁群体中,仅20%自认是中国人,而这一比例在2000年曾高达50%。

尽管美国近年来频频向台湾示好,提供武器和政治支持,但台湾内部对这种支持的持久性和可靠性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疑问。
2025年1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削减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这一决定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紧接着,2月,特朗普在白宫接待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时,公开对其表示不满,称乌克兰未能有效利用美国的援助,并质疑其对美国利益的回报。
这场会面通过媒体迅速传播,泽连斯基离开时面色凝重,而特朗普的言辞则被全球观众记录在案。
这一事件很快波及台湾,岛内舆论开始讨论一个问题:如果美国能在乌克兰问题上转变态度,是否也会在关键时刻对台湾采取类似做法?

历史上,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一直建立在《台湾关系法》的框架下。
该法案于1979年通过,规定美国有义务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并维持抵御威胁的能力。
这项法案并未明确承诺在冲突中直接出兵保护台湾,留下了一定的模糊空间。
2022年佩洛西访台后,美国虽加强了对台军售,但当中国大陆随后举行大规模军演时,美国仅通过口头谴责和海军舰艇在附近海域巡航作为回应,未采取更强硬的军事行动。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2025年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对此发表了看法。
她提到,赖清德将台湾的未来完全寄托在美国身上是一个错误的策略。
她回顾了过去几十年台湾与美国的关系,指出美国在决策时始终以自身利益为先。
例如,特朗普在2020年竞选期间曾公开抱怨,称台湾通过台积电等企业“窃取”了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导致美国本土就业机会减少。

龙应台还追溯了两岸历史,提到1949年后两岸虽分治,但经济和文化交流曾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达到高峰,如2008年至2016年间,两岸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现了贸易大幅增长。
她认为,台湾若要确保和平与自由,与中国大陆寻求某种和解才是更现实的路径,而非一味依赖美国。
参考资料:[1]王生怀.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J].理论建设,1999,15(5):5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