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离世的患者日益增多!医生反复强调:少吃蘑菇,多吃这几样

昌勇下 2025-04-09 21:08:3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第42卷第3期,《慢性肾病进展机制及干预对策》

2.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年第37卷第9期,《我国尿毒症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句糙话不嫌家丑,现在这年头,尿毒症就像个黑影子,悄悄摸上门,谁也拦不住。不少人年纪轻轻,身体看着挺壮,突然间就进了透析室,走的时候,连句告别都来不及。

更扎心的是,很多人病得不明不白,心里还以为是肾虚,靠着喝点枸杞茶就能缓过劲儿来。

今天这篇文章,不讲虚头巴脑的套话,就说一句——你天天吃的东西,可能正在把你的肾往死路上逼。

特别是蘑菇,很多人把它当成“健康食材”,殊不知吃多了,对某些肾功能不全的人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为啥这么说?咱一桩一桩摆出来,让你明明白白、心服口服。

先说个真事儿。

浙江杭州,2023年夏天,一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平时爱运动,饮食清淡,家里还自种灵芝、香菇,说是增强免疫力。

结果突然肚子胀、尿少、脸肿,几天后进了ICU,诊断是严重慢性肾衰竭进展为尿毒症,连带高钾血症心律失常。

医生一查,长期摄入高嘌呤食物、膳食蛋白超标,肾脏负担爆表。

这还不是个例。根据《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尿毒症患者已突破150万人,每年新增超12万例,其中不少是因饮食不当、慢性病未控引起的。

而肾病早期又极难察觉,等你发现,可能就是命悬一线。

中医怎么说这事儿?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通于膀胱。

肾虚、肾损者,百病可生。中医讲“肾主纳气、主骨生髓”,一旦肾气虚衰,不仅血液中毒素排不出,连脑子都跟着不灵了。

尿毒症在中医里属“水肿”“关格”“虚劳”等范畴,多因肾精亏虚、脾肾两虚、湿热内蕴所致。

说到这儿,咱得翻翻那锅蘑菇了。蘑菇虽好,但富含嘌呤和磷,尤其对肾功能不全者,是个隐形杀手。

嘌呤代谢产物是尿酸,尿酸高了会沉积在肾脏,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诱发肾小球硬化;磷摄入过量,会导致血磷升高,进而诱发高磷血症和肾性骨病。

你可能会问:那蘑菇不是低脂高蛋白,还抗癌呢?那是对正常人说的,肾不好的人吃它,就像感冒了还非要吹空调,明知不行还硬上。

医生不是怕你吃蘑菇,是怕你天天吃、顿顿吃,跟吃饭似的当主菜吃。

那到底该吃啥?医生反复强调,少吃蘑菇,多吃这几样:

第一,山药。

补脾养肾,性平味甘。《本草纲目》云:“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现代研究也发现,山药富含黏多糖和多种微量元素,能改善肾脏微循环,缓解蛋白尿。

第二,黑豆。

中医称其为“肾之谷”,《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黑豆补肾、活血、利水,对肾阳虚者尤为适宜。

现代临床也证实,黑豆含有植物雌激素样物质,可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

第三,冬瓜。利尿消肿、清热解毒,尿毒症患者多有水肿,冬瓜正中靶心,《千金方》有载:“冬瓜利小便,消浮肿。”而且冬瓜钾含量适中,不易诱发高钾血症。

第四,赤小豆。通利水道,适合脾虚水肿者。

中医讲“赤小豆利湿排脓”,现代则发现其富含皂苷、黄酮类物质,有助抗炎抗氧化。

当然,不能光靠吃,养肾是个系统工程。现代人作息混乱,熬夜、压力、饮食无节,都是肾的天敌。

肾是个“沉默器官”,坏起来没啥征兆,等你眼皮肿、尿少了,肾功能可能已经掉了半截。

所以,别等身体报警才想起保养,保养是未病先防,不是亡羊补牢。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人的正气来自五脏六腑的调和,肾为根本,肾亏则百病丛生。调养肾气,必从饮食、起居、情志三方面下手。

现代医学也强调慢性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若能在肾病前期通过饮食调整、合理运动、药膳干预,绝大多数人都能避免走向尿毒症的深渊。

再说个例子。

四川眉山,2022年,一名50岁男子早年肾结石未治,后来发展为慢性肾炎。家属以为是“肾虚”,盲目进补,天天鹿茸泡酒,结果补得血压飙升,肾功能崩盘,进了透析室。

医生气得直摇头:“不是你肾虚,是你虚养肾。”

这就是现如今的误区——把“补”当“救命稻草”,却不知肾病忌补、忌燥、忌乱吃。

写到这儿,笔者也有些沉重。

看多了病床边的眼泪,才知道健康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每一口饭、每一个觉、每一个念头都得管住自己。

最后几点建议,掏心掏肺地说:

一,少吃蘑菇等高嘌呤、高磷食物,尤其是肾功能异常者;二,多吃山药、黑豆、冬瓜、赤小豆等利水补肾食材;三,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合理运动,守住肾脏的底线;四,定期查尿常规、肌酐、尿酸,早发现早干预;五,别迷信补品,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补错了就是毒。

肾如江湖,水静则清,动荡则浑。

愿你我都能守好这口“先天之本”的清泉,不等它干涸,才知它珍贵。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