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老辈人口口相传一个故事,那就是奇人李娥的传说。今天我将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转叙,请君慢慢欣赏。
在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穴坊镇南李家庄村,有一奇人,姓李名娥(大概是明清时期人士,具体生存时间不详。)其貌不扬,然才情卓绝,行事怪诞,常出人意表,村中老幼皆知其名,流传诸多关于他的趣闻轶事,为平淡生活添了不少趣味。
李娥自幼聪慧,却生性顽皮,读书时对刻板迂腐的先生常存反抗之心。一日,在课堂上,先生正摇头晃脑授课,李娥却盯着先生满是麻子的脸发起呆来。先生发现后,怒不可遏,令其起身质问。李娥毫无惧色,脱口而出:“先生脸上有文章,密密麻麻不成行。一日先生山中行,蜜蜂误认是家乡。”此语一出,全班哄堂大笑。先生又羞又恼,觉得颜面尽失,放学后将李娥留下,狠狠责罚。经此一事,同学们都惧先生威严,不敢再与李娥亲近。
学校厕所坑沿有半大柳树,先生如厕时总习惯扶着它。李娥发现后,心中生一妙计。在又一次被先生打骂后,他趁人不备,用小刀在柳树底部贴近地面处反复削刮,几乎将其弄断,随后又用土仔细掩盖。几日后,先生如往常一样去厕所,手刚握住柳树,只听“咔嚓”一声,树断人倒,先生掉进粪坑,狼狈不堪。此事在村里传开,人们皆忍俊不禁,李娥也因此被先生视为眼中钉。
后来,李娥与同窗一同进城赶考。长途跋涉,众人疲惫不堪。李娥见此,竟夸下海口,称能去前方借几头毛驴,让大家骑着进城,还能与河边洗衣的小媳妇亲嘴。同窗们皆以为他在说笑,便与他打赌,若能做到,众人帮他背行李,反之则他背众人行李。李娥来到河边,对着洗衣的小媳妇们,先是佯装愤怒,称她们偷拔了自己地里的葱,要挨个闻闻是否有葱味。小媳妇们自认为清白,便同意了。待闻到最后一个小媳妇时,李娥突然亲了她一口,随后转身就跑。小媳妇们又惊又怒,呼喊着抓流氓。田里的男人们闻声赶来,李娥机灵地钻进高粱地,众人追错方向,同窗们被吓得一路跑到城里。
赶考途中投宿客栈,炕上已躺满了人。李娥进屋后,众人询问他来历。他称自己从东北来,是个说书的。众人兴致勃勃,让他讲一段。李娥却要求大家都起身,待众人照做后,他上炕坐下,说要讲《西游记》。可一开口便是“有个狗八戒,猪悟空”,众人纷纷纠正,他却耍赖道:“恁会说恁说吧,我待睡觉。”说罢,倒头便睡,占了地方,众人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李娥与同窗投宿一吝啬掌柜的客栈。掌柜既不肯拿褥子铺,也不烧炕,石板炕冰冷刺骨,众人难以入眠。李娥心中恼怒,扬言次日早起要砸烂掌柜的锅。次日天未亮,他找来打豆子的石碌珠,把锅盖插在厨房锅台上方的搁板上,将石碌珠压在锅盖顶上塞进搁板里。天亮后,李娥等人悄然离去。掌柜起床后发现锅盖不见,伸手去抽,石碌珠瞬间落下,砸烂了锅底,还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炕凉皮暖热,临走蛋打锅”。
另有一回,李娥和同窗在茶馆里喝茶。茶馆里有个老学究,平日里总是自恃学问高深,对别人都不屑一顾。老学究看到李娥这群年轻人,便想卖弄一下学问,出了个上联:“孔圣人三千弟子下江南”,让众人对下联。众人一时都被难住,李娥却不慌不忙,张口就来:“关夫子五百儿郎上北岳”。老学究一听,心中暗自佩服,但嘴上还是不肯认输,又出了个刁难的上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李娥略一思索,对道:“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这一下,不仅对仗工整,还暗讽了时政,众人纷纷叫好,老学究也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李娥求学时,先生总是严苛对待学生,稍有不如意就打骂。一次,先生让学生们对对子,出的上联是“老鸦踏断老桠枝,鸦飞枝落”,李娥对的是“仙鹤归来仙壑洞,鹤去洞空”。先生故意挑刺,说对得不好。李娥不服气,与先生争论起来。先生恼羞成怒,说:“我教你,你还顶嘴,看我不好好教训你!”李娥灵机一动,说道:“先生先死,先死先生。先生不死,气死学生”。先生气得吹胡子瞪眼,却又拿李娥没办法,此事也在村里传为笑谈。
异史氏曰:李娥之才,不在经史文章,而在其机敏狡黠,于生活琐碎处见奇思妙想。其行事虽多有顽皮戏谑,却也并非无端作恶,不过是对世间不公、吝啬、迂腐等现象的一种反抗与调侃。他以独特的方式,为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别样色彩,其故事流传乡里,成百姓茶余饭后谈资,亦让后人看到,平凡生活中,智慧与幽默能打破常规,带来意想不到的乐趣 ,不失为生活的另一种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