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犹太人往往都和财富挂钩,在美国,两党背后时常能看到犹太财团的身影,诸多知名媒体也被其牢牢掌控。
鲜为人知的是,在我国,也有犹太人财团的身影。
一百年前,他们踏上了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然而,他们获得财富的手段,却是建立在中国人民的痛苦之上。
那么,他们究竟做了什么?
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
1842年,英籍犹太人高尔顿,凭借其在商业领域敏锐的嗅觉,察觉到上海在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口岸所带来的巨大商业契机。
于是,他即刻着手联络其他犹太人,积极谋划前往上海开拓商业版图,在他的鼓动下,一批犹太人踏上了驶向东方的航船。
随着《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更多口岸,海关自主权丧失,关税税率大幅降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其中,沙逊家族凭借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经验,迅速在上海犹太商团中崭露头角,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军者。
然而,他们的财富却沾满了罪恶,主要手段便是臭名昭著的鸦片贸易。
自1840年起,沙逊家族便大规模开展鸦片贩卖活动,据详实史料记载,1840年至1914年间,沙逊集团进口鸦片总值高达468645936两银子。
若按照30%的利润率计算,在这长达75年的时间里,他们获取的利润高达140593780两银子,平均每年获利近二百万两。
如此巨额财富的背后,是无数中国民众深受鸦片毒害,身体日渐衰弱,精神萎靡不振,无数家庭因此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灾难。
因为在1839年,林则徐曾虎门销烟,极大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发生,沙逊家族想尽办法,还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贿赂英国政府官员,让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准则,推动鸦片贸易在中国合法化。
此后,沙逊家族开始有恃无恐,不断加大鸦片输入量。
到19世纪70年代,新沙逊洋行凭借在鸦片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一跃成为在华鸦片贸易的最大商家。
凭借鸦片贸易积累的巨额财富,1930年,沙逊家族资产急剧膨胀,登顶上海滩首富之位。
进军中国经济
一战过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沙逊家族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商机,开始对其在华商业策略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与拓展。
当时,全球经济格局面临重塑,中国虽历经动荡,但在部分领域仍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无疑为沙逊家族提供了新的扩张契机。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沙逊家族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巩固其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优势地位。
他们积极拓展货源渠道,与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将大量国外的工业制成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市场。
同时,精心挑选中国本土的优质特产,通过高效的物流网络和成熟的销售渠道,远销海外,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
而沙逊家族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远不止于此,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实体产业,开始逐步向房地产、金融、公共事业等核心行业渗透。
自1940年起,他们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大兴土木,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前,上海30米以上的高楼中,有五分之一归沙逊家族所有。
这些建筑不仅成为了当时上海的地标性景观,更让沙逊家族一举成为房产巨头。
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不断购置优质地块,精心规划设计,打造出一系列高端商业写字楼和豪华住宅。
这些房产项目不仅为沙逊家族带来了巨额的租金收入,还通过土地增值实现了财富的几何级增长。
不仅如此,在进入20世纪后,沙逊家族动还创建了一系列金融机构,为自身及其他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信贷服务等。
同时,积极与其他资本势力合资创办投资公司,广泛涉足证券、债券等金融市场,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创建了汇丰银行。
汇丰银行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业务网络,迅速在中国金融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沙逊家族旗下还拥有众多犹太组织,这些组织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金融网络。
随着沙逊家族在华商业势力的不断膨胀,其创建的汇丰银行,成为了他们进一步掌控中国经济命脉的关键工具。
令人不齿的行径
当时,清政府在经历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背负了巨额赔款,国库日渐空虚,财政状况岌岌可危。
在这种窘迫的局面下,汇丰银行趁虚而入,清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不得不向汇丰银行借款。
然而,汇丰银行绝非善茬,每一笔借款都附带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获取中国铁路修建权。
铁路,在当时堪称国家经济发展的动脉。
汇丰银行通过掌控铁路修建权,不仅能够在工程建设中获取巨额利润。
更重要的是,借此实现了对中国内陆资源运输的把控,为其后续进一步掠夺中国财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汇丰银行还成为了清政府官员存钱的首选之处,这使得清政府的“钱袋子”实际上被汇丰银行紧紧攥在手中。
不仅如此,在日常运营中,汇丰银行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通过一系列手段打压中国本土商人,利用自身在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抬高贷款门槛,限制本土商人的资金融通,使得众多中国本土商业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纷纷倒闭。
汇丰银行还联合其他外国势力,不断对清政府施压,迫使清政府降低关税,从而为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大开方便之门,严重冲击了中国本土的民族工业。
更为恶劣的是,汇丰银行利用借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通过操纵汇率、调整利率等金融手段,肆意收割中国民间财产。
无数普通中国百姓辛苦积攒的财富,在汇丰银行的金融掠夺下化为乌有。
辛亥革命后,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汇丰银行并未收敛其恶行。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洗白自己,继续在中国市场兴风作浪,打压中国本土企业,阻碍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1992年,汇丰银行将总部搬至伦敦,但其主要盈利业务依旧集中在东方。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对外经济交流等多方面的考虑,接纳其为首批在上海经营人民币的外资银行之一。
然而,汇丰银行并未珍惜这一机会,前些年在香港发生的乱港事件中,为不法分子提供融资服务,妄图破坏香港的繁荣稳定。
在孟晚舟被扣押一事中,汇丰银行更是丧失底线,向美国方面提供华为机密文件,沦为美国打压中国企业的帮凶。
这些行径使得汇丰银行声名狼藉,也让中国人民看清了其背后的丑恶嘴脸。
汇丰银行的种种行为,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道道伤疤,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警惕外来金融势力的恶意渗透与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