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妈一根针“吸金”800万,被爱马仕看上,60岁走上人生巅峰

史海小记 2025-02-20 09:16:09

爱马仕作为国际知名的奢侈品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然而,在四川,有一位看似普通的60岁大妈,却凭借一根小小的针,竟被爱马仕看上,参与品牌的丝巾创作。

之后,大妈更是越战越勇,短短几年时间便“吸金”800万,走上人生巅峰。

而这位大妈,就是来自四川的杨华珍。

那么,杨华珍究竟有着什么来头?为何能让爱马仕对她青睐有加呢?

藏羌织绣

1960年,杨华珍出生在四川省阿坝小金县。

由于许多藏羌民族聚居在这里,所以在这里,藏羌织绣文化十分浓厚,而杨华珍,也在这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慢慢长大。

杨华珍家中有7个孩子,家庭贫困,日子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然而,贫穷并没有磨灭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

8岁那年,别的孩子或许还在玩着精致的玩具,可杨华珍只能用破布为自己缝制布娃娃。

那一针一线,缝进去的是对美好童年的渴望,也为她日后与藏羌织绣的不解之缘埋下了伏笔。

12岁时,她已经开始自己给自己做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她凭借着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学会了这门手艺。

后来,母亲见她在织绣上的天赋还算不错,便将藏羌织绣技艺传授给她,而这门古老的技艺,自此在她的生命里扎下了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兴趣也会悄然发生变化,杨华珍也是如此,随着年纪渐渐长大,她开始喜欢上了摄影。

于是,她带着多年积攒下来的积蓄,踏上了学习摄影的道路。

摄影与藏羌织绣,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领域,却在她的人生中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刚开始,她开起了照相馆,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后来,杨华珍成为了阿坝日报社的摄影记者。

在别人眼中,摄影和刺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可她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认为,摄影和刺绣都需要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摄影时,她用镜头捕捉瞬间的美好;刺绣时,她用针线勾勒出心中的图案。

当然,在做摄影记者的日子里,她并没有放下藏羌织绣的活,每一次外出拍摄,她看到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都成为了日后藏羌织绣的灵感源泉。

那些在镜头里定格的画面,被她巧妙地融入到织绣作品中,赋予了织绣作品别样的生命力。

然而,一场灾难,让她再次回归了老本行。

一根“针”下的传奇

2008年,一场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打破了无数人的生活,身为阿坝日报社摄影记者的杨华珍,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当她亲眼目睹那一片片废墟,听到废墟下传来的微弱呼救声,看到受灾群众那绝望又无助的眼神后,她的内心感受到了一阵阵刺痛。

作为一名记者,她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场灾难的残酷,可仅仅记录是不够的,她一心想着要为灾区做点什么。

但自身的力量毕竟有限,一番思索后,她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藏羌织绣来帮助灾区的老人和残疾人。

杨华珍咬咬牙,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创立了工作室,她走街串巷,招募了一群60岁左右的大妈。

这些大妈们大多都有着娴熟的藏羌织绣手艺,只是在这灾难面前,生活陷入了困境,杨华珍把她们聚集在一起,让大家重拾织绣的活计。

做好的织绣作品,她便拿去卖掉,而后又毫不犹豫地把钱捐了出去。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杨华珍的事迹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播开来,无数人被她的善举所打动,纷纷伸出援手,给予她支持。

有人捐钱,有人捐物,还有人自愿加入到她的团队中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2012年,一个小小的契机,让杨华珍的藏羌织绣事业迎来了新的转机。

她给儿子做的平板保护套,在儿子的学校里意外爆火,同学们纷纷被这个特殊的保护套吸引,学校也因此向她下了订单。

不仅如此,她还受邀到学校进行演讲。

在演讲台上,她讲述着藏羌织绣的历史和魅力,台下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甚至还有学生当场拜师,想要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

也是在这一年,通过儿子同学的牵线搭桥,她获得了一笔来自法国的38万订单,这对于她的工作室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为了完成这笔订单,她和团队成员们日夜赶工,大家齐心协力,将每一份藏羌织绣的热情都倾注在了作品中。

当这笔订单顺利完成后,杨华珍和她的藏羌织绣彻底打出了名堂。

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注意到了她,植村秀、星巴克、荷兰梵高博物馆、香港珠宝商等纷纷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2014年,她与植村秀合作,精心设计了“生生不息”和“三生万物”系列作品,这次合作不仅让她获得了20多万的设计费,还有100多万的提成。

2020年,爱马仕更是看中了她的《莲花化生图》和《十二月花》,将其用于中国风丝巾设计,每件丝巾出厂价的10%作为她的报酬。

就这样,靠着与国际品牌的一系列合作,几年内她共赚了800多万。

从一个想要帮助灾区的普通人,到与国际品牌频繁合作的藏羌织绣达人,杨华珍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为传承尽力

随着藏羌织绣事业的蒸蒸日上,杨华珍心中的使命感愈发强烈。

她深知,藏羌织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承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瑰宝,需要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

于是,她踏上了一条传播与传承藏羌织绣文化的漫漫长路,足迹遍布国内各地。

在农村,她耐心地为那些渴望学习的村民们举办讲座。

她手把手地教大家藏羌刺绣的基础针法,从最基本的平针、锁针,到复杂的打籽绣、盘金绣,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村民们围坐在她身边,眼神中充满了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好奇与向往。

在城市,她开办流动培训班,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这些年轻人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都被藏羌织绣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在培训班里,她不仅传授技艺,还鼓励大家创新。

她深知,只有与时俱进,藏羌织绣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让藏羌织绣的精髓得以保存和传承,杨华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编撰成册。

这本凝聚着她心血的教材,成为了业内权威,为无数想要学习藏羌织绣的人提供了指引。

在她的鼓励下,徒弟们积极创新,研发出了自主品牌“墨尔朵”,他们将传统刺绣巧妙地融入到时尚单品中,如背包、服饰、饰品等。

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一经推出,便迅速俘获了年轻人的喜爱。

走在街头,常常能看到年轻人背着“墨尔朵”的背包,穿着带有藏羌刺绣元素的衣服,成为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除了传授技艺和创新品牌,杨华珍还致力于收集整理藏羌服饰图案、绣品等文物。

她四处奔走,从民间收藏家手中、从偏远的山村中,寻找那些即将被遗忘的珍贵文物,她将这些文物带回博物馆,精心修复保护,让它们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总结

如今,杨华珍已经成为了四川藏羌织绣的标志性人物。

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馆长等多重身份。

凭借着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她让藏羌绣艺走出了大山,成为了成都的文化名片,远播海内外。

她用自己的努力、创新、担当和善良,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她所传递的精神,也必将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传承。

0 阅读:1

史海小记

简介:史海遨游,古今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