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建造港珠澳大桥,遭到李嘉诚威胁的胡应湘,二人如今高下立判!

史海小记 2025-04-02 09:37:07

近期,李嘉诚出售港口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认为他只在乎自己利益,根本不把国家看在眼里。

但其实,这已经不是李嘉诚第一次这样做。

上世纪80年代,香港另一位富豪胡应湘提出建设港珠澳大桥,促进三地经济发展,没想到,李嘉诚却在此时横插一脚,坚决反对。

那么,胡应湘是谁?为何李嘉诚反对他建设港珠澳大桥?

香港商界双雄

上世纪60、70年代,香港地区经济腾飞,各行各业都涌现了不少的机遇,不少怀揣创业梦想的人都想再此大张宏图,而李嘉诚和胡应湘便是其中的两人。

李嘉诚并不是香港本地人,只因幼年时期战乱时期,才随家人从内地辗转至香港。

初到香港,为了帮补家用,李嘉诚早早辍学,踏入社会谋生,但他从未放弃自我提升,白天辛苦工作,晚上坚持自学。

没过多久,他便在塑胶行业发现了商机。

1950年,李嘉诚毅然决然地创办长江塑胶厂,主打塑胶花产品。

彼时,塑胶花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李嘉诚凭借优质的产品,成功打开国际市场,也借此在香港商界站稳脚跟,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而胡应湘一出生便在香港,父亲胡忠还是赫赫有名的“出租车大王”,家境相当优渥。

因此,胡应湘从小便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后,他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

毕业后,胡应湘怀着满腔热忱回到香港,投身房地产行业。

1969年,年仅34岁的他创办合和实业集团。

凭借专业优势,他在项目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见解,所开发的项目深受市场青睐,合和实业迅速发展壮大,在香港房地产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在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市值仅2亿时,胡应湘的合和实业已达到30亿,风头一时无两。

胡应湘的家国情怀

胡应湘虽出身优渥,却没有富家子弟的骄矜之气,心中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1973年,他第一次踏上内地的土地,眼前的景象让他大为震撼。

当时,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香港存在很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让胡应湘深感痛心,也更加坚定了他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胡应湘毫不犹豫地投身内地投资热潮。

他没有盲目追逐热门的房地产、金融领域,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

在他看来,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此后,胡应湘开启了在内地的基建之旅。

他投资建设发电厂,为当地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解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用电需求;参与高速公路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胡应湘亲力亲为,常常身着朴素的工作服,穿梭在工地现场,与工人一同探讨技术难题,监督工程进度,确保每个项目都能高质量完成。

李嘉诚的逐利

不同于胡应湘的奉献精神,随着原始资本积累的越来越多,李嘉诚似乎将所有目光都放在了越来越多利益上。

他开始积极拓展商业版图,逐步涉足多个领域,包括房地产、港口、零售、能源等。

在房地产领域,长江实业开发了众多大型住宅和商业项目,港口业务方面,和记黄埔旗下的港口遍布全球,处理着大量的货物运输,为李嘉诚带来丰厚的利润。

李嘉诚构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成为香港商界的传奇人物,多年稳居香港首富宝座,其商业影响力不仅局限于香港,更延伸至全球。

而在此过程中,李嘉诚始终将追求利益最大化奉为圭臬。

在香港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期,他大规模囤地开发,获取高额利润,而当市场出现调整迹象时,又果断抛售部分资产,回笼资金,规避风险。

他对英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涵盖了电力、水务、电信等多个关键行业,通过收购当地企业,掌控核心资产,获取稳定收益。

据统计,李嘉诚在英国的投资总额高达数百亿英镑,成为英国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这些投资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港珠澳大桥的分歧

上世纪80年代时,香港经济增速放缓,发展遭遇瓶颈。

胡应湘深知,香港与内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加强两地合作是香港经济再腾飞的关键。

1983年,他提出伶仃洋大桥构想,计划用跨海大桥将香港与珠海联通,以促进两地经济交流与合作,为香港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一构想得到珠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双方积极商讨项目细节,并于1989年正式公布该项目。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澳门方面对原方案提出异议,担心自身被边缘化。

经过深入研究与协商,“一桥通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构想应运而生,旨在整合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强香港、澳门与内地的联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这本是一项造福三地的伟大工程,却在推进过程中遭遇重重阻碍,其中最大的反对声音来自李嘉诚。

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因为他的和黄集团在港口业务领域投入巨大,已在珠海高澜港完成深水港工程,但面临货物吞吐量不足、亏损的困境。

若大桥建成后,陆地运输将对水路运输造成冲击,进一步影响自身商业利益。

在港珠澳大桥计划重启时,李嘉诚的得力干将霍建宁甚至公开威胁:“你自己赚钱可以,但不要影响别人,这会出人命的!”

面对这般威胁,胡应湘毫无惧色,霸气回应:“香港不是某些人的提款机,大湾区需要有共同的心跳!”

他坚信,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发展意义重大,不能因个人私利而受阻。

为了推动大桥建设,胡应湘四处奔走,积极寻求各方支持。

他不仅向政府部门阐述大桥的战略意义和长远价值,还联合其他有识之士,共同呼吁社会关注。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港珠澳大桥终于开始实施建设。

时代浪潮下的不同抉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香港商界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李嘉诚和胡应湘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近年来,李嘉诚的一系列资产转移举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他逐渐将投资重心从香港和内地转移至海外,尤其是欧洲市场。

近期,他计划将43个港口出售给美国,这一消息一经传出,便在世界上掀起轩然大波。

许多人对他的这一决策表示质疑,担心这将对香港及相关地区的经济和贸易格局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损害国家利益。

毕竟,港口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国际贸易和物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如此大规模的交易难免引发各界担忧。

而胡应湘则始终坚守在基建领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并未因商业环境的变化而动摇初心,而是继续专注于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除了港珠澳大桥,他还参与了众多其他重大项目。

胡应湘还积极投身于高速公路、发电厂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他的每一个项目都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致力于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

多年来,他累计在内地投资约510亿元,这些资金都实实在在地投入到基建领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总结

如今,李嘉诚和胡应湘都已步入暮年,回顾他们的商业生涯,结局和社会评价截然不同。

胡应湘虽未成为首富,却因始终坚守家国情怀,赢得广泛赞誉与尊重,他为国家建设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成为人们心中的民族企业家楷模。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仅要在商业领域创造价值,更要关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留下光辉足迹,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0 阅读:2

史海小记

简介:史海遨游,古今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