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动朝野的科场舞弊案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秋,这本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在江苏却发生了一起今朝野震动的科场舞弊案。
这一年江苏省乡试,副考官赵晋与同考官王日俞等内外勾通,接受考生贿赂,大肆释弊,总督噶礼也受贿于科场。
发榜后,苏州士子哗然,1000多人抬着财神涌入供率着圣贤的文庙,以此来讥讽考官见钱眼开,以钱择人。
此事很快传到朝廷,康熙立即命户部尚书张鹏翻、侍郎赫寿赶赴江苏,会同两江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等共审此案。
通过调查,审理,举人吴泌、程光奎对暗中贿赂考官一事供认不讳,证实了赵晋及同考官王日俞、方名等勾结受贿的事实,但因供词中涉及到噶礼从中受贿索银 50万两,使案情复杂化,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
江苏巡抚张伯行对此非常愤慨,不顾身家性命毅然上章弹劾顶头上司噶礼的不法行为,力主彻查此案。
张伯行在奏书中说:外间舆论先是盛传总督与考官、提调各官暗中受贿而出卖举人衔,事情败露后,又传总督勒索银 50万两。这或许不完全是事实,但为了便于案件的审理,请解降噶礼的职务,让他接受审查。
至此,案情越来越趋于复杂,而办案官员又惧于噶礼的权势,不敢秉公审理,反而逢迎巴结,使案件无法审结。
康熙在审阅了张、噶二人的奏疏后,有些无奈,下令一同免去噶礼、张伯行人的职务,由张鹏翮、赫寿(此时已调任湾运总督)继续办理此案。
张鹏黯等在办案过程中,褒噶而贬张,最后形成了一个汇报材料和处理意见:赵晋、王日俞、方名及所取士子行贿受贿成立,应按科场舞弊律论罪,噶礼弹劾张伯行不能很好审理案子属实,其余都是总督,巡抚联名上奏的旧事方苞是张伯行逮捕送交刑部的,《南山集》刻板在江宁,都免于论罪,而张伯行胡乱弹劾噶礼出实举人衔,应当撤职。
康熙对张鹏翻的这个调查结论很不满意,觉得张、赫二人有徇私之嫌,于是另派尚书稳和伦、张廷枢重新审查,可结果仍与张鹮翮等作的结论相同。
康熙在奏报上亲笔批示:“张伯行为官清正,天下所知,而噶礼才干有余,却天性喜无事生非,并没有清正的名声。此结论是非颠倒。”
最后经过分析康熙作出裁决:撤销噶礼江苏总督职务张伯行官复原职,继续担任江苏巡抚,至此,江苏科场舞弊案以及由此引发的噶、张互参案,以张伯行的胜利而结束。
康熙赐区“布泽安流”
张伯行为什么能得到康熙皇帝如此的信任和宠爱?这从康熙的批示和谈话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但详情还得细细道来。
顺治七年(1650年),张伯行出生于河南仪封(今兰考)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儒士在当地号称有德之人,受家庭的熏陶,张伯行从小就学习儒家学说,到13岁时已读完四书五乡,初通翰墨。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35岁的他考取进士,但直到7年以后,才补为内阁中书,步入仕途。
张伯行的仕途,刚开始并不是很顺利,两年后他才升任中书科中书舍入。他的仕途转折点发生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这一年,仅封一带暴雨成灾,城北的河堤被洪水冲垮,在这危急时刻,张伯行挺身而出,紧急招募和指挥民众用沙袋修筑防洪大堤,奋起抗洪,保住了仪封城的安全。
河道总肾张鹏黼得悉张伯行的事迹后,大为赞叹,特地向朝廷推荐张伯行,把他推到治理河务第一线。
张伯行不负众望,日夜奔跑在河堤工地上,督修了200余里的黄河南岸堤,并主持完成了马家港、东坎,高家堰等工程。
由于工作出色,张伯行被委以山东济宁道之职,但刚刚上任,济宁便遇上了灾荒,张伯行立即投入到救灾工作之中。
他千方百计从家乡运来粮食、棉衣,救济饥寒交迫的百姓。在接到皇帝下达的救济批示后,张伯行采取积极行动,动用仓谷赈济灾民,仅放上、阳谷二县,就动用了26000余石。事后,山东布政司指责他擅自动用仓谷,准备奏请朝廷给予革职处分。
张伯行不为所惧,慷慨陈词:“皇上有旨救灾,不能说是擅自动用。皇上如此重视民问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答聚自然不言自明,布政司无奈,只好宣布免予处分。
在济宁任职期间,张伯行致力于治理河务,对漕运湖泊、截流筑闸、疏浚河泉、分水泄洪、挑浚河渠、建桥放船等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并付诸实践。
为了给后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张伯行把自己多年治河的心得汇编成书,取名《居济一得》,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出版。
他指出治河的关键在于选任一个好的河臣,治河的目的在于有益于国计民生,为千自世民造福,这年,康熙南巡,张伯行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对张伯行大为赞赏,特地赐子“布泽安流”愿额以示褒奖。不久,张伯行升调江苏按察使,步人高级官员行列。
不仅如此,他还理直气壮地为士人伸张正义。当时扬州有六秀才得罪了部守,抚军为逢迎上官,打算剥夺六秀才的衣巾(即剥夺其秀才的功名),张伯行得知这一情况后,为六秀才据理力辩,终使六秀才免遭罪难。
张伯行担任按察使仅两个月的时间,廉惠之声在民众中广泛传颂,可虽然老百姓为张伯行叫好,但他却得罪了督抚等一批权贵,因而受到这些人的合力压制与排挤。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正月,康再次南巡,降旨让督、抚荐举德才蒙备的官员,张伯行却不在其列。
康熙到苏州后,对随从的臣子们说:“听说江苏按察使张伯行任官特别清廉,这十分难得。”在接见张伯行时,康熙主动亲自保举,他勉励张伯行我很早就了解你,我来推荐你。如果将来做官做得很好,天下都会认为我知人普任。”于是,张伯行被越级提拔为福建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在福建,张伯行全力赈济灾民,整伤吏治,褒廉纠贪,同时大兴文教,革除陋俗,政绩斐然,福建士民拍手称好。两年后,张伯行又被委以江苏巡抚的重任。
这时,噶礼担任两江总督。此人是满州贵族,位高权重,却贪焚成性,使得两江之地贪贿之风日盛。张伯行对此早有所闻,上任伊始,就发布檄文,严禁属员愦送。
清廉与贪贿从来就是水火不容,因此张伯行与总督噶礼自然合不到一块,并常常发生矛盾,噶礼对张伯行总是处处为难。
在这种情况下,张伯行有些郁郁不得志,一度萌发告病还乡之意,向朝廷提出辞官。但康熙没有批准他的请求,而是在辞星上批示:“张伯行操守清洁,立志不移,朕所深悉,江苏重地,正资料理,不得以衰病求罢”。
“臣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未脱寒酸故态”
张伯行为官清廉,赢得了老百姓的崇敬和爱戴,在科场案和互参案审理期间,当张伯行将被解职的消息传出后,扬州、苏州百姓举行罢市以示抗议,数千人围集在张公馆哭泣,哭声震扬城。
民众们提着水果蔬莱纷纷前来慰问,张伯行哭辞不受。审讯结束后,张伯行回苏州听候结果。扬州士民担心他路途遭遇不测,几万人聚集在江岸为他护送。
张伯行把保全和推荐志操洁清之士,作为自己为官的准则,曾推荐以廉能著称的陈璞为厦门台湾道,竭力保全受噶礼打击的苏州知府陈鹮年、臬司焦映汉、粮道臧大受等。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江苏布政使一职缺员,张伯行疏荐福建布政使李发甲,台湾道陈瑶、前任国子监祭酒余正健作为候选人。但这次荐举却给他带来不小的麻烦。
当时,康熙已将湖北按察使牟钦元提拔就任不久,上海县民顾协一告发牟钦元与勾结海盗的张令涛来往密切,且张令涛就藏匿在藩司官署。
张伯行对此十分愤慨,于是上疏弹劾,请求朝廷依法将张今涛速捕治罪。康熙接到张伯行的奏书后,命两江总督赫寿立案调查。
张令涛此人来头不小,其父张元隆是上海的大富,拥有大量资产,常常出人豪贵之间,赫寿就是其中之一。赫寿底护张令涛,以通贼事查无实据而上报。
康熙觉察到此案有些问题命张鹏翻等重新审查此案,但重查的结果今人失望张醋狎等认为,张令涛是良民,张伯行系诬陷良民换私报复,应予革职,并要求处以极刑。
事已至此,康熙也无奈,只好同意给予革职处分,但否决了给子刑事处罚的意见,并降旨调张伯行到京任职。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十六日,一代名臣张伯行魂归天国。鉴于他一生为官清正,恪尽职守朝廷特地给他一个“清恪”的镒号。
张伯行在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虽居巡抚高位,却从来不贪图享受,始终过着简朴而清寒的生活。
任福建巡抚时,属吏为他准备了豪华的官署,帷幕皆锦绣,器悉金银,张伯行奇怪地问属吏是怎么回事,属吏回答回答这就是以往的惯例,对此张伯行选择拒绝,属吏拗不过巡抚,只得尽数撤去。
张伯行为官的准则,就是从不结交近侍之臣,附和同官之议,也不为同僚的忌妒打击而有所改变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康熙的赞扬和保护,赢得了广大士民的衷心爱戴。
福建、江苏、山东都为他立了生祠,作为对这位清官的最高褒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分,我为人不值一文。”这是“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为人、为官的生动写照。而他的这句名言,也将永远激励和警醒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