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公元581年,杨坚在夺取北周皇权后南征北伐,终于结束了自三国时期开始的南北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然而,隋朝从极盛到衰亡仅用了37年的时间。尽管国祚甚短,隋朝却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音乐发展也有其独特的成就。
隋朝音乐概述隋朝音乐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雅乐衰微,二是燕乐兴盛。
在隋文帝杨坚登基后,对音乐文化高度重视,开皇二年(582年)特意召开了著名的“开皇乐议”,主要是讨论如何恢复汉族传统音乐。
当时朝野对雅乐是否应该恢复也各执一词,郑译坚持主张恢复梁朝音乐,而隋文帝则认为“梁音为亡国之音”。
可见隋初音乐文化的混杂,此时南北音乐尚未得到融合。
在此后的13年中,关于雅乐的争论一直存在,却没能得出统一论调,使得隋代雅乐难有实质性进步。
另一方面,隋朝设置了包容多种音乐的七部乐和九部乐,这些燕乐汇集了汉族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
如“国伎”吸收龟兹音乐、“清商伎”源自汉魏民歌,“天竺伎”来自古印度、“高丽伎”取材古朝鲜音乐等。
既保留了汉族传统,也充分借鉴少数民族,使燕乐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为日后唐代音乐的辉煌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朝雅乐发展尽管雅乐在隋代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开皇乐议”本身也可圈可点。
期间,郑译等音乐家围绕如何恢复雅乐展开长时间讨论,各自据理力争,形成不同的音乐流派。
其中,郑译深得苏祗婆音乐理论精髓,提出“八十四调”方案,主张采用七音十二律,认为应恢复梁朝音乐传统。
苏夔也参与讨论,但他提出了“六十四调”理论,与郑译意见相左。
两人在音乐理论上各有建树,代表了隋初音乐理论的高度发展。
另一音乐大家万宝常更是对音律研究颇深,他在琵琶的帮助下提出“八十四调”理论,建立了宫调体系。
但由于出身低微,他的意见并没被采纳。
郑译、苏夔和万宝常都试图通过理论建设推进雅乐发展,但最终成效不大。
而隋文帝本人也对雅乐颇有微词,他崇尚“黄钟一宫”的迷信思想,牛弘等大臣只得依此逐步恢复宫廷音乐。
可以说,雅乐在隋代无法真正独立发展,更多是服务于帝王。
除个人才华外,参与讨论的音乐家个人野心也成为隋代雅乐发展的绊脚石。
苏夔在父亲苏威支持下结党营私,导致多人被牵连致死, “开皇乐议”已经演变为政治斗争。
音乐本应高于个人权力欲望,但在封建环境下雅乐终究难逃被利用的命运。
隋朝燕乐特点相比雅乐的艰难发展,隋代燕乐则呈现勃勃生机。其中最重要的形态是七部乐和九部乐。
七部乐确立于开皇年间, 到大业年间,九部乐在七部乐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康国伎”和“疏勒伎”,音乐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莫高窟壁画
《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经常举办大规模的宫廷音乐会,以七部乐和九部乐来招待外国使者,充分展示了隋朝音乐成就。
这些燕乐不仅演奏形式丰富,且吸收了不同地域的音乐元素,为隋唐音乐的繁荣奠定基础。
它体现了隋代音乐的包容和开放,音乐也因此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
这一时期的音乐成就不仅影响隋代,也对后世唐宋音乐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隋朝国祚短暂,但其音乐发展成就不容忽视。
在雅乐方面,虽历经波折,但理论建设还是有一定贡献;燕乐方面,汇集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精华,为后世音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隋朝音乐在传承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色。
虽然隋朝灭亡得突然,但其音乐遗产永存,也成就了中华音乐发展的璀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