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的“征”和“伐”,有何讲究?哪个含义更好一些

江湖史话 2023-08-31 17:42:16
前言

古代社会征战不断,而词汇往往蕴含深意。“征”与“伐”看似相似,实则含义迥异。究其缘由,往往隐藏着当时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今天,我们不妨跟随历史的脉络,探寻“征”与“伐”的渊远故事。

“征”代表君主神圣权威,“伐”需口号凝聚

在古代社会,战争几乎就是一种日常。从建国之战到内乱的征伐,其过程总是循环往复,所有的历史变迁似乎都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之上。

想要深入了解古代历史,就不得不探讨当时的战争。但关于战争方面的讲究实在太多太多,不仅有关各种著名战役的精彩故事,还涉及战争本身的种种要素。

然而,是否有人发现,在古代战争中,特别强调“名正言顺”,尤其是在记录每一次战争时,都会特别区分“征”和“伐”的不同含义。

例如在许多史书记载里,我们可以看到“东征”、“西征”以及“南征”,但奇怪的是,提到“伐”时,却经常喜欢用“北伐”这个说法。那么,“征”和“伐”之间究竟有哪些差异?通过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一窥古代战争的另一大特色。

想要弄清“征”和“伐”的区别,就需要理清两者各自所代表的含义。首先来看“征”这个词。

“征”代表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

据《孟子》记载:“征者,上伐下也。”其意为,上级对下级的战争。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统治者对反叛的下属进行的战争。

那么,这种战争的性质在当时是否正义呢?

对这类战争的理解,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正义或非正义来判断,而必须从当时的文化背景来理解。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君主在这种观念中仅次于天地,其地位具有远高于现实的意义。

而且,根据君主集权制度的特点,君主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不管其所作所为对或错,都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因此,君主对下属进行讨伐,无论是否过分,在当时都具有天然的正义性,下属没有任何理由反抗。

特别是在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结合时,甚至产生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因此,每当使用“征”这个词时,就意味这场战争具有无比的权威性,被讨伐的一方在口号上就已经处于弱势。

所以,所有的君主在发动战争时,通常都会利用“征”这个词,以代表战争的神圣权威,也暗示了这场战争的压倒性和必胜性。

“伐”仅代表残酷厮杀,需口号赋予正义

相比“征”而言,“伐”则缺乏天然的正义性和权威性。就字面意思看,它只代表绝对的杀戮和打击,所以更具有血腥色彩,在口号上缺乏立足之地。

但我们必须承认,古代战争中交战双方必有一方正义,一方邪恶,但为了确保战斗力量的凝聚,两方都必须强调自己的正义性。因此,古代战争特别强调口号,即使是下属面对上级的战争,也可以喊出“清君侧”等口号来激发斗志。

至于那些自认正义却缺乏天然权威性的战争,更需要强有力的口号来凝聚军心、士气。例如“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等,通过这些强烈口号,给予“伐”以正当的名义,但其残酷厮杀的性质还是更强。

所以,“征”和“伐”两个词的含义不同,代表的战争性质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就名分而言,“征”比“伐”更高贵正派。

那么,为何历史上只见“北伐”而无“西伐”“东伐”呢?其实这背后也蕴含深意。

北方是战争源头,北伐象征复国希望

之所以在历史上大量使用“北伐”一词,并非古人的随意习惯,而是由于大部分战争威胁实际上都来自北方,这其中有以下缘由:

首先,从内乱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历史上,北方通常是政治军事的中心,决定天下命运的战争往往就是从北方开始的。南方则更多是休养生息之地,地位不太重要。

因此,每当历史上爆发内乱,从北方向南方发动的战争,往往代表绝对的实力和权威,接近于上级对下级的战争,因而采用“征”的叫法。

但是,面对来自北方的强大统一压力,南方势力自然也不会就此沦落,他们也会奋起反抗。有时在关键节点上,南方会占据毫无战事的休养生息带来的优势,实力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北方长期战乱,反而出现空虚。这时,南方就有机会北上进攻,于是出现“北伐”。

在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就很有名。当然,据记载他并没有所谓的6次北伐,只有5次。客观而言,诸葛亮的北伐符合这种规律,他为避免北方的统一压力以及解决眼前危机,才发动弱胜强的战争。

而为了赋予战争正当性,他还提出“兴复中原,光复汉室”的口号,以凝聚士气对抗北方压力。但可惜的是,弱敌强终难取胜,再加上有点像下级对抗上级之势(曹魏获得汉禅让),所以最后还是失败了。

除内部斗争外,还有外部压力。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外患都来自北方。从最早的匈奴,到五胡乱华,再到辽、金、蒙古、满清,这些对手均起源于北方草原。

许多战争都是从北而南,导致北方沦陷,王朝只能逃亡南方。面对这样的外患,中原王朝必须从南方反击,战争方向因而为“北”。而且,由于不是君臣的上下级战争,无法使用“征”,只能用“北伐”。

但为确保正义性,每次作战时仍要喊出口号,要么“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要么“北定中原,恢复江山”。

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岳飞北伐就是典型案例。北宋丧失北方领土后,必须进行反击,战争目的就是收复北地,因而成为“北伐”。

值得一提的是,岳飞充分调动民族情感和恢复故土的愿望,士气高昂。他一度直捣黄龙,差点收复北方,可惜最后还是失败了。除朱元璋外,北伐少有全胜,岳飞也只能无奈叹息。

战争残酷本性不变,需文化约束

综上所述,这就是关于古代战争中“征”和“伐”区别的由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口号的重要性。只要口号响亮,战争就可占口号优势,增强战斗力,气势压倒敌人。

当然,上级对下级的战争,往往就已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除非实力差距过大,否则下级已是落敌在先,士气尽失。

因此,想要了解古代战争,必须理解其文化内涵。不同于西方的野蛮杀戮,中国战争更加强调一种伦理性。即使是邪恶的一方,也要强调伦理约束,可见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但我们也必须从另一角度理解,战争终究是一种相对野蛮的做法。无论何种正义性,战争都以生命堆砌,胜利者和失败者都付出惨痛代价,而最痛苦的还是百姓。所以,战争并非好的解决手段,想要发动一场战争,需要考量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结语

古往今来,“征”与“伐”见证了中国悠久的战争历史。词汇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中国重视战争义理的一面。今人虽无法改变历史,但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反思战争的残酷本质,避免轻言动武,珍视和平发展的时代机遇。历史并不遥远,而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审视古往,就可能获得现今的启迪。

1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