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刚咽气,殡葬公司就找上门!个人信息泄露成家属心中刺

落樱皆安 2025-04-06 15:41:44

清明前夕的沈阳城笼罩在蒙蒙细雨中,48岁的张先生站在爷爷生前住过的老屋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凉的窗框。两年前那个混乱的夜晚又浮现在眼前——救护车的鸣笛声、医护人员匆忙的脚步声,还有电话那头陌生推销员急促的声音,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他至今想不通:爷爷咽气不到半小时,连亲儿子都没通知到,殡葬公司是怎么精准找上门的?

一、深夜急救后的诡异来电:谁在贩卖逝者信息?

2023年4月17日晚上9点,张先生发现88岁的爷爷呼吸急促。他颤抖着按下120,急救人员半小时后宣布老人抢救无效。当时他攥着死亡确认单浑身发冷,连父母的电话都忘了打。可就在医护人员前脚刚走,他的手机突然炸响。

"第一通电话是个女的,开口就说能提供全套殡葬服务,还问我需不需要寿衣。"张先生说到这里,喉头猛地哽住,"我爷爷身体都还没凉透啊!"更诡异的是,之后半小时里,三家不同公司的推销电话接踵而至。等他跌跌撞撞跑到派出所办死亡证明时,发现连家庭住址都被对方摸得一清二楚。

这不禁让人想起2021年合肥曝光的"信息黑市"——当时有殡葬中介自曝,每从医院护工手里买到一个逝者信息就能赚500元提成。而沈阳急救中心工作人员虽坚称"绝对保密",但张先生记得清清楚楚:当晚接触过爷爷信息的,只有120医护人员。

二、不请自来的"热心人":殡葬乱象刺痛家属心

当张先生凌晨返回爷爷家时,眼前景象让他头皮发麻:三家殡葬公司的业务员挤在楼道里,有人捧着骨灰盒样品,有人举着价目表。屋里还有两个陌生男人正给爷爷擦身换衣,父母和他们面面相觑——都以为对方是自家人请来的。

"他们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张先生红着眼睛回忆。最终父母碍于情面,当场掏出3800元现金定了最基础的套餐。可事后追问信息源时,对方眼神闪躲:"我们就是干这行的,自然有门路。"

这种乱象在全国并非孤例。2016年上海某殡仪馆被曝伪造民政部门证件,2020年大连两家"一条龙"服务队为抢客户在医院大打出手。更令人心寒的是,当记者致电沈阳民政局时,工作人员只丢下一句"建议报警",而卫健委的"严肃处理"承诺,在张先生看来就像打在棉花上的拳头。

三、信息泄露背后:一条见不得光的产业链

从业十年的殡葬师老刘私下透露,这行当早有"信息贩子"暗流涌动。医院护工、急救车随车人员、甚至社区网格员,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去年有个护士长卖患者信息,每条卖50块,两个月挣了台车首付。"他压低声音说。

这些被倒卖的信息会层层加价,最终到殡葬公司手里能炒到200元/条。有些公司为抢"头柱香",专门雇人在医院蹲守——看见家属哭就往上凑。北京某律所曾统计,仅2022年就有37起相关诉讼,但最终查实信息源的不足5%。

"取证太难了。"李宝坤律师摇头。他经手过最典型的案子,是武汉家属在太平间拍到殡葬中介给护工塞红包,可法院调取通话记录时,发现对方用的都是未实名登记的电话卡。

四、维权困境:家属该如何守住最后尊严?

"当时整个人都是懵的,哪想得到录音录像?"张先生的懊悔道出多数家属的无奈。付建律师建议,遇到类似情况可采取"三步法":先用手机记录现场人员、车辆信息;立即向110和卫健委双线报案;对明显虚高的收费,保存收据日后追讨。

值得关注的是,《民法典》第1034条明确规定,逝者隐私同样受法律保护。2023年杭州就有判例,殡葬公司因强行推销被判赔偿家属精神损失费8000元。但现实是,像张先生这样选择报警的不足两成——很多人觉得"人都走了,别再折腾"。

结语:春寒料峭中,张先生把一束白菊轻轻放在爷爷墓前。墓碑上的老人笑容慈祥,却永远不知道孙儿这两年的心结。当我们追问"到底是谁出卖了逝者信息"时,其实是在拷问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生死之事,不该成为某些人眼中的生意经。

0 阅读:12

落樱皆安

简介:这里没有情感专家,只有陪你晾晒心事的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