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爆发初期,国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这一时期,解放军由于兵力较少,因此并没有出现兵团一级的编制,野战军首长直接指挥纵队。一般来说,一个纵队下辖三个师,兵力在2万人左右。但也有一些纵队实力较弱,比如华野下辖的两广纵队,成立之初只有三个小团和一个教导总队,总兵力还不足5000人。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国军的机动兵力越来越少,我军也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通过吸收青壮年参军和改造俘虏兵等办法,使自身的兵力不断扩充。随着兵力的不断增加,兵团这一建制也应运而生。华野出现了陈唐兵团和山东兵团,中野出现了陈谢兵团,东野也拥有了第一和第二两个兵团。
这一时期兵团和纵队同时存在,但总体还是以纵队为主。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军兵败如山倒,随着四大野战军的成立,纵队这一建制也基本退出了舞台,野战军首长直接指挥兵团,兵团再指挥军、师等战斗单位。这一时期,解放军一共有19个兵团,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四野第14兵团。
该兵团成立于1949年4月末,下辖39军、41军和42军。当时四野公认的五支王牌部队分别是1纵(38军)、2纵(39军)、3纵(40军)、4纵(41军)和6纵(43军),14兵团虽然成立的时间比较晚,但却拥有39军和41军两支王牌,这个牌面在四野四个兵团当中是独一份的。
当时39军有68000余人,41军的兵力为47000多人,42军的兵力为64000多人,这三支部队加起来兵力将近18万人,实力在我军19个兵团当中独占鳌头!要知道一野成立之初只有两个兵团,总兵力155000余人,比四野14兵团足足少了25000余人。四野一个兵团的兵力居然比一野全部兵力还要多,足见四野当时的强大。
那么当时14兵团的司令员是谁呢?他就是刘亚楼将军。刘亚楼是福建武平人,出生于1910年,中学毕业后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小学老师。1929年秋季,19岁的刘亚楼弃文从武,加入了红军队伍,跟随部队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战斗和长征,担任过师政委和师长。长征到达陕北后,刘亚楼进入抗大任职,担任教育长。
解放战争期间,刘亚楼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后来又担任了东野和四野的参谋长,协助林彪和罗荣桓指挥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战役战斗,为东北全境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不久,刘亚楼奉命率领5个军进攻天津。这是他担任参谋长以来第一次独立指挥数十万兵力作战。
结果刘亚楼表现十分出色,仅用29个小时就解放了天津,消灭敌军13万多人,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也是他能够出任14兵团司令员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仅仅三个月后,14兵团就被取消了,刘亚楼调任空军司令。当时空军的基础十分薄弱,刘亚楼上任后,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地工作,为空军的成长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刘亚楼组织成立不久的空军入朝参战,在飞行时间远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靠着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精妙的战术配合取得了不少胜利,建立起了令美军飞行员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刘亚楼被授予上将军衔。
当时海军司令肖劲光是大将,装甲兵司令许光达也是大将,为何空军司令刘亚楼不是大将呢?主要原因就是他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历比较缺乏。长征到达陕北后,刘亚楼先是进入红军大学学习。不久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大学改名为抗大,刘亚楼没能上前线,而是留在了抗大,担任教育长。
1939年的时候,刘亚楼来到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之后他一直留在苏联。直到1945年8月的时候,才跟随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对日军作战。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主要依据除了1952年的定级之外,还有资历、职务和战功。刘亚楼1939年就去了苏联,1945年8月才回国,八路军时期的经历几乎缺失,这对他的授衔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也因此和大将军衔失之交臂。1965年,刘亚楼将军不幸病逝,年仅55岁。
林总四野为解放战争打遍大半个中国
“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是战神林彪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应当时技术条件的克敌制胜的战术原则。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本来应该由师、团一级,至多不超过军一级的军事主官概括总结出来,却有劳他这位总司令来完成这些“形而下”的具体方法。在他沉默寡言、惜言如金的背后,对这些战术原则的贯彻却长了一张“婆婆嘴”。四野部队中的同质化、均质化现象相当突出。其实,六大战术原则中,只有“三三制”是纯战术的,其他则偏于战役,当然是在战术基础上的战役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彪还是中国现代战争意义上的“大数据”鼻祖:攻击锦州能把兵力配置精细化到营一级;在胡家窝棚的仓促遭遇战斗中,仅仅根据战斗缴获中:被俘人员官兵的比例(官>兵)、长短枪的比例(短>长)即推断出此地为敌人的高级指挥机关。这些功力恰与40年后,以色列的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马丁·范克里韦尔德在《战争指挥》里的某些理念不谋而合。 正因为这种实力和战功,即使受他“叛逃”事件的影响,在历次裁军中,四野部队得到保留的最多,重点建设的部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