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寻亲,为何三个弟弟闹成三段笑话?皇家亲情被权谋戏耍

醉薇谈历史 2023-05-18 00:58:00

太和元年(827年)唐文宗李昂即位,册封生母萧氏为皇太后。

唐文宗能当上皇帝,全赖太监们所赐。宦官刘克明弑杀了唐文宗的哥哥唐敬宗,并拥立绛王李悟为帝。李悟才坐上龙椅两天,又被另一伙太监所杀,唐文宗稀里糊涂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带血的龙椅谁能坐得安心?唐文宗心惊肉跳,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决定“找朋友”。问题是,唐文宗的先天条件太差,可谓举目无亲。

堂堂皇子怎么会举目无亲?榜上萧氏豪族还愁没有亲人吗?

兰陵萧氏确实很牛叉,但那是在南朝时期,在大唐的豪族名单里,他们根本排不上号。唐文宗的母亲是福建人,即便出身于兰陵萧氏,那也早就是破落户了,根本沾不上家族的光辉。

萧太后自幼父母双亡,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迫于生活的压力,她自卖其身,进入王府做了一名婢女,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她所伺候的王爷叫李恒,即后来的唐穆宗。估计萧氏颇有几分姿色,因此受到了李恒的单独接见,生下次子李昂。

不过,唐穆宗显然对萧氏不是很中意,很长时间都没有给她一个名分,以至于史书都搞不清,她在当太后之前究竟是什么身份。

子以母贵,您可以想象,母亲不受待见的李昂,在宫中活得有多委屈。太监们之所以相中李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没有“朋友圈”,好控制。

宦官们想控制唐文宗,唐文宗唯一的出路就是扩大朋友圈,因此他很自然地就想起了自己还有个姨妈和舅舅。

于是他以尽孝为名,很快找到了姨妈,并册封姨妈为徐国夫人,只是舅舅却始终没有任何音讯。

唐文宗不死心,将寻找的范围从闽地扩展到越地,地方官员全都被动员起来了。您还别说,一年之后好消息传来,皇舅真的被找到了。

有个叫赵缜的商人找到一个叫萧洪的人,声称他就是太后失联二十余年的弟弟,并且带着萧洪去见了徐国夫人,让她辨别真伪。

然而,当年弟弟失联时太年幼,如今变化太大,徐国夫人也没法识别,只好带着他去见萧太后。

萧太后跟徐国夫人一样,也记不清弟弟的模样了。

我很纳闷,按史书记载,萧太后是自愿卖身,而不是被抢,她应该有时间安排好弟弟的生活,怎么就一点线索都没留下来呢?除非姐俩都没管弟弟的死活,甚至连道别都没有。

当年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跟萧太后有相似的经历,窦太后就是靠回忆分别时的细节识别出了弟弟的身份。而萧太后姐妹与弟弟之间,居然连一点可回忆的东西都没留下。

没有识别的标准,那就当作真的吧,于是姐仨抱头痛哭。

最高兴的当属唐文宗,他立刻授予舅舅金吾将军、检校户部尚书。金吾将军虽然算不上高官,但却很重要,它是皇宫宿卫的武将。在禁军中安插亲信,唐文宗终于给自己的安保加上了一道保险。

几年后,萧洪又被调任鄜坊节度使,成为镇守一方的军政大员。然而,就是这个调令给萧洪带来大麻烦,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禁军中有个流行的规矩,如果哪位将领出任节度使,同僚们就集体凑钱给他置办行头、路费以及赴任初期的相关费用。等此人有钱了,会以三倍的回报偿还借款。

之所以有这个规矩,是因为节度使有财政大权,就是个土皇帝,待遇远非禁军将领可比。这种“集资”的模式既解决了前期费用太大的难题,也让“投资人”有一个丰厚的回报。

但萧洪不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跟这条规矩没多大关系,但却莫名其妙地被卷了进来。

原来,前一任鄜坊节度使也是出自禁军,此人尚处于“偿债期”就突然挂了。按我们现代人的观点,这属于投资失败,投资人只能自认倒霉,可当时不是“法治社会”,那些投资人认为,我们投资的是这个职务,前一任挂了,后一任有义务替他还债。

萧洪当然不服气,我也没拿你们的投资款,凭啥替前任偿债?

私下集资行为纯属个人行为,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各说各有理。投资人们仗着人多势众,且有后台,把官司打到了宰相李训那里。

后台?哪个后台能比萧洪的后台还要硬?您还别说,这些投资人的后台真的很牛,他就是著名的大太监、神策军中尉仇士良。

太监比皇帝还要牛吗?那要看是谁,我就说一个事实,后来正是这位仇士良,软禁了唐文宗。

仇士良不差钱,应该不会参与集资,但他的心腹们很多都是投资人,他必须为他们出头。

面对仇士良的咄咄逼人,萧洪一点都不怕,他都不需要惊动皇帝,就有人能替他摆平。因为他还有一个后台,此人正是宰相李训。

萧洪与李训的缘分,那可太劲爆了。

也不知道李训从哪里得到的信息,他惊讶地发现,这位太后的弟弟萧洪其实是个冒牌货。

李训得知真相后,却没有告发萧洪,而是以此为把柄,将萧洪控制得死死的。萧洪也够机灵,他立刻投诚,用自己的权力提拔李训的弟弟,二者之间形成了同盟关系。

有李训这道防火墙,萧洪根本无惧那些投资者的告状,还怂恿前任节度使的儿子到李训那里告状,要求“人死债清”。李训心有灵犀,随即判定投资者败诉。

一场经济纠纷原本该画上句号了,但仇士良觉得被打脸了,他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放出了大招。

什么大招呢?仇士良也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个叫萧本的人:此人才是太后的亲弟弟,萧洪是冒牌货!

这下事情闹大了,于是御史台接过案件,很快审讯出结果,萧洪确实是假冒伪劣产品。

唐文宗怒了:八年啊,你这个骗子居然骗了朕这么长时间,处死!

就这样,太后寻亲闹出了大笑话,萧洪竟然因为一场经济纠纷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落得身首异处。

这一回萧太后谨慎了许多,问了很多家庭的细节,萧本对答如流,曾祖、祖父、父亲,以及其他亲戚的性命,家庭状况都能对得上。于是太后流着泪拉着萧本的手说,上次被骗了,这次错不了。

唐文宗也照例开礼单,将萧家人该追封的追封,该授官的授官,光赏钱就花了亿万,萧本也官至左金吾将军。

没想到,才过了不到两年又出幺蛾子了,有个叫唐扶的福建观察使,带来一位名叫萧弘的晋江县令,声称此人才是真正的太后弟弟。

萧太后也是糊涂,弟弟失散的时候那么小,怎么能对家里的情况这么熟悉?试问一下,我们有多少人知道曾祖父的姓名?分明是做足了功课嘛,只有冒牌货才会如此小心翼翼地做足功课嘛。

御史台再次出马,很快就得出结论:萧本是冒牌货,萧弘才是真的。

可怜的萧太后又不得不第三次认亲,萧本却没有受到处罚。

然而,两年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却莫名其妙地上书:“之前大伙儿都异口同声地认为萧本是假冒伪劣,萧弘是真的。但这个案子审理流程太不专业,应该让他俩对质,否则的话被人骗了,那可就是贻笑千古啊。”

刘从谏虽然没有明说,但明眼人都能听得出弦外之音,他一定是得到了什么消息,对萧弘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唐文宗气得直哆嗦,让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三司会审,让萧本和萧弘对质,看究竟是谁在撒谎。

审讯的结果让人喜出望外:萧弘果然跟萧本一样,都是冒牌货!

唐文宗连发怒的勇气都没了:萧本流放爱州,萧弘流放儋州,这些年享了多少福都吐出来。

就这样,萧太后寻亲十二年,先后认了三个弟弟,结果闹出三段笑话。而那个始终没有现身的亲弟弟,则成了一个永久的谜。

故事讲完了,不知道您有没注意到一个细节:其实三个骗子的身份早就被人识破了,只是那些人都不说,而是等了很长时间才出来爆料,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理由很简单,等到合适的机会抛出来作为打击对手的工具。甚至他们就是某些人制造出来的前台木偶。

在萧洪的故事中,李训和仇士良就是死对头。李训利用萧洪为自己谋私利,仇士良引而不发,等到需要彻底清算时才点燃引信。

史书对唐扶的记载太过简略,尚无法判断他所扮演的角色,我个人认为,他抛出萧弘,对付仇士良的痕迹很明显。

刘从谏跟仇士良原本是同盟,后来反目成仇,他揭穿萧弘,看似有利于萧本,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第一次审讯后,萧本虽然被揭穿,但却没受到处罚,明显是仇士良在背后捣鬼了。

第二次审判的结果却是萧本与萧弘一起遭到了流放,这一定是背后的暗战中仇士良吃了亏。这个事件,也为刘从谏与仇士良的恶斗埋下了伏笔。

太后寻亲,竟然变成了朝廷斗争的工具,这种事放在盛唐时期简直不敢想象,估计李世民要气得爬出昭陵。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