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上一章讲到柔弱胜刚强,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利用好这一条自然规律,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治。本章讲到的是无为而治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作为自然规律的集合,它自己是没有什么作为的,因为道没有目的性,然而,也正是因为道没有这种目的性,天下万物都依照道的规律生长发展,所以道又是无所不为的。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诸侯君王如果能谨守道的处世原则去管理人民,那么人民将会自动自发地发展进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字从金,“镇”的本义为压,金属的比重较大,因而压力较大,东西被压住后,其位置就相对稳定。当人民发展出欲望目标时,我就可以用道的规律去引导他们了。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万民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了,也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当人民没有了杂乱的欲望,就可以静心于发展,整个国家也就会变得平安稳定了。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我们看《道德经》,如果只看文字本身,很难读懂,所以要从整体去看,从情境看。当时最大的情境就是国家,一个国家就两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管理者如何做好管理工作,这是重中之重,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小情境诸侯国、企业、家庭也都是如此。作为最大的管理者君王要怎么做呢?一定要遵循道的规律。君王修身养德,常施恩德,广济天下,那么天下大治。君王无德,国家混乱,百姓遭殃。
与《道德经》这一章相似的是姜太公对周文王的告诫,圣人在天地间,要尤其重视规律。依自然法则去对待百姓,百姓就会保持安定。民心浮躁就会发生动乱,动乱的征兆一旦出现,天下政权就有得失之争。这时圣人就发动兵刑来平息民乱,以普施恩泽来凝聚民心。圣人首先倡导除暴,天下纷纷响应。事情变化到了极点,必然走向它的反面,国家就会恢复常态。之后既不要进而争功,也不要退而让位。能这样保守国家政权,国家就能与天地一样久远了。
相对于姜太公的原话,《道德经》更加精简。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无为而治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首先,不主动介入被管理者的发展过程,观察、照顾好被管理者,以身作则去影响被管理者,当被管理者偏离大道时,把被管理者引导回来。这样,被管理者会跟随管理者的脚步而发展。结果是被管理者可以不受制约地健康发展,同时又能遵循自然规律。
我们现代人总是很有为。有为的管理者要求被管理者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听话照做,否则,就要把被管理者排除在情境之外,就像有些做父母的,孩子不听话,关到门外,有些老板,员工不听自己的,开除。
西方人很难理解无为而治,认为中央集权就意味着独裁、专制,意味着管理层会出现大问题,所以他们要走两党制、多党轮流执政的道路,认为这样可以避免问题的发生。但是,现实是,两党制、多党制问题更大,目前问题都已经暴露出来了。
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的制度在不断演化,从禅让到封建制到中央集权制,无论哪种制度,对管理者的要求都非常非常高,最好高到理想状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无为而治。君王做不到,民众就会推翻统治者,秦二世就是案例。汉朝时期实行过一段时间无为而治,效果还不错。但是,无为而治太难,要想达到尧舜禹,周文王那种圣人的状态,对君王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后来,汉朝又独尊儒术,其实你要仔细读儒家经典,你会发现儒家是诸子百家的集合体。
从古至今,管理者修身仍然是必须的,最好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我们讲知行合一,认知这块有了,无为而治要如何落到实处呢?
无为而治可以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企业管理、团队建设、教育孩子等等各个方面。我们要想让孩子思想不受限制,健康成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老师、父母最好使用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
我们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用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先不管,观察。然后嘛,带过孩子的都知道,一群孩子在一起,你打我,我打你,这个哭,那个闹,乱作一团。乱了过以后,时机到了,就可以镇之以无名之朴。我们跟孩子们讲,你们看,这个课,老师可能上得下去了?这样啊,你们自己定规矩。孩子们都举手赞同。如果一开始就给孩子们定规则,这就把他们限制死了。
经历过前面的混乱,孩子们很愿意自己定规则,怎么奖励,怎么惩罚,都是自己定。由于规则都是他们自己定的,他们自己也很愿意遵守。
这就叫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父母如何无为而治呢?
怎么教化自己的孩子,我们为人父母的,可能感到最头痛。有些家长把教化孩子量化为成绩,认为孩子的成绩好,这个孩子就算教育得好,但是也有很多人意识到这里面有问题,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做。我们从《道德经》这一章就可以学到如何教化孩子。
《道德经》说道永远都不是为了让自己有作为而存在的,所以它就可以无所不为。做父母的如果能够遵循这个原则,孩子就会自主发展。
孩子刚生下来,是什么都不懂的,但是这个时候可发展的空间也是最大的。他将来什么样的可能性都有,科学家、教师、艺术家、国家领袖……
父母也不知道这个孩子将会怎么样。所以,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在观察孩子发展的阶段,不会主动地介入到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只是尽心尽责地照顾着孩子健康成长,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状态。父母秉承这样的原则,孩子将会跟随父母的脚步而发展。换句话来说,就是父母用自己来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孩子是在无制约的自我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不断地学习开化。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身作则是父母最重要的影响孩子行为的方式,对于孩子形成特定的思维观念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孩子讲诚信或者撒谎,都反映着父母的教导方式。当然,孩子现在接收信息的来源特别杂,比如受电视、手机的影响,也可能会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这就需要父母去纠正。
《道德经》认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里的镇,不是压制,也不是说教的意思,而是让孩子在道的规律中去感受,自己修正,从环境入手,消除不利的影响。当我们讲到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让别人服气才有效果。如果让别人害怕,顶多当着你的面不做而已,你又能怎么样?所以你经常会看到两面派的孩子,孩子在外面犯错了,叫家长了,家长就懵了,不会呀!我孩子可乖巧了,不骂人,不打架,怎么搞的!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何纠正孩子呢?《道德经》在上一章给出了四种方法,我们要想让孩子消除不恰当的观念,用收敛、弱化、废除和取代。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孩子重新回归道的正途,孩子依道而行,自然也就不会有非分的欲望产生。
《大学》中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先格物然后再致知、诚意、正心。现代人由于缺少文化的传承,要反过来,孩子们先诚意、正心,遵循道的规律,然后再格物、致知。这样孩子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活的,而不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把知识学死了,就变成书呆子了。除了会上学,其他什么都不会,怎么能成为修齐治平的人才呢!
当孩子有了道行,就不会产生离经叛道的念头,这样他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往自己想要的正道去努力学习了。父母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会怎么样。用《道德经》的话来说,就是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