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太平洋上,有一座神秘的岛屿 —— 复活节岛,它以众多巨大的石像闻名于世。这些石像曾在各类世界未解之谜书籍中被描绘成外星人的杰作。
石像呈 45 度角仰望天空,设计风格后现代,配上大大的眼睛和白色眼白,宛如先锋艺术作品,与古代风格迥异;而且最重的石像接近 270 吨、高达 10 米,全岛近 900 座这样的石像,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原始岛民似乎难以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
01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神秘莫测。
在太平洋其他地区,如汤加、塔希提等地,也存在类似风格的小型雕塑,这表明造石像本就是玻利尼西亚人的传统,复活节岛的石像只是在规模上被放大了。并且,现代学者通过模拟当时的环境,发现依靠人力制造这些石像虽然艰难,但并非毫无可能。
例如,岛上有未完成的石像半成品,这证明石像是直接在巨大山石上凿刻而成,省去了采集特定尺寸大石块的难题,虽然搬运过程依然艰辛,但困难是能够克服的。
当时的岛民很可能集合了几百乃至上千的劳动力,多个部落联合起来,采用底部设置滚木等方式运输石像,毕竟运输所需的绳子和滚木都源于砍伐的大量树木。
那么,岛民为何要耗费巨大心力建造石像呢?
网上不少观点认为,岛民此举是浪费生产力,因过度砍伐树木破坏了环境,导致资源枯竭,最终被困死在岛上,人口锐减,甚至走向灭绝。
但这种看法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对古人的片面评判。
若从政治视角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些石像背后蕴含着深刻且先进的政治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约在北宋初期,玻利尼西亚人的一支从马克萨斯群岛迁移到复活节岛。
这一迁移过程充满故事,现今人们提及发现美洲大多想到哥伦布,殊不知维京人更早就在加拿大建立了定居点。
而在太平洋方向,红薯原产于美洲,2021 年高精度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发现早在 11 世纪库克群岛就已有红薯,且其称呼与南美洲接近,同时 2020 年研究表明南美洲印第安人与太平洋岛屿南岛人存在血统交融,双方通航通婚。
科学家推测,南岛人航海探索美洲后,因当地环境不佳,如南美洲西海岸被安第斯山脉隔绝,东部富饶地区未被发现,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寒冷干燥,北部阿塔卡马沙漠干旱,便返回海上,最终定居在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土地肥沃,棕榈树等植被繁茂,岛民带来猪、狗、鸡等家畜,开始种植红薯、芋头、甘蔗等农作物,还能出海捕鱼、猎捕海豹,生活富足。此后,岛屿被分割为 12 块小领地,由 12 位小酋长统治。
但奇怪的是,在接下来的 200 年中,各个部落不断壮大,领地相互接触,却没有证据显示他们之间发生过冲突,这与常规的发展剧本截然不同。
02原来,早期的部落首领多是一同经历航海艰险的伙伴,他们预见到资源分配不均可能引发的内乱,于是想到创建新的信仰来维系和平。
玻利尼西亚人有崇拜祖先、通过雕塑纪念祖先以祈求庇佑的传统,起初各部落建造象征本部落祖先的小石象,但这对团结全岛作用不大。
后来,部落酋长们宣称共同建造大石像是祖先灵魂的要求,且祖先的保佑可以共享,只要参与建造,就能获得庇佑。这种说法让岛民们接受,强迫性的合作由此建立,形成了岛屿认同。
各部落共同参与石像建造,分享资源、共克困难、交流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木雕、岩画、珠宝雕刻技术和独特音乐纷纷涌现,复活节岛文明走向繁荣,甚至发展出了太平洋上独一无二的原始书写系统 —— 朗格,尽管目前尚未完全破译其起源,但足以证明当时文化的先进性。
复活节岛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集体认同是能够人为创造和改变的。这让我们不禁思考,能否将这一理念拓展到全球范围,构建全人类的认同呢?如今,阻碍人类移民太空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人类的不团结,而移民太空需要全球齐心协力,整合资源、能源和人力,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完成的艰巨任务。以目前各国的矛盾冲突和为政治正确而制造的仇恨来看,短期内实现这种团结似乎遥不可及。
其实,在历史上有成功塑造不同民族认同的先例,比如土耳其。
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土耳其人大多是希腊人和当地土著安纳托利亚人以及部分亚美尼亚人的后代,但在塞尔柱突厥人统治后,突厥文化习俗逐渐同化了当地人民,通过强调游牧民族的共同祖先,在现代政府的宣传构建下,突厥认同深入人心,尽管这也引发了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唯物地看,任何认同都需要物质基础。
土耳其人的认同源于相似的生存条件和生活习惯,而当今世界,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为全人类的物种认同提供了可能。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联网整合多元文化,这是物种认同的基石。
那么,如何讲述物种认同的故事,使其超越国家和民族认同呢?
从过往经验来看,外敌入侵和共度难关是常见的凝聚方式,但对于处于地球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而言,外星人入侵可遇不可求,全球性灾难也并非我们所期待的。
此时,复活节岛的经验就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可以发起一项宏大的全球工程计划,让各国依据自身产业优势参与其中,这项工程要基于已被广泛接受的共识,且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极端化这种共识,促使大家共同参与,进而逐渐形成认同。
然而,复活节岛的故事并非只有辉煌,其结局是一场悲剧。
在数百年的安逸生活中,由于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以及外来物种(如老鼠)的影响,低矮植被逐渐消失。而岛民长期建造石像,大量砍伐树木用作工程材料和辅助设备,致使岛上高大树木灭绝,像泰瑞瓦卡山曾是重要的船只木材来源地,如今却成为秃山。
后来,一些部落通过破坏敌对部落的石像彰显地位,曾经花费数世纪建造的雕塑被毁坏殆尽。
03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中叶,复活节岛人口锐减,从鼎盛时期的 2 万多人降至 1500 人左右。
库克船长到来时,岛民瘦弱、胆怯、凄惨,营养不良。
此后,欧洲人带来的天花等传染病又给岛民致命一击,因为与外界隔绝太久,岛民缺乏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最后,剩余的几百岛民沦为欧洲人的奴隶,被运往智利和阿根廷做苦力,到 1872 年,岛上原住民仅剩下 111 人,复活节岛文明就此毁灭,只留下残破的石像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有人认为是岛民没有做好环境保护导致了这一悲剧,但从现实角度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岛民难以限制人口增长、放弃发展权利去单纯保护环境,失控的人口增长迟早会拖垮环境。
复活节岛的悲剧从岛民放弃探索那一刻就已注定,尽管他们建立了强大的信仰和持久的和平,但信仰认同一旦背离现实,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就必然走向瓦解。
倘若当年酋长们带领大家利用岛上丰富资源建造探索舰队,前往北美洲等更广阔的大陆领地,或许世界历史将被改写。因为建造舰队同样需要齐心协力,既能达成共识,又能拓展生存空间,而不是像建造石像一样空耗存量资源。
从宇航员的经历中,我们也能得到一些关于人类认同的启示。
宇航员在太空回望地球时,会产生 “总观效应”,如尤里・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他们在返回地球后,表达出对地球的惊叹和对全人类的责任感,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感受到人类应作为一个整体共同生存,而不是相互内斗。
这种在太空环境下形成的思想,是全人类物种认同的萌芽。
复活节岛的兴衰历程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我们应从复活节岛的故事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更加理性、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向着星辰大海勇敢迈进,让人类在宇宙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书写属于全人类的辉煌篇章,而不是在狭隘的利益纷争和短视的行为中走向衰落。
我们要明白,团结协作、基于现实的发展理念以及对未来的长远规划,才是人类走向繁荣昌盛的正确道路,否则,我们可能会像复活节岛的文明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令人叹息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