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唠唠清朝王爷封号那些事儿。这一字王和二字王到底谁更尊贵?为啥后来二字亲王就销声匿迹了呢?这背后的门道可深了去了。
从西晋那时候起,皇室封王就有了亲王和郡王的分别,一般来说,一字王地位比二字王高,因为一字王大多是亲王,二字王多为郡王。到了清朝,亲王和郡王的级别直接在封号上体现出来了,像怡亲王、果郡王,一听就知道啥级别。
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封号也分一字和二字。那这一字亲王和二字亲王,到底谁厉害呢?咱先说说清初它们都是咋来的。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之前,后金最高王爵是贝勒,八旗旗主都是贝勒。皇太极称帝后,完善了宗室爵位制度,和硕亲王成了最高级别的宗室爵位。他登基后的第一轮册封,封了6个和硕亲王,像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等。这6个亲王,除了成亲王岳讬,后来都是铁帽子亲王,而且全是旗主,这就奠定了清朝一字亲王的尊贵地位。
那二字亲王呢?清朝可没有一开始就封二字亲王的,直接封亲王的宗室,封号都是一个字。二字亲王大多是从郡王升上来的。皇太极称帝后,封了些郡王和贝勒,比如阿济格被封为多罗武英郡王。后来阿济格晋升为亲王,封号就成了一个字——和硕英亲王。但阿巴泰从贝勒晋升为郡王,还是保留两个字的封号,叫多罗饶余郡王。
多尔衮入关后,又封了不少郡王,像硕塞、尼堪、博洛。顺治六年,多尔衮为了拉拢宗室,把这3个郡王晋升为亲王。可这3个新晋升的亲王没有“和硕”封号,地位比完整版的和硕亲王低,比郡王高,算是半个亲王,这就是清朝较早的一批二字亲王。
那二字亲王地位一定低于一字亲王吗?其实不一定。清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二字封号的亲王,得算是多铎。多铎是努尔哈赤嫡幼子,13岁就是八旗旗主之一。皇太极称帝时,他被封为和硕豫亲王。后来多尔衮摄政,多铎出征立大功,被晋升为“和硕德豫亲王”,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二字亲王,地位比普通亲王高。
再看前面那3个没“和硕”封号的二字亲王,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先把他们降为郡王,没多久又晋升为和硕亲王,封号还是两个字。这时候,清朝第一代一字亲王大多去世,朝中一字亲王多是继承人,年纪小没经验,这几个二字亲王正值壮年,被顺治重用,实际权力和地位比很多一字亲王还高呢。
那为啥后来二字亲王渐渐没了呢?这就得从这些二字亲王的结局说起。顺治六年多铎去世,他儿子多尼只继承了豫亲王封号,后来还被降为信郡王。顺治九年,和硕端重亲王博洛去世,他儿子后来被降为贝勒,端重亲王封号没传下来。顺治十年,和硕敬谨亲王尼堪战死,后代袭爵降级,敬谨亲王封号也没了。顺治十一年,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去世,他儿子继承爵位后封号改成了和硕庄亲王。
乾隆确立铁帽子王制度时,为了统一,硕塞这一系最终以一个字的“和硕庄亲王”名号传承。这几个二字亲王后代要么降等袭爵,要么被改名,二字封号就都没传承下来,清朝也就没二字封号的宗室亲王了。不过外藩蒙古还有二字甚至多字的亲王,和清朝宗室亲王不是一回事。
清朝中期封的宗室郡王,大多是一字封号,但清初八大铁帽子王里的多罗顺承郡王和多罗克勤郡王,是二字封号的郡王,而且一直传承下来了。乾隆确认铁帽子王名单时,多罗克勤郡王的后代又改回了初始封号。所以在郡王里,二字封号反而更厉害,是铁帽子王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