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5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在九宫山遭遇了决定性败北,随后他的三大谋士——李岩、牛金星、宋献策,也迎来了各自不同的命运。通过揭示他们在这一历史巨变中的结局,我们能一窥起义军走向失败的深层原因。
李岩,这个名字与其“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一样,深深地刻在了那段充满动荡的历史中。李岩原名李信,曾任明朝山东巡抚李精白之子。作为举人出身的他,精通文武,满怀侠士风范,生活本可以平稳安逸,但李岩有一个梦想:建功立业。当李自成的起义军经过他的家乡时,李岩怀揣着梦想,主动加入了起义军。
李岩投入义军后,提出了卓有远见的发展战略,“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取天下”,并策划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宣传口号,这一口号在宽广的土地上迅速传播,极大地感召了贫苦百姓,纷纷加入起义军的行列。起义军的形象从此大为改观,李岩的战略显著提升了起义军的实力。
然而,不幸的阴云很快笼罩在这位优秀谋士的头上。李自成入京后,贪图安逸,不再听取李岩的建议。面对军纪松弛、对吴三桂父子缺乏招抚的重大问题,李岩提出了严肃军纪与积极收揽人心的建议,然而李自成不为所动。在多次战略失误甚至大败之后,起义军的内部矛盾愈发激烈。
牛金星,此人原为举人,但由于个人原因被明廷剥夺了功名,心怀对明廷的不满而投奔李自成,被李岩推荐加入起义军。他的加入使起义军的政务管理更加完善,提倡少刑杀、赈饥民,广泛吸收人心。此外,他撰写了掷地有声的《大顺倡义天下征讨无道檄》,为军队的战斗精神注入了强有力的文字力量。
牛金星虽有才华,但心胸狭窄,嫉妒李岩的才干。为了自保并趋附李自成,他在关键时刻向李自成进谗言,加之李自成大败后的猜疑,最终令李岩惨遭杀害。李岩的死,预示着起义军内部的齐心协力已然不复存在。
随着李岩的冤死,牛金星意识到起义军已大势已去,遂萌生了投降清军的念头。他带着儿子牛佺投靠清廷,并凭借起义军二号谋士的身份博得了清廷的信任,其子牛佺官拜黄州知府。清廷虽不重用牛金星,但仍安排他和儿子安稳度日,牛金星最终得以善终于公元1652年。
至于宋献策,他是一位占卜术士,精通古代谶纬之学,凭借一句“十八孩儿,当主神器”的谶语成功打动李自成。宋献策不仅依靠迷信手段煽动民心,还以其学识的深厚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战略建议,比如“取南阳,入关中”的方针都来自他的谋划。然而,随着李岩的死去,与其志同道合的宋献策也逐渐被边缘化。在李自成的起义军溃败之后,宋献策去向不明,有史料记载称他被俘后以术士身份终老。
在风云变幻的乱世,李自成三大谋士的结局无不让人唏嘘感慨:李岩尽忠言却难逃冤死,牛金星机智求生却名声不佳,宋献策则以术士生涯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