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释放谈判信号,中方回应彰显大国定力

高梓涵侃国际 2025-03-25 14:56:37

在中美经贸博弈的棋盘上,一场耐人寻味的“攻守转换”悄然上演。 近期,美国政府一改此前的强硬姿态,主动释放“愿就取消加征关税与中国谈判”的信号。 这一动向被外界解读为美方对华施压策略的“回撤”,而中国外交官的三句表态,则为这场博弈写下关键注脚。

自美国单方面挑起对华关税战后,这场持续数年的经贸摩擦逐渐演变为“双刃剑”。 美方近期提出谈判意愿,表面看是主动释放缓和信号,实则暴露出其国内经济承压的深层困境。 通胀压力持续高企、制造业回流不及预期、消费者承担关税成本等现实问题,已让美国企业界和普通民众怨声载道。 更有分析指出,高关税政策导致美元汇率波动,直接限制了美联储通过降息刺激经济的操作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国会参议员戴恩斯作为特朗普阵营核心成员,在近期访华中着重提及“扩大对华商品出口以增加就业”的诉求。 这种“既要施压又要市场”的矛盾心态,恰恰折射出美国经济对中美产业链互补性的深度依赖。

面对美方释放的谈判信号,中国驻美大使谢锋的回应清晰划出底线:平等对话、良性互动、相向而行。 这三重原则既展现了中国解决经贸分歧的诚意,也明确了“相互尊重”的前提条件。

事实上,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协商解决争端。 过去几年,中国在农产品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作出建设性努力,但美方将关税武器化的做法严重破坏谈判基础。 谢锋此番表态传递明确信号——中方欢迎对话,但绝不会接受单方面施压。

美方此次政策调整,本质上是其“极限施压”策略失效后的必然选择。 从半导体管制到新能源产业围堵,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遏制中国发展的举措,反而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组。 数据显示,东南亚国家承接的部分产业转移中,超过60%仍与中国供应链保持紧密衔接。 这种“越封锁越自强”的效应,使得美国单边主义政策陷入尴尬境地。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内部政治周期对经贸政策的干扰。 随着大选临近,某些政客试图通过制造“对华强硬”形象拉拢选票,但这种短视操作往往以损害企业利益为代价。 戴恩斯访华期间特别提及“促进中美元首会晤”,暗示美方或将经贸谈判作为高层外交的筹码。

当前的中美经贸关系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中方始终保持着“谈,大门敞开; 打,奉陪到底”的战略定力。 要真正实现破局,美方需要拿出更多实际行动: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取消违反世贸规则的关税措施、解除对中国企业的无理制裁。

历史经验表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当美国车企因对华脱钩损失百亿美元订单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孵化出多个世界级品牌; 当美国农民为失去中国市场焦虑时,中国通过多元化进口保障了粮食安全。 这些现实案例印证了谢锋强调的“良性互动相互成就”的深刻内涵。

这场跨越太平洋的经贸博弈,终将回归理性务实的轨道。 中方的回应已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接下来,球已踢到美方半场。

0 阅读:0

高梓涵侃国际

简介:保持锋利又不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