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韩海警船在苏岩礁海域展开长达两小时的对峙时,东北亚海域骤然成为国际焦点。 这场看似突发的水上较量,实则是韩国在中日韩外长会议前夕精心设计的政治操盘。
在韩国所称的“暂定措施水域”,中国近期部署的三座钢制海洋观测平台引发韩方强烈反应。 这片位于济州岛西南方向的海域,距离中国舟山群岛仅150海里,正处于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带上。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大陆架延伸带的主权归属直接影响专属经济区划分,这正是中韩海洋争端的核心所在。
韩国自2003年非法在苏岩礁修建海洋观测站后,持续通过科考船巡航、海警常态化巡逻等手段强化存在。 中国此次设置观测设施,本质上是对韩方多年蚕食战术的必要反制。 值得关注的是,韩方选择在事发20天后突然发难,正值其海警船逼近中国设施遭拦截的尴尬事件被国际舆论淡忘之际。
韩国外交部的抗议行动恰逢中日韩高层对话窗口期,这种时机选择绝非偶然。 随着美国将韩国列入“敏感技术国家”名单,并持续施加减压关税,尹锡悦政府正陷入战略焦虑。 专家分析指出,韩方此时炒作海洋争端,存在“一石二鸟”的深层考量:
其一,通过展现对华强硬姿态向美国表忠。 在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的背景下,韩国企图以制造中美摩擦来换取美方政策松动。 这种“苦肉计”式的操作,暴露出首尔在美韩同盟中的被动处境。
其二,为即将到来的三国外长会谈增加筹码。 韩国外长赵兑烈计划在会议期间分别与中日外长进行双边会晤,争议水域问题可能成为其讨价还价的谈判砝码。 这种将技术性问题政治化的做法,严重违背了海域问题应通过专业磋商解决的共识。
从现场对峙细节可见力量对比的变化:当韩国海警船试图抵近至1公里范围时,中国海警立即实施立体封控,12艘执法船组成的编队展现出压倒性优势。 这种快速反应能力背后,是中国海洋监测体系的技术飞跃——新建的钢制平台配备自动识别系统和遥感设备,可实现全天候监控。
韩方所谓“共同管理”主张在国际法层面站不住脚。 根据《中韩渔业协定》,暂定措施水域确需双方协商管理,但该协定明确排除对主权主张的影响。 中国在主权海域内的建设活动完全合法合规,韩国要求“事先协商”实质是企图将临时安排永久化。
面对韩方的舆论攻势,中国的应对策略凸显大国智慧。 既在现场对峙中展现坚决态度,又在国际场合保持对话开放姿态。 这种“硬实力支撑、软外交破局”的组合拳,有效遏制了争议水域问题的扩大化。
值得警惕的是,美日同盟正试图将海洋争端纳入“印太战略”框架。 但中国通过强化海警力量建设、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等举措,正在重塑区域安全架构。 当韩国海警船选择撤离现场时,这场较量已然揭示出东北亚力量对比的深刻变迁。
当前局势虽现波澜,但和平解决争端的通道依然畅通。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双边磋商妥善处理分歧,这种建设性立场与某些国家热衷制造议题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在维护国家主权与发展利益的大原则下,任何投机性的“碰瓷”行为终将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