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朱棣留下五字遗言,狱中一位大臣痛哭流涕

会会谈历史 2024-09-11 14:08:25

1424年,朱棣的大军,晃晃荡荡走到了榆木川。

朱棣此行,是为了远征鞑靼。

可从1421年起,三年的时间,都没有彻底成功。

这时的朱棣,已经65岁了。

他的身体状态,并不是很好。

再加上,连年折腾。

到达榆木川时,朱棣直接就病倒了。

走马灯之际,他交代了许多事。

唯独想起此行远征,忽然想起了一人,他叹了一口气,而后喃喃自语五个字,然后人就驾崩了。

这也是朱棣的最后遗言。

“夏原吉爱我。”

三天后,身在狱中的夏原吉,哭得像个孩子一般。

朱棣像

01朱棣为什么爱夏原吉?

1421年,62岁的朱棣,身体已不如从前康健。

但鞑靼尚且蹦哒,他放不下心来。

于是,朱棣大手一拍,决定亲征。

照例,先开个会。

“方爱卿,朕决心亲征鞑靼,你觉得如何?”

兵部尚书方宾看了朱棣一眼,见其斗志满满,心头一愣,而后颤颤巍巍,但到底说了实话。

“回陛下,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实在是没钱打仗了,臣斗胆进言,还是不要出兵了。”

朱棣怒目圆视,反问:“没钱?”

“夏原吉干什么吃的,去,把他叫来!”

没多久,一个56岁的老臣,来到大殿之上。

朱棣敛了声:“夏爱卿,朕决定要亲征鞑靼了,你来说一下,现在边防储备是什么情况?”

夏原吉垂首,条条有理地说:“陛下,这场仗打太久了,近些年还有灾荒,实在是内外皆困啊。”

话音刚落,朱棣猛地起身,大吼:

“没钱,就去搞,这场仗,朕非打不可!”

夏原吉沉默了。

过了片刻,他语重心长地说:“陛下,您既然决心出兵,老臣也不拦着,但您不妨派位将军,您的身体还需要休养,不适宜车马劳顿啊。”

朱棣一听,夏原吉说这么多,还不是不让自己去?

他当即发了脾气:“别说了,去把你的事做好!”

夏原吉被派去搞边防储备,为朱棣出兵做准备。

夏原吉像

就在这之后,工部尚书吴中被召来。

一听朱棣要出兵,吴中几乎是下意识反应:“陛下,还是别打了,实在是没什么钱了。”

朱棣一直绷着的那根线,彻底被点燃。

“给我滚出去!”

吴中吓得屁滚尿流离开了。

朱棣掐着腰,走来走去,面红耳赤。

愤怒之语,连珠似蹦出。

“老子打仗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江山社稷!”

“这帮混蛋,一听要打仗,一个个都说没钱!那钱呢?都哪去了?户部干什么吃的?”

朱棣越想越气,大手一挥,传旨。

“来人啊,去,把户部尚书夏原吉给我关起来。”

“派人去抄夏家!”

“还有那个谁?叫什么来着!邹师颜!我记得他曾经管过户部对吧,也给我关起来。”

邹师颜,是大理寺丞,曾代管户部。

天子之怒,谁也承受不住。

夏原吉被关,夏家除了布衣坛罐,几乎什么也不剩。

连邹师颜也被迁怒了。

兵部尚书方宾收到消息后,在家瑟瑟发抖,他害怕朱棣收拾自己,在那之前,最终自尽而亡。

这一顿操作,无人敢再阻拦。

朱棣终于满意了。

一切准备好,1422年3月,朱棣率大军亲征鞑靼。

这一次,他一定要彻底打败阿鲁台。

说起来,阿鲁台和朱棣也是老冤家了。

阿鲁台,是北元太师,与明纠缠不断。

1409年,阿鲁台杀明十万大军,第二年,朱棣又率五十万大军,给阿鲁台个重打击。

没多久,阿鲁台向明臣服,后来却又大举反叛。

朱棣也是气得牙根痒痒。

这一战,他一定要扫平漠北,以平生平夙愿。

可惜这一年,阿鲁台逃走了。

朱棣不甘心,又在1423年七月亲征。

但没想到,四个月的时间,阿鲁台被瓦剌打败了,明军走了很远,却没啥动手的机会。

不过,也有收获。

鞑靼王子投诚,被朱棣封了王。

1424年,已经65岁的朱棣,心里依然没能放下,才过完年,就准备带着大军再次出征。

这一次,他调集多路兵马,会师于京师与宣府。

已过花甲之年的朱棣,仍然满心壮志。

势必要拿下阿鲁台。

大军一路,气势盛大,阿鲁台节节败退,最后在无奈之下,仓惶逃往答兰纳木儿河。

朱棣一鼓作气,当即命令:给我追!

可是,朱棣大军来到答兰纳木儿河时,阿鲁台不见人影。

朱棣不甘心:就算掘地三尺,也得把人给我搜出来!

大军搜遍方圆几百里,愣是没找到人。

已经到这地步,阿鲁台就在眼前,朱棣当然不愿放弃,他坚持要找到人,可实际情况已不允许,朱棣大军再漫无目的搜下去。

粮草所剩不多了。

朱棣只能无奈下令班师。

于是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历经连年征战的朱棣,身体不支,病倒在榆木川。

临终前,朱棣感慨留下五字遗言:“夏原吉爱我。”

如果他像从前一样,能听夏原吉的话,也许事不至此。

再怎么着,也能再活几年。

可是,没有如果了。

朱棣驾崩于榆木川。

这个消息传回时,夏原吉在大牢中哭得像个孩子一般。

“陛下……”

02夏原吉,何许人也?

夏原吉和朱棣的缘分,还要从1402年说起。

这一年,朱棣一路举兵靖难,终于成功打进京师,坐上了帝王宝座,开始治理朝政。

他发现,户部侍郎夏原吉是个人才,准备启用。

可是这一举动,惹来许多老臣反对。

“陛下,夏原吉是建文一朝旧臣,不可大用啊。”

朱棣却不这样认为。

“像夏原吉这样有能力的大臣,能忠于太祖,能忠于建文,为什么就不能忠于我呢?”

的确,夏原吉忠于朱元璋。

而朱元璋也很看重夏原吉。

1366年,夏原吉呱呱坠地,虽然家里比较困难,但他学习刻苦,父亲去世后,身为长子的夏原吉,和母亲一同担起了家。

16岁的夏原吉,成为了教谕,能领一份收入。

几年后,夏原吉考入太学。

太学的学生,大多是年轻之辈,多是坐不住的,吵吵嚷嚷,一旦闲下来,好不热闹。

朱元璋来看时,便是这样场景。

唯有夏原吉,正襟危坐,朱元璋很欣赏他,提拔他做了户部主事,后称“夏某端厚君子”。

朱元璋有多重用夏原吉呢?

当时,夏原吉被重视,刘郎中和书算生很嫉妒,便故意陷害夏原吉,结果朱元璋反倒处死了二人。

而在建文一朝,夏原吉仍被重用。

1399年,建文帝下令,派24位大臣巡视天下。

户部侍郎夏原吉,正是其中一位。

在两位皇帝重用之下,朱棣对夏原吉自然很欣赏。

他不顾朝臣反对,提拔夏原吉做了户部尚书。

事后来看,夏原吉没有辜负朱棣。

永乐一朝,无论是治水,还是治灾,夏原吉妙计智策,亲力亲为,为百姓做出了很大贡献。

连黑衣宰相姚广孝也在感叹:“他有古人的仁爱之心啊。”

时人为了纪念,特意把千灯浦改成了尚书浦,还有下界浦,也被改了名字,叫夏驾河。

不止如此,夏原吉身为户部尚书,也十分尽职尽责。

他随身带着个小本,上面记录了各种账目,保证自己时时清楚,后来有一次,朱棣突然提问天下钱粮,夏原吉回答条理清晰。

也是这样的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永乐盛世。

永乐一朝,连年征战、造船、建宫殿等诸事颇多,可是每项费用,都合理安排到位了。

朱棣也很信赖夏原吉。

他率军北巡,让夏原吉留守京师,不只兼职礼部、兵部和都察院的事宜,还辅助太孙朱瞻基。

朱棣对这个孙子,是史书都承认的偏爱。

连朱高炽能当上太子,也要多亏了儿子朱瞻基。

让夏原吉辅助朱瞻基,可见朱棣信任。

尤其是,朱棣当着众人的面,曾表示:夏原吉是太祖留下的人才,你们要想看古代名臣,他就在这了。

也是这样的信任,让朱棣不只与夏原吉常常私聊,还在某种程度上,会听夏原吉的劝。

比如迁都一事,别人劝,只会惹朱棣发脾气,可夏原吉三言两语,就能消了朱棣的怒火。

细数永乐一朝,朱棣对夏原吉发过最大的脾气,就要属1421年夏原吉阻拦朱棣亲征了。

可惜,这一次的朱棣没听劝,最终命丧榆木川。

基于此,朱棣驾崩后三天,朱高炽跑着去见夏原吉。

他得知朱棣一事,伏地痛哭。

而后仁宗一朝,夏原吉被封为太子少师,并获得仁宗所送“绳愆纠缪”银章,意为纠正过失,且赠府邸落于南北两京师。

朱高炽称:

“夏某,朕之股肱,四夷所仰。”

宣宗继位后,夏原吉继续发光发热。

朱瞻基早在是太孙时,就多和夏原吉打交道。

二人亦友亦师。

夏原吉一心为国,而朱瞻基也时常送给夏原吉礼物,并在国事上多听他的劝,还送了“含弘贞靖”的银章,并称其:“此朕擎天柱也,天下付若等,朕高枕无忧矣。”

1430年,65岁的夏原吉去世。

朱瞻基含泪下令,加赠太师,谥号“忠靖”。

这两个字,足以肯定夏原吉一生的功绩。

朱瞻基还特别吩咐,夏原吉功在江山社稷,他的子子孙孙,以后都不用再交税。

户部尚书做到这程度,夏原吉堪称史上独一份了!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