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的接诊案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患者会说:“总觉得,自己生活在巨大的恶意里,被欺负、被打压、被伤害”,因此,自己的内心,时常很痛苦、很困惑!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的堆积,就会形成抑郁情绪。
门诊患者困惑
“老师夸奖他的同桌学习进步快,他就会觉得老师是在暗示自己学习不努力,比不上自己的同桌”。
“同学有正当的理由,拒绝了她的生日会要邀请,她就会觉得同学是在刻意疏远自己”。
“就连去外面吃饭,如果服务员不热情的接待自己,他都会觉得是服务员瞧不起自己”。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小事情,没有符合你的心意,明明是一件很小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一些人能够解读出无限的恶意,仿佛全世界都在针对自己。
其实,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敌意化投射”。
一、什么是敌意化投射
简单来说,就是将自己内心的敌意、愤怒或者负面情绪归咎于他人,并始终认为他人在针对自己、对自己怀有恶意。简单来说,就是“以己度人”,把自己心里的东西当成是别人的。
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看,心理敌意投射能帮助人们暂时减轻内心的焦虑与冲突。这种心理机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时候,把敌意投射给别人,也有可能成为别人敌意化投射的目标。
无论你是属于哪一种情况,显然,你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敌意化投射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健康,甚至破坏我们的亲密关系:比如夫妻关系、亲人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等。
别人攻击你的点,
往往是TA 内心的自卑和焦虑的投射
这些话,是不是特别耳熟?
“你怎么这么不知好歹,我做这些,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你这个孩子,就是不爱学习,成天就知道玩,我看你将来也没什么出息”;
“我就让你帮这点忙,你都不肯,你怎么能那么自私呢”;
这些话,有可能来自我们的父母、长辈、爱人、朋友、同事……甚至是我们自己。
表面看,你直言不讳地指出对方的错误,但是,事实上,你说的每一句话的背后都可能蕴含着某种“敌意”的投射。
如果你有以下这几种习惯性表述,或者正在遭受这些经历,就要注意觉察自己是否陷入了“敌意化投射”的陷阱中:
01. 我这么辛苦,这么努力都是为了你
作为父母,或者是作为爱人,亦或是作为亲密的朋友,你是否经常对你的孩子,爱人,朋友,这样表述:我这么辛苦/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
其实,常常这样说话的人,是习惯性的“自我牺牲”的人,TA们好像总会将他人的利益放置在自己的利益之上。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你这样说话的背后,是不是在表达“你应该感激我为你做的一切”。
但是,听话者呢?她们是什么感觉,她们会觉得“我亏欠了我的爸妈”“我对不起我的爱人”、“我一定要弥补”,听话者的内心会有愧疚感,从而不忍心拒绝表达者的任何请求。
02.你按照我的要求做就可以啦!
经常说这样话的人,总是会给人一种能力很强、做什么都很厉害的感觉,爱管理人、爱命令人、爱否定他人的意见的印象。
这类人,通常是一段关系中的上位者,比如,父母、长辈、领导、不对等的恋人关系等。
在和这类人接触的过程中,你总会有一种“我不如TA”的无能感和无力感。
比如特别强势的父母,就会经常念叨:“我都替你安排好了一切,家里什么都不用你干,你学习为什么还这么差?但事实上,这种句式投射出的是一种“控制”。
TA们企图传达出一种“你离开了我,你啥也不是”的信息,来让对方屈从于TA们的投射,心甘情愿地听TA们的安排。
03.“你怎么是这样的人啊!”
这种句式的背后常常带着一种极具恶意的否定,经常发生在产生矛盾冲突的两个人之间,比如情侣、夫妻、朋友、同事之间。
TA们常常说:
“你怎么是一个这么无情的人”
“你怎么是一个这么拜金的人”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难相处”
………………
这些莫名其妙的指责背后,其实是控诉者将自己的失意化作了一种愤怒,然后投射到了对方身上。
一个人越宣扬自己某方面比别人都做得好,就代表TA的内心可能越缺乏什么。总之,一句话就是,渴望什么就会攻击什么,害怕什么就夸大什么。
二、应对敌意化投射需要讲究以下策略
1、切勿掉入他人为你设置的“自证陷阱”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提高自我察觉能力,不要掉入他人为你设置的“自证陷阱”。
在一段关系中,当我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强烈的敌意的时候,切记不要急于做出回应,更不要和对方争辩,你可以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
“我身上,真的有这样的问题吗?”
“我真的是TA形容的那样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没有必要认同他人的投射,更不要掉入“自证陷阱”,你并不需要努力向对方证明自己不是那样的人。
2.面对否定的声音,学会“批判性忽略”
02.面对否定的声音,学会”批判性忽略“
本来今天心情很好,但是,突然收到来自他人的莫名奇妙的否定或评价,瞬间整个人都不好了。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不好的声音,虽然说不是每个声音都是一种敌意化投射,但承受过多的否定也会让我们身心俱疲。
首先,我们要自己去分辨意见的来源,判断这些评价是否真的对自己有益。对别人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或是“毫无证据的”指责或建议,还有一些充满负面情绪的谣言,要有意识地选择忽略,让自己避免被无关的言论裹挟,不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
3、切莫与TA人有过度的“情感融合”,保持内心的强大与坚定
过度的“情感融合”,是指个体在情感层面与他人产生深度的连接和过度的纠缠。
在日常生活中恋人关系、子女关系、亲密的朋友关系等,就很容易让你陷入过度的“情感融合”的状态。
例如,不敢提出与对方不同的看法或意见,一味地依靠取悦和讨好对方来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强迫对方什么都要听自己的,这些都是一种过渡的“情感融合”。
过度的“情感融合”,会使我们的情绪随时随地、无时无刻、无法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响,成为别人可操控、可摆布的“工具人”。
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尊重不同是一种境界,在生活中,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你的内心才不会被痛苦所缠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