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一个清晨,上海某个老旧小区里,大爷大妈们开始了早晨的晨练,而其中一户的门却长年紧闭。
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检查时,发现了近乎无法想象的情景。
一位68岁的老人,林阿姨,在家中静静地去世已整整两年。
令人惋惜的是,林阿姨有一双儿女,但在这段时间里却未曾前来探望。
这情景让整个社区都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面对社区工作人员询问时,林阿姨的子女一个说忙、不常联系,另一个则以为母亲外出旅游了。
尽管这些理由听来也许并不罕见,却让人感叹不已。
两年未曾见面,是怎样的疏离才能引发的结果?
难以兑现的陪伴很多老人身边常缺少的不仅是物质,更是陪伴。
林阿姨常到附近的老年课堂参加活动,一度乐在其中。
虽然生活中有乐趣,但年事渐高,老人对于陪伴的渴望与日俱增。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杭州的王老先生,独自生活的他有三个在国外的子女,虽然物质上被“孝顺”,但独居的他依然遭遇了一次不算幸运的意外。
王老先生突发心梗,整整两天才被邻居发现。
还能救回他,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些老人们的钱再多,也换不来子女的陪伴。
忙碌是借口吗?
累是理由吗?
对父母来说,可能仅仅是几通电话的温暖而已。
一句“问问好”比礼物更珍贵。
独居老人的心声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面对着同样的境况。
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让每个人都忙于追求自己的事业与生活。
当父母年轻力壮还能帮忙时,子女的“孝心”看似无可挑剔。
可当他们日渐年老,体力不支,依赖子女时,这份心弦仿佛也变得紧俏。
南京一位退休老师的日记曾在网络上引发共鸣。
拿起电话联络女儿,却总是在她的忙碌中被推后。
母亲需要的,从来不过是一次简单的家中探望。
可这对一些子女来说,却似乎难如赴宴。
机会稍纵即逝「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人传下的训诫,但如此沉重的字眼正像爬上的年轮一样,悄然覆盖着时间的真相。
日子看似漫长,但对父母可支配的时间里,对子的期望总是崭新而急迫。
人们常心愿着等事业差不多了再好好陪伴,却不知道,岁月也不太等人。
一旦走失了机会,想再积攒却赚钱都买不回。
趁现在还来得及,莫让遗憾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记得《常回家看看》,就是借着这样简单的旋律唱出了一代代人的劝勉与嘱咐。
生活在继续,一定要时常回家看看,留一点空间给家人,与父母多说两句话。
温柔像一针晨光,洒在家的窗口。
陪伴如涓涓流水,滋养着家中每一个曾经温暖的角落。
每个人都不想成为林阿姨故事里的角色,但子女们的角色呢?
当父母在时,人生还在继续行进,而当他们去时,生命却从来不止到此为止。
父母的老去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但为人子女,如果能够让陪伴成为可能,那就用尽全力去实现它吧。
我们的生活复杂但简单,俗话说,“行孝要趁早”,不需要把孝顺看得太过复杂,或与物质挂钩。
对父母的敬爱,既没有前提,也不需任何条件。
父母需要的,常是最简单的陪伴和关心。
在这个过程中,你付出的是时间,但收获的是满满的爱与不多过期的机会。
这是我们对生命中两个重要角色的最好回应:爱永远不止,家,常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