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真爱朱标,为何还几次追打儿子,还把传话的大臣逼得装疯?

丰丰谈历史 2024-03-23 00:38:40

朱标是朱元璋最爱的儿子,这几乎是公认的。

网上甚至流传着一个段子:假如朱标造反,朱元璋准要第一个把自己绑了,交给朱标。

朱元璋也曾在马皇后祭文里情真意切地表示,自己打算等朱标再成熟一些,就提前退位养老。

朱标英年早逝的时候,朱元璋几乎哭瞎了眼睛。

然而,朱元璋再爱朱标,他也依然是皇帝。

自古以来,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个老大难的问题。皇帝既担心太子不够优秀,将来不能坐稳江山,也担心太子太过优秀,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太子和皇帝,也毕竟是两代人,很多观念都不一样,时常会有冲突。

朱元璋那么爱朱标,他和朱标之间,也爆发过不少冲突,甚至能把在他们之间传话的官员逼得装疯保命。

本文我们就来看看,朱元璋和朱标之间,4次较大的冲突。

01、朱元璋和朱标审案意见不一致,逼得传话的官员装疯

有一次,朱元璋处理了一批重囚犯的案子,给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而后命令一个叫做袁凯的官员送去给太子朱标复审。

然而,朱标的性格,和朱元璋太不相似了。朱元璋性格比较狠,对囚犯们的处置,一般比较重。

而朱标相对比较宽和仁慈。在朱元璋意见的基础上,减轻了很多人的刑罚。

当袁凯把太子的处理结果返还给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一看,脸就拉下去了。

不过,他也不好因为这件事,就去责问太子,便揪着袁凯不放,问他:我和太子的处置结果不同,你觉得我们谁是正确的呢?

袁凯一听,冷汗就落下来了。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他谁都得罪不起。

袁凯仔细思考了一番,这才斟字酌句地说: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意思是,朱元璋依法办事,而朱标宽厚仁慈,他们之间没有谁对谁错。

朱元璋一听,更生气了。他觉得,袁凯是一个圆滑而首鼠两端的人,从此讨厌上了袁凯。

袁凯也知道自己得罪了朱元璋,惊惧之下,假装自己疯了,辞官跑路了,这才保住了性命。

皇帝和太子的意见不合,居然逼得大臣装疯保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和朱标平时意见不合的事不会少,在他们中间传话的大臣,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明史》:帝虑囚毕,命凯送皇太子覆讯,多所矜减。凯还报,帝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以凯老猾,持两端,恶之。凯惧,佯狂告免归。

02、朱元璋想杀朱标的老师,朱标痛哭求情

朱元璋很重视朱标的教育,请了著名的大儒宋濂来当朱标的老师。

父子二人,却因为宋濂,爆发过巨大的冲突。有些史料甚至说,朱标因此被刺激得投水自尽。

事情发生在洪武十三年。当时的宋濂,已经告老还乡,他留在朝中的孙子宋慎,却被卷入了胡惟庸案中。

宋慎以及宋濂的次子,都被朱元璋杀死。朱元璋还想连宋濂一起杀了。

然而,朱标却不忍心看着自己老师已经70多岁了,没犯什么错误,却因为被孙辈牵连,丢了性命。

于是,他和马皇后一起苦苦哀求朱元璋,终于让朱元璋改变主意,留下了宋濂的一条命。

这件事在明史的记载里,比较平和。明史只写了“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没有写朱标和马皇后求情的过程。

在其他的史料里,这件事,可就精彩纷呈了。

在明末清初傅维麟编纂的《明书》里,绘声绘色地写着:

朱标请求朱元璋,留下自己老师一条命,朱元璋却勃然大怒:等你自己当上了皇帝,再来赦免他吧!

这对朱标而言,是很重的指责。在古代,太子即便是再想当皇帝,也是不能流露出来的,不然就是不忠不孝。

朱标当场就彷徨了。他没再说什么,而是默默地出了门,来到河边,就往下跳。

幸好太子身边随从不少,纷纷跳下水,把朱标给救了上来。

朱元璋吓得把营救太子不及时的人都处死了,又赶紧把宋濂从杀死改成流放,这件事才算过去了。

除了明书之外,徐祯卿写的《剪胜野闻》里,也记载了朱标为救宋濂而跳水的事。这并不是傅维麟的一家之言。

不过,明朝的官方史料明实录和明史都没有记载朱标跳水的事,只记载了宋濂的确是朱标救的。跳水之事是真是假,就见仁见智了。

从这件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明朝人眼中,朱标因为屡屡和朱元璋意见不合,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03、朱标因不愿意为庶母穿丧服,被朱元璋追打

孙贵妃,是除了马皇后之外,最早嫁给朱元璋的女人之一,为朱元璋生了4个女儿。

朱元璋非常喜欢她,登基之后册封她为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马皇后,且给了她极大的权力,让她协助马皇后管理后宫。

然而,孙贵妃在洪武七年,就早早去世了,没有留下儿子。

朱元璋非常伤心,命令包括太子朱标在内的所有皇子,都要为孙贵妃服丧一年。

嫡长子为庶母服丧,这本就不符合礼法,更何况,此时朱标的母亲马皇后尚在,朱标为其他女人服丧,让马皇后情何以堪?

明史和明实录,对于朱标的反应,没有具体的记载,只说了从此以后,众子为庶母服丧,成为定制。

而在其他的史料里,朱标的反应,可就精彩了。

根据《明书》记载,当朱元璋要求朱标为孙贵妃服丧的时候,朱标当场冷了脸,拒绝了,还对朱元璋说,这不符合礼法。

朱元璋是个暴脾气,哪里忍得了朱标这么对自己,抽出宝剑,就要去揍朱标。

朱标显然对挨朱元璋的揍轻车熟路,转身就跑,边跑还边说:大杖则走!

朱标说这句话的典故,出自《孔子家语》,原话是“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意思是,作为一个孝子,在挨父母揍的时候,如果打得比较轻,就乖乖挨打,如果打得比较重,那就赶紧逃跑,免得被父母打伤了,父母要懊悔。

朱标这一嚷嚷,没打着儿子的朱元璋,更气了。

这时候,翰林正字桂彦良赶紧出来打圆场,对朱标说:这时候就别讲什么礼法了,乖乖听你爹的话吧,免得父子之间生了嫌隙。

朱标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为孙贵妃服丧。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着实脾气火爆,朱标和他意见不合的时候,恐怕没少挨揍。

04、马皇后去世后,朱标随着带着马皇后的画像,以防朱元璋暴怒

下面这件事,则出自明朝弘治年间文学家徐祯卿所著的《剪胜野闻》,在正史里没有记载。

剪胜野闻里说,马皇后去世之后,没有了母亲来缓和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朱标便留了一个心眼,让人画了一幅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前被敌军追击,马皇后背着他逃跑的画,随身带着。

一次,朱标因为劝谏朱元璋少杀一些人,又惹恼了朱元璋,朱元璋叫人把一条棘杖放在朱标面前,让朱标拿起龙。

棘杖上面全是刺,朱标当然不干。

朱元璋便语重心长地对朱标说:我杀的人,就像棘杖上面的刺,我把他们都清理干净了,留一个安生的天下给你,不好吗?

朱标可不领情,当场回怼朱元璋: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意思是,有怎样的皇帝,才有怎样臣民,若朱元璋宽厚仁慈,天下自然好人多,朱元璋暴戾,才会觉得天下有这么多可杀之人。

即便说这话的是自己的亲儿子,朱元璋也不能忍。

他拿起旁边的椅子,就往朱标身上砸。

朱标挨打,那叫一个经验丰富,转身就跑。

一边跑,一边故意把马皇后的画像漏了出来,掉在地上。

朱元璋捡起画像一看,回想起那些艰难岁月里他和马皇后相互扶持的日子,又想起早逝的马皇后,不由得老泪纵横,也顾不上打儿子了。

朱标又逃过一劫。

这件事,出自《剪胜野闻》,而剪胜野闻不是正史,且被四库全书标注为“往往不经”,也就是说,有些事是编的,可信度不高。

不过,由于本书的作者是明朝中期有名的大才子,所以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很多明朝人心目中的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关系是怎样的。这也算是后人研究这对父子关系的一个重要参考。

05、写在最后

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朝官方史料明实录和明史当中,朱元璋和朱标之间的父子关系,是比较压抑的。

朱元璋和朱标意见不合的时候,能把中间传话的大臣逼得装疯;而朱元璋要杀人,朱标求情的时候,也并不轻松,往往是要痛哭流涕,才能打动朱元璋。

而在野史当中,这对父子的画风就变成了,朱元璋一言不合就要揍朱标,而朱标的挨打经验十分丰富,跑得飞快。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能说明一件事:朱元璋固然非常疼爱自己这个嫡长子,但也有着皇帝们的通用毛病,那就是难以容忍朱标挑战他的权威。

这应该也是历史上众多皇帝和受宠太子之间的父子关系吧。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