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之香薷(一)

鸿朗说健康 2025-03-25 15:18:54

“梅子黄时雨又晴,春衫未脱暑犹轻。”春夏之交,天气暑中夹湿,过度贪凉饮冷,容易被暑邪与寒邪侵袭,诱发暑病。中医理论认为,暑病分阳暑和阴暑,前者多指因高热、暴晒导致的中暑,治疗可用仁丹或白虎汤等,后者则常见夏季受凉诱发的感冒,治疗可用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等,故有“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的说法。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曾患过阴暑,喝了一剂香薷饮,便逐渐好转。

香薷为干燥全草,全体被有白色茸毛。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长约30~50cm,直径约0.1~0.3cm;近根部为圆柱形,上部方形,节明显,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叶对生,皱缩破碎或已脱落;润湿展平后,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5~3.5cm,宽0.3~0.5cm,边缘有疏锯齿,暗绿色或灰绿色。茎顶带有穗状花序,呈淡黄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钟状,苞片脱落或残存。有浓烈香气,味辛,微麻舌。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香薷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可收外解风寒、内化湿浊之功。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香薷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故可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本品辛温发散,外能解表,下能利尿,功似麻黄而力弱,适于夏月凉及风水水肿,故有夏月麻黄之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

气虚者本品不可多服,气虚伤暑,加香薷散气更虚,暑伤元气代茶不能辟暑。热服令人泄泻,久服耗人真气,香薷热服易致呕吐,当以冷服为好。火盛气虚,寒中阴脏,阴虚有热者,禁用。

用于夏季贪凉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本品常与藿香、佩兰配伍。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本品常配伍扁豆(花)、黄连、厚朴等同用。利小便消水肿本品可配白朮,以健脾利水。

夏季天气闷热,古代没有空调、冰箱,古人如何过夏天呢?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两千多年前的周代,七月热得不行,皇室是用大块的块来消暑的。窟室是先秦时期非常流行的空调房,窟的意思是洞穴,类似于地下室,中原郑国、南方楚国、沿海吴国的贵族们都喜欢在窟室中避暑。《唐语林》记载:玄宗起殿,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座内含冻。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然后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避暑降温效果奇好。古代饮料古人管热饮叫汤,冷水才叫水。隋唐出现饮子,其系用草药熬制,解渴还清热解毒。宋代人把冷饮叫凉水,为果汁类饮品。南宋时冷饮的品种更加丰富,市面上出售的多达数十种,其中就有香薷饮。香薷饮主要原料为香薷30克,厚朴10克,炒白扁豆20克。将各药捣碎,煎煮30分钟,去渣温服。本方可解表,化湿滞和肠胃。《黄帝内经》中记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显然,防患于未然是医术的最高境界,而夏季服用香薷饮就是很好的时节养生方法。

香薷是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因“其气香,其叶柔,故以名之”,首载于《名医别录》。香薷性味辛、微温,入肺、胃经,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之功,多用于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湿邪之阴暑证(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主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李时珍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故香薷有“夏月麻黄”之称。

药食两用:香薷在《名医别录》被收载于菜部中品,记有:“味辛微温,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云:“家家有此,惟供生食,十月中取干之,霍乱煮饮,无不差,作煎,除水肿尤良。”可见,香薷在古时曾供作生食,并具有治霍乱腹痛,散水肿的药效。如今,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或泡茶饮用,既可预防中暑,还能改善脾胃功能,增进食欲。如香薷饮、香薷薄荷茶、香薷粥等。

0 阅读:7
评论列表
  • 哇.中医好历害的之。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用户70xxx16、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当然啦。中医这种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的的心态是如何来的 难道中医们小时候生病啦 中医们父母开心的开酒庆祝才导致中医们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