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背后的湾区小城,革命浪漫不输“鹅城”

时髦旅游 2025-04-12 04:55:09

如果你不知道开平,你一定知道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中的“鹅城”。

因为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文化语境,《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狂飙》等知名影片,都曾将镜头对准开平。民国风云、武侠意境、市井气息都在这里找到了注脚。

这是一座因“侨”而兴的小城,走进开平,就像走进一部立体的华侨史,一栋栋挺拔斑驳的碉楼、独树一帜的“侨乡味道”,还有那承载着无数海外游子离愁与牵绊的侨批博物馆,共同塑造着侨胞们的精神原乡。

这座隐藏在珠江三角洲腹地的洋风宝藏小城,也悄然征服了那些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旅行体验,转而追寻文化纵深与个性表达的年轻灵魂。

当高铁穿过珠三角平原,窗外掠过成片的稻田和村落,一栋栋挺拔斑驳的碉楼,如同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巨人,突兀而又充满力量感地闯入眼帘。它们或独立于田野,或隐匿于村庄,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诉说着开平的过去与现在。

开平碉楼,绝非简单的防御工事,而是一种融汇中西建筑艺术精髓的独特创造。要理解它的魅力,必先将目光投向百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开平碉楼 | ©视觉中国

开平人多地少,自明末清初起,无数开平人告别故土,远赴重洋。近的去越南、缅甸、南洋群岛,远的到美国、加拿大。在幽暗的矿井深处,在漫长的铁轨延伸线上,在橡胶热带种植园的烈日下,一批又一批人开平人在外辛苦淘金,积累家族根基。

出海人九死一生带着血汗钱回到家乡,落叶归根。但晚清残局,山河飘摇,“盗匪如毛,白昼行劫”、“十年九涝”的环境让他们成了土匪的抢劫对象。为防水涝,也为了抵御土匪的入侵,侨胞只好在家园故土之上,构筑起一座座抵御风雨的坚固堡垒——碉楼。

赤坎镇中股村司徒美堂故居 | ©视觉中国

碉楼身上,清晰地烙印着中西文化融合。传统的“三间两廊”式布局,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空间秩序与诗意栖居的具象,而罗马柱、拱券、山花、穹顶等西方建筑元素,却又突破传统制式,大胆而和谐地跃上碉楼立面。

中国传统的灰塑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与西方的古典柱式和彩色玻璃窗,奇妙地并置于同一空间,非但没有丝毫扞格,反倒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中式塑像与西式建筑风格结合 | ©视觉中国

塘口镇的立园,更将这种风格推向极致。旅美华侨谢维立,耗时十年,将他对故土的眷恋和对西方艺术的理解,都融入到这座园林之中。漫步立园,恍若时空交错。既能感受到苏式园林的曲径通幽、宛转含蓄,又能体会到西式别墅的典雅浪漫、开阔明朗。

立园碉楼 | ©视觉中国

而距离立园不远的自力村碉楼群,则呈现完全不同的风貌。立园优雅极致,向外释放着意境之美。自力村则因实用功能性走向了质朴内敛,青砖垒砌的厚实墙体、狭小而高耸的窗户、顶层的了望台和枪眼更显孤寂深邃,一如乡民品格——深沉而坚韧。

自力村碉楼群 | ©视觉中国

拾级而上,但见绿油油的稻田,环抱着错落有致的村舍,宁静而安详,时间在此也放缓了脚步。闭上眼,仿佛依稀还能看见那匪患猖獗的动荡岁月,村民们在碉楼的庇护下守望相助,栉风沐雨,转身已是百年。

若说碉楼是开平文化融合的凝固地标,那么开平美食,便是文化融合跳跃于舌尖的味觉密码。开平的饮食文化,深深扎根于岭南饮食丰沃的传统土壤,又大胆地伸出枝蔓,汲取来自世界各地迥异的风味养分,最终孕育出独树一帜,令人回味无穷的“侨乡味道”。

江门小吃 | ©视觉中国

开平早茶,既有粤式早茶的精致丰富,又融入侨乡的独特风味。

你可以在丰泽园这样的传统粤式茶楼,慢条斯理品味经典味道。蒸汽氤氲,人声鼎沸,传统的粤式点心香气与茶香交织。虾饺、烧卖、叉烧包、凤爪琳琅满目。

若想尝鲜求新,邑品雅宴则是不错的选择,葡式蛋挞、芝士焗番薯这些别具西式风味的点心,也备受食客追捧。再搭配咖啡、奶茶、柠檬茶,更让开平的早茶,平添了几分摩登的国际范儿。

传统广式早茶 | ©视觉中国

即便只是随意走进街边毫不起眼的“老破小”早餐店,你也能惊喜地发现“融合”的曼妙踪迹。

热气腾腾的传统肠粉、粥品、油条,依旧是开平人经久不衰的早餐“老三样”,而一些紧随时代潮流的“网红”点心,如爆浆榴莲酥、脏脏包,也悄然挤进餐牌一角。

信手拈来一杯咖啡,佐以一份地道的艇仔粥,不经意间,一顿中西混搭的创意早餐,便跃然于眼前,成为开平人随性洒脱的日常选择。

西式点心出现在餐桌上也并不奇怪 | ©视觉中国

开平人对食材的开放态度,也体现在日常的餐桌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赠予了开平丰富的物产资源。潭江水系的滋养,孕育了优质大米和鲜美河鲜;亚热带气候则带来了品种繁多的瓜果蔬菜。

早年下南洋的华侨,不仅带回了财富,也带回了各种“洋货”:咖啡豆、可可粉、黄油、芝士、香料……这些原本遥不可及的舶来品,与本土食材巧妙融合,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美味火花。

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式小吃 | ©视觉中国

黄鳝饭,是开平人餐桌的灵魂。一勺兴华黄鳝饭入口,粒粒米饭饱含黄鳝鲜汤,油润透亮,香气扑鼻。而在一些开平餐厅,黄鳝饭则会融入西式烩饭技法,黄油煎香黄鳝后,与米饭一同烩制,软糯鲜美之余,多了一份黄油脂香和西式烩饭的丰富口感。

成利隆黄鳝腊肠煲仔则是另一种惊喜。黄鳝的鲜嫩,腊肠的脂香,咸蛋黄的沙糯,在砂锅中交融,“滋滋”声响,吃出荡气回肠。

黄鳝煲仔饭 | ©视觉中国

开平人还尤其擅长运用各种香料,为寻常的菜肴注入灵魂。胡椒的辛辣、咖喱的浓郁、香茅的清新、罗勒的奔放......通过巧妙的搭配绽放出不一样的开平至味。

在朴实无华的“豆腐角”中,开平人巧妙加入少许咖喱粉或胡椒粉,香辣风味瞬间蹦出,平凡食材焕发别样生机。传统粤菜“焖鹅”,到了开平人手中,也演变出加入香茅或罗勒的创新版本,浓郁的酱香味之中,平添了一丝清新怡人的异国香气。

腊味豆腐角 | ©视觉中国

地道而包容,成就了开平美食的独一无二。让其在众多岭南菜系之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来开平,不妨放慢寻味的脚步,寻觅一处朴实的小餐馆,在美食的香气中,等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体味内心的某种宁静。

在开平,如果钢筋水泥浇筑的碉楼是凝固的时光,舌尖眷恋的美食是鲜活的日常,而“侨批”两个字,却像是这座城市血脉中汩汩流淌的暖流,温热,绵长,承载着一个世纪的离愁与牵绊。

闽南语中的“信”称为“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各种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华侨将大量侨汇从异国他乡寄回祖国,用以补贴家用以及沟通情感。

侨批文物|©视觉中国

侨批还有一个更隽永的名字,唤作“银信”,一字千金,一封侨批,便是“信”与“银”的交融。银信,可能是钱,也可能是托人带回来的一个木盆,一盒红毡或者糖果。

“有侨才有批”,侨批的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彼时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岭南大地民生困顿,满目疮痍。海外与故土相隔成千上万里,于是侨批便成为了那根连接游子与故土的唯一情感纽带。薄薄纸页之上,既是游子对故土亲人的问候,亦是支撑着无数家庭生计的真金白银。

西式装修设计配上中式壁画 | ©视觉中国

借由遍布城乡的侨批局和侨批馆,侨批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民间通信与金融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仅潮汕地区,就有近半数人口的生活仰赖海外侨胞寄回的侨批款,在一些偏远乡村,这个比例甚至高达七八成。

潮汕地区至今仍保存着十几万份侨批,开平博物馆也有着三千份侨批藏品。每一份泛黄的纸页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命运轨迹,一百多年光阴流转,近十万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跃然纸上。

泛黄残破的侨批账单 | ©视觉中国

1926年,一封来自美国的侨批,带着华侨方润文的牵挂,飞抵开平。除了对家人的平安问候,也详细交代了一万银元汇款的用途——建一座坚固的碉楼,守护家园。

方润文虽身处异国,却对家乡的建楼事宜,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这一万元要用来建楼……楼高要建到五层”,“要买门锁、螺丝,还要买柚木板”,甚至考虑到柚木板数量庞大,他还特意强调“柚木板数量多,要请大船去装,不要请小船”,唯恐在运输环节出现任何闪失。

汕头博物馆保存的侨批家书 | ©视觉中国

五层楼,在当时的开平称得上气派非常。山多地少,当地人无工可做,这一万银元不仅撑得起方家的气派,也成了当地工人的赚钱来路。这笔汇款,最终在开平人的共同劳作下成就了今天依然屹立在田野间的自力村铭石楼。

在早期的开平,像方润文这样的的故事很多,侨批催生了繁华的圩镇,为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宝贵的资金。

自力村铭石楼| ©视觉中国

除了交流亲情与支撑家乡经济发展之外,侨批中也蕴含着华人华侨们赤诚的爱国之心。1922年,一位名叫宗康的华侨寄出了一封家书,信中,他向家乡亲人提及了美洲华侨为北伐战争筹饷之事。

抗战时期,民族存亡之际。传回国内的侨批,更是常常印着“抗日救国”"勿忘国耻”等红色字样,“如我国决定与日本死战,我则决意返国从军,以尽一国民之职也。”“目前报国刻不容缓,况且将士受伤,亟待救济,前方士兵寒冷,宜用棉衣抵暖,千祈将祝寿之款节俭,捐为救国之用。”

大量侨批上注明“请购救国公债”或捐献出来,为战争中的祖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他们或许身处远离战火的海外,但拳拳爱国之心,却从未片刻停歇。

铭石楼内部有方润文和三位妻子的照片 | ©视觉中国

在波澜壮阔的家国情怀以及宏大叙事之下,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同样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他们在时代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呵护着心中那份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

家国情怀寄尺素 | ©视觉中国

1931年,一封不知姓名的心形情信,则如一缕清风,拂开了历史的尘埃。信的开头,写信人称呼对方“琼妹妹”,语气温柔而亲昵。

信中,写信人坦诚而又热烈地表达了收到琼妹妹照片后的心情,一句“狂了、痴了、癫了”,寥寥数字,已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异地之恋,是何等的热烈奔放。这封心形情信,是千千万万华侨情感生活的一个动人缩影。

心形情信 | ©开平塘口

侨批,不是静默的文物,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更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它让我们穿越时空,真正触碰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以及在时代洪流中,那份永不磨灭的执着与坚守。

赤坎华侨古镇 | ©视觉中国

漂洋过海的世代足迹,最终都回到了开平,在岁月的流淌中温柔沉淀,化作如今这幅生动而真实的画卷。

我始终在回味,那扑面而来的乡音俚曲与咖啡香气,传统祠堂的鞭炮与西洋碉楼的风铃,地道的开平濑粉与远涉重洋而来的食材……阳光正好,不如启程去开平,听风吹过麦田,送来跨越山海的牵绊。

编辑/Tasia

文/Roye

图/见文中标注

长期征稿

后台私信“投稿”获取联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

0 阅读:0